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理论模型和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一)引力模型简介

贸易引力模型的解释能力很强,使用起来比较简单并且易于理解,所需要的数据也简单易得并且可以进行国际比较,因此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分析工具。贸易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非常成功,应用领域也非常广泛,如用于研究双边贸易流量、预测贸易潜力、分析贸易效果和确定贸易模式等。贸易引力模型可以解释一些传统贸易理论所无法解释的贸易现象,开辟了国际贸易研究的新领域。

贸易引力模型所描述的是两国的双边贸易流量和一系列变量的相关关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两国的经济总量和地理距离。经济总量随着两国间贸易流量的增加而增加,代表供求能力;距离随着两国间贸易流量的增加而减少,代表两国之间的贸易阻力。引力模型最基本的形式可以表示为

其中const代表常数项,Xij表示两个国家之间的某个贸易流量,Yi Yj则表示ij国的经济变量,Dij表示ij国之间的地理距离。

贸易引力模型研究的发展轨迹比较独特,它的诞生并不是直接从各种贸易理论中衍生而来的,而是从对现实贸易关系的直观判断为依据建立起来的,因此,贸易引力模型的研究轨迹是实证研究在先,理论研究在后。许多学者应用贸易引力模型对国际贸易的相关问题作了实证分析,主要有Bergstrand(1985)[15]与Anderson和Wincoop(2003)[16]等。他们的实证研究大都对回归方程取了对数,构造线性回归模型。虽然他们选择的解释变量有所差别,但他们的回归结果表明这些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有很强的解释力。早期用引力模型研究贸易量时只是给出了一种直觉上的理由,并没有太多考虑其理论基础问题,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大部分学者开始越来越重视贸易引力模型的理论基础研究。比如,以Bergstrand(1989)[17]、Deardorff(1995)[18]、Evenett和Keller(2002)[19]为代表的学者基于国际贸易理论推导出了引力模型。

由于用引力模型做实证所需的数据一般都具有可行度强,易于获取等特点,所以引力模型也渐渐成为国际贸易流量的主要实证研究工具,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

(二)本章模型、样本和数据

1.本章模型

用引力模型研究国际贸易问题时,大部分学者都会对引力模型取对数,这是因为取完对数后可以减少数据中的异常值,避免异方差现象,同时有利于不同计量单位经济指标的比较分析。根据本章的研究目的,通过扩展引力模型方程得到新的实证方程如下:

上式中因变量lnIM ijtt期经济体ij的进口额的对数,β0为常数项,β1β2,…,β9各自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程度,εijt为随机扰动项,解释变量的含义及其对因变量可能带来的影响详见表3-1。

表3-1 扩展引力模型中解释变量的含义及理论解释

续表

注:GDPWGDP的单位是万美元;DIS的单位是千米;OECDAPECNAFTALANBOR均为哑变量。

①距离是指贸易国家首都之间的距离,数据来源可参见www.timeanddate.com网站。

②该数据来源于加拿大弗雷泽研究所全球经济自由化指数数据库(Economic Freedom of the World,EFW Index)。

各个变量的统计特征如表3-2所示:

表3-2 统计性描述

注:表中结果从Stata14.0统计结果整理得出。

从表3-2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国和23个OECD国家2000—2012年的各类变量中,在均值方面,以世界生产总值的对数最高,其次是出口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对数。各类虚拟变量的均值最小;在标准差方面,进口额的对数、出口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对数、制度指标较大,而各类虚拟变量的标准差较小,说明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制度环境差异较大,观察后面的最大值、最小值比较也印证了这一点。

2.样本与数据来源

本章选取中国和OECD中23个代表性国家作为样本。这些国家包含了当今世界大多数经济大国,并且与中国的贸易来往密切,因此选择这些国家和中国作为样本,比较具有代表力和说服力。

本章数据的时间跨度为2000—2012年,其中双边贸易数据取自国际经合组织数据库(OECD Statistics),各国GDP和世界GDP取自世界银行统计数据库(The World Bank Statistics)。这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由于统计口径不一致可能带来的问题。两国之间是否接壤的虚拟变量主要通过查看世界地图得到。是否使用相同语言根据相关百科资料获取,是否缔结区域经济一体化安排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RTA数据库进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