第四章 经济增长与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异质性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面对全球经济复苏动力不足,国内工业经济增长放缓的复杂国内外环境,以中间品贸易为代表的服务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为我国经济增长作出了极大的贡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从2000年的36.3%增长至2015年的50.5%,其中,2015年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首次超过50%。这表明,现代经济发展的一个标志性特征是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上升(Eichengreen和Gupta,2013)。2000—2015年,我国服务业对GDP增长的拉动从3.1%攀升至3.5%,其中,2014年服务业对GDP增长的拉动首次超过工业。可以看出,服务业在我国经济活动中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目前,我国正处于从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型的关键时刻,党和政府明确提出,“十三五”时期要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形成以服务业主导的产业结构。显然,服务业已经成为新一轮工业革命趋势下推动一国经济增长的关键性产业。

伴随着新一轮工业革命,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大增强了服务业的可贸易性(陈启斐、刘志彪,2015),服务业不再是一种“独立式发展”的产业,服务业发展的区域联系密切,服务贸易往来愈加频繁。尤其是随着交通运输的全球化、网络式发展带来的市场规模扩大及贸易成本降低,极大地促进了国内贸易、国际贸易的发展。而依据新贸易理论和新经济地理理论,贸易成本是影响产业空间经济活动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贸易成本会提高地区之间产品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门槛,阻碍专业化分工的形成,进而无法获得由规模经济性和要素空间溢出效应带来的巨大收益(刘建、许统生等,2013)。因此,本书选择从贸易成本的角度切入,研究我国31个省、市的服务业及整体经济之间的空间影响效应。

那么,贸易成本对各地区服务业及整体经济有何影响?贸易成本是否对各地区服务业发展产生了异质性影响?我国各地区服务业经济增长以及整体经济增长之间是否产生空间上的溢出效应?在新常态背景下,对这些问题的探索和研究,不仅有助于厘清服务业发展的动态轨迹和提升路径,解释经济服务化时代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还有助于进一步促进我国服务业发展,带动国内贸易深化,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为政府制定区域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本章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为相关文献综述;第三部分构建理论模型,并对变量的计算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作简要说明,第四部分对模型的回归结果进行分析;第五部分为结论与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