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陕西“十三五”经济发展的展望

1.2.1 陕西“十三五”经济发展环境分析

从国际经济环境来看,世界经济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结束了高速增长的阶段,目前虽已走出衰退的阴影,但结构性调整仍在深化,尚未出现引领性的新技术和新经济增长点,在未来五年里世界经济将处于经济复苏阶段。主要经济体冷热不均,经济复苏情况不尽相同。其中,美国、加拿大和英国等发达国家经济复苏较快,将继续保持温和或适度加速增长。欧元区经济复苏进程缓慢,可能继续保持在轻度衰退的水平上。日本经济面临的问题较多,经济政策未取得预期效果,增长乏力。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呈现出持续放缓的态势,通过单一的产业结构、低端要素的大量投入和经济刺激政策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已走到尽头,造成的产能过剩和结构性问题需要在长期中进行消化和调整。

总的来说,世界经济处在复苏阶段中,但全球经济结构性失衡,整体缺乏增长动力,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保持中低速增长态势。另一方面,世界经济复苏的进程中也孕育着一场新的技术革命,科技创新成果将更加广泛和深入地影响社会生产和人类生活方式,重塑世界格局。科技创新将会在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前沿领域产生重大突破,成为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方面。物联网、云计算、3D打印技术将会重塑产业发展格局。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全球科技创新技术和成果开始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扩散,科技创新格局出现重大调整。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在科技创新上处于领先地位,但是其领先优势正在逐渐缩小。而以中国、印度、俄罗斯等国家为首的新兴经济体正在为世界科技创新创造新的活力,对世界科技创新的贡献增长较快,所占份额不断增加。世界科技创新中心正在由欧美向亚太扩散,今后将逐渐形成北美、东盟、欧盟三个科技创新中心,共同构成世界科技创新的新格局。在制造业方面,各国积极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专业化、信息化的趋势发展,为经济复苏创造持续动力。美国实施“再工业化”战略,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发展,重塑竞争优势,保持引领地位。德国实施“工业4.0战略”,构建未来制造业的“网络+工业机器”模式。在复杂的经济形势和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中国制造业如何在逐渐失去低成本优势之后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升级是下一阶段经济发展尤其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从国内经济环境来看,中国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新常态是指要素禀赋结构发生变化情况下的增长动力转换期,是经济发展从一个阶段转向另一个阶段的过渡期,意味着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生产方式由要素和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4)。改革开放30多年来通过规模扩张和需求管理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模式已经构成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劳动力资源等方面的约束,在新常态下经济增长要解决好增长潜力开发和增长动力转换的问题,为经济在长期中的持续、稳定增长奠定良好基础。2015年10月,中共第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十三五”时期的发展目标,提出树立和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其中,创新被放在发展战略中的首要位置,将成为下一阶段引领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在协调发展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供给侧改革”,要在注重总需求适度扩大的同时,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供给管理提高到与需求管理同等重要的高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意味着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扩大有效供给,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矫正要素配置扭曲,从生产领域提高供给的质量,提高生产力水平,为经济增长提供强劲动力。在业态变革方面,李克强总理提出制订“互联网+”行动计划,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5)“互联网+”是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通过信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对互联网思维进行实践从而推动经济形态的演变,为创新发展提供更广的平台。“互联网+”行动计划旨在充分发挥互联网对资源的配置和优化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发展进行融合,提升经济发展活力和社会生产力。在工业方面,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6),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并提出中国“工业4.0”的概念,预示着我国工业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大潮,实现大幅提速和重大突破。工业、制造业的发展主要围绕创新、智能和绿色等领域进行,在技术、产品、模式、管理、组织和业态等方面进行创新,致力于形成物联网、云计算、工业大数据、工业机器人、3D打印、知识工作自动化、工业网络安全、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等九大技术支柱产业。

在对外开放方面,一方面推进“一带一路”的建设,为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构建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深化与中亚、南亚、西亚等国家在经济政策、基础设施、贸易往来、资金支持等方面的互联互通和深入合作,为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继续积极推进自由贸易园区的建设,与国际经贸规则对接,积极拓展国际合作和国际市场,推动投资的便利化和贸易的自由化。同时发挥11个自贸区的不同区域特点,发展特色对外开放路径,“以点带面”形成国家对外开放新格局。2016年我国进入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时期,“十三五”是有承前启后作用的关键阶段。在这一时期,既要实现第一个百年梦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要开启第二个百年梦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随着经济增长进入新的阶段,经济增长的目标已不再是单一追求数量,而是实现要将我国建设成为经济强国与科技强国、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开放型经济、促进经济结构的协调平衡、推动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提高广大群众生活质量等一系列综合目标。

从全省经济环境来看,当前陕西的经济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2013年9月和10月由习近平总书记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陕西作为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起点,在“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背景下,将成为我国向西开放的前沿阵地,将充分挖掘和发挥人才、资源、文化、政策等优势向西开放,加深与东亚、南亚和中亚等国的交流与合作,将陕西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商贸、交通、物流枢纽和产业、人才基地,打造内陆改革开放的新高地。2014年,西咸新区升级成为国家级新区,肩负起了我国向西开放重要枢纽和西部大开发新引擎的重任。空港新城得到国家民航总局批复,成为全国首个国家航空试验区。西线空港保税物流中心获得国家四部委批复,成为陕西唯一一个以服务国际航空物流枢纽为主的海关特殊监管区。2015年11月“长安号”国际货运班列开通,货物目的地分布在中亚5国的44个城市。今后陕西还将建设西安国际航空港,更多连接中亚、西亚等国家的航线正待开通,高速公路网络体系也有待进一步完善。2016年8月陕西获批国家自贸区。自贸区是在国境内关外设立的,以优惠税收和海关特殊监管政策为主要手段,以贸易自由化、便利化为主要目的的多功能经济性特区。自贸区的建设将为陕西带来在经济政策、产业发展、金融流动自由化、利率汇率市场化、税收政策国际化等多个领域的优势,吸引国际企业在陕西的投资和经营,也为陕西企业走向国际拓展了更为广阔的空间。2016年12月,陕西省会城市西安获批国家中心城市。国家中心城市是在政治、经济、文化、对外交流等多方面在全国具有引领、辐射、集散功能的城市,大多是政治中心、经济活动中心、交通运输中心、信息科技中心和产业、人才汇聚之地。国家中心城市的获批确定了未来西安在区域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所担任的重要职能和角色。

综合来看,陕西正处在追赶超越的阶段,依靠传统低端要素投入拉动经济增长的生产方式已不可持续,而陕西具备的人力资本、科技资源、区位条件、历史文化资源有望在下一阶段的经济发展中形成竞争优势,而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的支持也为陕西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与此同时,陕西经济在长期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如经济不确定性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产业结构单一、供给结构失衡、区域发展不均衡、对外开放度较低、生态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城乡居民收入不高且差距较大等,都有待在下一阶段经济发展中得到有效改善和根本解决。

1.2.2 陕西“十三五”经济发展目标

“十三五”时期经济发展环境中机遇与挑战并存,基于陕西当前的经济发展条件与未来发展趋势,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与全国同步在“十三五”结束之际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并推动“富裕陕西、和谐陕西、美丽陕西”的建设迈向更高层次。

在经济总量方面,国内生产总值保持中高速增长,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实现生产总值达到3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将富裕陕西建设提高到新阶段。

创新发展的驱动作用显著增强,到2020年科技进步贡献率争取达到60%,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占GDP比重达到2.6%。产业迈向中高端,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的比值达到15%。陕西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得到提升,有更多的品牌成为国际著名品牌。

经济结构更加协调。以金融业、信息服务业、文化产业、旅游业、物流业等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2020年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45%。文化产业年均增长15%以上,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城乡发展更加协调,差距逐步缩小,全省城镇化率达到45%以上,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覆盖率达到60%。

在资源环境方面,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单位生产总值电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单位二氧化碳排放量等指标明显下降;污染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全省森林覆盖率超过45%,生态环境状况取得明显改善。

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得到全面提升,经济外向度增至10%,进出口总额争取在2020年突破600亿美元。在陕汽、陕煤、延长石油等一批陕西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不断提高陕西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知名度,扩大陕西产品在海外市场的份额。

居民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实现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左右,赶超全国平均水平。按照国家“五个一批”“六个精准”的总体要求,在“十三五”结束之际确保330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确保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打赢脱贫攻坚战。进一步推进积极的就业政策,构建更加完善的就业与培训体系,实现“十三五”时期新增就业人数220万的目标。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十三年免费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学前3年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根据陕西“十三五”规划目标,力争到2020年5所高校和50个学科进入全国一流行列。

1.2.3 陕西“十三五”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十三五”时期,陕西处在追赶超越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只有牢牢把握历史机遇,将陕西所具有的包括人力资本、科技资源、区位条件、历史文化等在内的综合资源优势培育成竞争优势,不断开发经济潜力,为长期经济增长提供驱动力,才能够较好地实现“十三五”时期的经济发展目标。具体来说,就是要针对当前陕西经济在创新发展能力、经济结构协调性、对外开放水平、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状况和人民生活质量等多个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突出矛盾,采取有效的政策和措施,不仅要推动陕西在“十三五”时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更要促进“三个陕西”的建设向更高水平发展。“十三五”时期陕西经济发展的路径主要有:

(1)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展创新型经济

创新驱动的内涵在于将技术进步内生化于经济增长,立足于自主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7),以新技术、新机制、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培育发展新动力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发展由依靠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等低端要素,向技术、知识、资本等高端要素转移,最终促进产业创新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创新型经济体现了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要求,是以知识和人才为依托,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以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为着力点,以创新产业为标志的经济。

首先,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长效机制和平台保障。协同创新是指不同创新主体间通过创新资源、要素的充分汇聚和深度有效合作而实现的知识进步和科技创新。具体来说,就是要形成企业、大学、研究机构、政府、金融机构等多元主体协作互动的创新模式,各主体发挥自身优势实现资源的整合和互补。改变过去传统的技术转移的方式,推动大学和企业共同进入高科技孵化领域,实现科学价值和商业价值的结合。通过产、学、研紧密结合,实现重大专项技术创新,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未来主导产业,带动经济增长效率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转型。发挥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尤其要培育和引进能够承担创新职能的科技企业家,形成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加速科技成果向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业态等的转化,提高地区整体创新能力和生产力。另一方面,结合陕西特色优势,加强军民融合创新,重点建设国家航空产业基地、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国家级经开区兵器工业基地、国家级高新区军民融合产业园等四大基地,培育航空、航天、兵器、船舶、军工电子等产业集群。

其次,在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中重视人力资本对创新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作用,大力引进和培养高端创新创业人才,为创新型经济的构建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陕西具备丰富的科教人才资源,但是并未形成以人才为核心的竞争优势,继而难以将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和产业优势。在人才引进方面,应实施更加开放的、更具吸引力的创新型人才引进政策,引进高端创新创业人才,依据“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路建立集聚创新人才的制度,广泛汇集不同专业领域的高素质人才,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一是要完善人才供求、价格和竞争机制,以高薪酬吸引高端人才。加强人才引进,打破地域界限整合人才资源,拓展人才发展平台,通过各种平台吸引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为创新型经济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二是要为强化人才创新创业激励机制、为创新人才的发展提供政策和机制保障,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人才的创新动力和创业激情。在人力资本培育方面,一方面要坚持“科教兴陕”,以教育为本,提高基础教育的普及程度,继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为创新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培养具有专业知识技术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同时,充分发挥科研人员在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新工艺运用等环节的重要作用。通过培训、再教育等方式提高社会劳动力整体素质,优化人力资本结构。

最后,重视制度创新,发挥政府在创新发展中的作用,建设高效并有集成创新能力的创新政府,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制度激励和保障。一是政府在创新发展中发挥积极引导和制定规则的重要作用,推动创新活动以市场为导向,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平等进入、公平竞争的环境,为创新活动提供有效激励的政策支持。这就要增强经济活力,强化市场竞争,同时提供自主创新的引导性和公益性投资,还要推进科技、金融融合,加大支持力度,将更多的社会资金引导到科技创新上来。二是政府制订重大创新计划并通过公共财政对创新活动进行引导和支持。由于创新成果具有溢出效应,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政府必须肩负起支付创新的社会成本以及制订重大创新计划的重任,并通过公共财政对创新进行投入和支持。促进产、学、研合作平台的搭建和创新创业生态园区的建立,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陕西应利用好、建设好高新科技园区这一国家资助创新示范区的平台,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活力,推动科技创新取得重大突破、高端产业实现跨越升级,优化园区国际化发展环境,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创新成果和产业集群。三是完善科研成果转化的激励政策,提高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的收益比例,提高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的奖励力度,加大人才吸引政策,做到吸引人才、凝聚人才、留住人才。

(2)促进经济结构协调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供需结构的平衡以及区域协调发展

经济结构协调发展使得资源得到更为合理、更有效率的使用和配置。产业结构协调优化能够促进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由效率较低的部门向效率较高的部门流动,对科技创新发展、资源优化配置、生态环境保护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供需结构协调能够通过结构升级、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等长期因素的作用,扩大生产可能性边界,开发经济增长潜力,推进供给曲线的右移,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区域协调发展能够发挥省内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形成特色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进行优势互补与合作交流,实现全省产业结构多样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整体提升。

在产业结构方面,一是要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科技和信息在农业生产和销售中的广泛应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关中高效农业、陕北有机农业、陕南生态农业”。二是对于第二产业,促进能源化工产业高级化发展,提高附加价值,打造能源化工全产业链;实现能源清洁与综合利用,开发新能源,发展低碳经济。在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等领域发挥优势,将陕西发展成为制造业强省。在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技术等领域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长期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和持久动力。三是要提高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大力发展现代金融业、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文化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当前新业态和新模式主要是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发展的背景下催生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也应围绕“互联网+”展开,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在传统零售、移动出行、生活服务等方面拓展新的理念和模式,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加快生活性服务业、消费性服务业的发展,实现多元化和专业化,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和对生活质量的追求。此外,还应充分利用和发展陕西的旅游资源,形成规范化和专业化旅游产业,培育和开发休闲旅游、健康旅游、老年旅游等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旅游产品。

在供需结构方面,实现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相结合,形成新的供给结构,着眼于新领域、新产业、新产品、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形成具有科技含量的新产业和具有知名品牌的新产品。对于要素供给,促进要素从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等低端要素转向人力资本、技术、制度、信息等高端要素,形成包括劳动、资本、企业家管理、政府管理在内的多种新要素的有效供给(8)。促进生产要素从效率较低的部门流向效率较高的部门,从低附加价值环节转移至高附加价值环节,促进生产要素向新的供给所形成的产业和行业转移,形成以人力资本、技术、知识等高端要素投入的集约型生产方式,为长期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对于产品供给,开发具有市场潜力、面向消费的新产品,打造高质量、高信誉度的品牌产品。同时依靠现代服务业的成长和市场开放扩大消费市场,促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提高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产品供给水平。对于技术供给,重视创新对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将科技创新产业化;发挥人力资本的作用,为科技创新提供智力支持。在制度供给方面,完善与陕西供给侧改革相适应的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政府职能,依据市场配置资源的规则有效配置资源,同时建立和完善包括科技体制、金融制度、财税制度、行政体制在内的各方面制度和体制。

在区域发展方面,促进陕西三大区域协调发展。受到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产业分布等多方面的作用,关中、陕北、陕南三大区域的发展长期严重不均衡。关中地区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创造了陕西70%的地区生产总值,聚集了全省80%的科技实力。“十三五”时期,要推动关中协同创新,依托高新技术、科教人才等优势,发展创新型经济,培育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电子通信等产业集群,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充分发挥对陕南、陕北甚至西部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陕北丰富的煤、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为陕北能源重化工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对资源的过度依赖、单一的产业结构和粗放式的生产方式已不可持续,陕北经济出现断崖式下跌。“十三五”时期应推进陕北地区转型发展,打造高端能源化工基地。同时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尤其要注重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保护。陕南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和旅游资源等,要依托优势资源发展生物制药、生态农业、现代重要、绿色食品、观光旅游、有色金属等优势产业,加快培育和形成特色支柱产业。同时构建绿色循环产业体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

(3)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发展绿色经济

经济过快增长会造成不可忽视的资源环境成本,导致自然环境、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之间的矛盾日益激烈,经济在长期中难以保持持续、稳定增长。资源环境成本是经济活动对环境资源的需求量超过环境系统的资源供给量而对环境系统自净能力造成的环境价值损失。在工业化初期,依靠自然资源、劳动力、资金等低端要素大规模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能够带动经济快速增长,但同时造成了对资源的高耗费和对生态环境的高污染。进入工业化中期,过度的自然资源消耗最终会造成资源短缺从而制约生产活动,资源环境成本对经济增长的制约作用开始显现,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和生态环境质量就变得尤为重要。各国、各地区的实践已经证明,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资源环境成本不可能自动消失,因而必须积极采取措施,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缓解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同时进一步推进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9)

实现绿色发展一是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突破资源环境瓶颈约束。陕西的资源环境问题主要是经济的结构性问题所导致的,陕西第三产业发展滞后而重工业比重持续偏高,这种粗放和低度化的产业结构对资源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在下一阶段的经济发展中,要着力实现由资源消耗性、污染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和清洁型产业的转换。通过新技术、新工业、新流程改造和升级传统产业,减少煤炭、电力、水泥企业的资源消耗,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拓宽资源利用空间。同时,积极发展低碳经济,优化低碳经济产业链。推进新能源技术运用,调整陕西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将生态环境内生化于经济增长,以绿色经济、绿色产业作为“十三五”时期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是政府充分履行其在提升环境质量中的职能。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将环境问题纳入政策制定、规划和管理进程之中,将经济、社会和环境加以整合。构建环境治理体系,完善环境保护制度,提高对环境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的资金、技术投入力度,开展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和矿区植被恢复等重点生态工程,继续巩固秦岭治理成果,推进关中大地园林化、陕北高原大绿化、陕南山地森林化,继续实施“治污降霾,保卫蓝天”行动计划,使得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环境问题得到显著改善,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地污染等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加快主体功能区的建设,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在经济增长中努力把握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平衡,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地区居民提供良好的自然生活环境,满足居民对清洁饮水、清新空气、安全食品的基本需求。

三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倡导文明、健康的绿色消费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使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理念成为公序良俗。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和生活幸福感,因而应将生活质量的提高建立在资源的低消费和生态环境优化的基础上,提倡文明消费与适度消费,改进消费结构。

(4)提升开放水平,塑造开放新格局,建设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

开放的经济环境中,生产要素、商品与服务能够在区际、国际得以自由流动。对于企业来说,开放型经济为企业生产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企业得以参与到更大范围的市场活动中。为了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必须不断吸收和借鉴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自身实力。一方面,企业实力的整体提高能够带动地区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开放经济也有助于不同区域进行合作交流,在多个领域进行协作,实现共赢。

在国际开放方面,一是要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抓住新的历史机遇,提高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构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交流合作的新模式。陕西应利用其在金融、工业、科教人才、旅游资源、交通区位、历史文化、平台构建等方面的优势,与丝路沿线国家在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开展深入的交流合作,在向西开放的过程中不断培育竞争优势,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和国家向西开放的前沿。二是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充分发挥自贸区的优势,为投资提供便利,促进高端产业聚集。以西安高新区、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和国际港务区三大片区为实施主体,搭建平台、联通欧亚、辐射周边,利用交通区位优势、基础设施的硬件支撑以及政策、制度的软件支撑,为进一步开放拓展空间、为发展自由贸易奠定基础。三是发挥比较优势,挖掘共同利益,积极开展与不同国家间的经济交流和合作。以三星项目为立足点,继续深化与韩国在各个领域中的合作。依靠丝博会、欧亚论坛等国际交流合作平台,深化陕西与东盟地区在金融、新兴产业与旅游等领域的合作。加强与西亚国家在能源资源、装备制造、商贸旅游等方面的合作。与澳大利亚、新西兰开展现代农业与资源方面的合作,全面对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通过与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吸引全球行业领先企业来陕投资,并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完善法制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四是实现“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从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出发,结合陕西自身优势,推动陕西的产品“走出去”。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进行跨国经营和战略并购,有计划地建设陕西产业园区。在全球范围内布局产业链和供应链,推动国际产能合作和外贸优化,进一步扩大“海外陕西”的份额。

在区际开放方面,按照“内引外联、东进西拓、南下北上”的思路完善开放格局,既要深化与周围省份的合作,又要积极参与全国区域合作。主动融入京津冀一体化,发挥陕西在能源等原材料、制造业、人力资本等方面的优势,重点在高新技术、装备制造、能源化工等方面承接产业转移。共建以西安、郑州、太原为支撑的秦晋豫黄河金三角大数据协同创新区、呼包银榆经济区等(10)。陕西的区际开放重点在于向南开放,要发挥“西三角”的产业互补性,与重庆和成都在电子制造业、航空产业、汽车产业等领域形成深度合作和优势互补;深化与福建的经贸对接,进行两个“新起点”的交流合作,共同推进两省“一带一路”建设。陕西的向南开放意味着陕南地区将在下一阶段的开放发展中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陕南是连接关中经济圈与汉江中上游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纽带,是承接南部特别是泛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地域,因而无论是在产业布局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在经济政策方面,都要将陕南地区放在重要位置。同时充分发掘陕南地区的资源优势条件,加快绿色产业、循环经济和旅游产业的发展,提高其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

(5)增进居民的福祉,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的增长,而是要增进社会整体的福利水平,尤其要更加重视个人的生存状况与全面发展,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注重人的存在、人的价值和人的意义,最终实现个人的幸福和自由。福利分配水平一方面决定了人力资本投资选择,在收入分配相对公平的条件下,人力资本投资水平也相应较高;另一方面,也会影响地区市场和需求水平,收入较高、分配较为公平的地区,居民的预防性储蓄行为就会相应地减少,而即期消费的增加有助于促进内部消费市场充分活跃,商品供需结构趋于协调。稳定的消费市场对外部经济负向冲击的抵御能力也较强。此外,福利分配的平等还有利于创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减少社会冲突、提高居民生活幸福感以及居民对于社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在收入分配方面,一是要实现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健全职工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逐步提高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实现收入与经济增长保持相对一致的增长速度。继续增加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水平,着力提高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比重。完善最低工资制度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保障和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注重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二是要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在初次分配与二次分配中都注重收入分配的公平程度,重视由利益冲突向利益和谐的转化,实现由少数人分享型的增长向全体人民分享的增长模式转变。继续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收入分配向低收入地区、低收入人群倾斜,使所有人得以共享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成果。

在社会保障方面,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的覆盖率和保障能力,增强社会保障的普惠性与公平性。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健全医疗保障体系,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改善农村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扩大就业渠道,实施就业促进计划,保持就业稳定。构建职业培训体系,为下岗职工提供培训机会和就业信息,切实解决下岗与失业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十三五”时期是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陕西在经济发展中尤其要把脱贫攻坚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按照国家“五个一批”“六个精准”的总体要求,扎实推进易地搬迁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社会兜底扶贫、转移就业扶贫、生态保护扶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项目等工程。

在城乡一体化方面,要树立统筹规划的概念,打破城乡分割现状,推进城乡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的协调同步发展。一是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完善农村道路体系、供水工程建设,提高供电能力,加快宽带网络普及等,切实提高农村生活质量。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和公共资源均等化,促进城乡居民在户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就业等方面得到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二是大力发展和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县域经济,结合自身实际,走差异化发展之路。同时加快城镇化建设,推进重点县城建设和中小城市发展,鼓励人口向中小城市和小城镇集中。三是要在保留农村特色的基础上,改善农村面貌,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美丽村庄。同时,要进行农村社区建设,逐步扩大新型农村社区覆盖面,为农村居民提供优质的社区服务,切实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建设美丽宜居家园。


(1) 陕西省统计局.拐弯超车新跨越,转型升级新阶段[EB/OL].http://www.shaanxitj.gov.cn/,2015-10-10.

(2) 陕西日报.量速齐增,质效双提,多元产业引领,创新驱动,民生保障跨入新阶段[EB/OL].http://www.sxdaily.com.cn/,2015-10-18.

(3) 张军,章元.对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计[J].经济研究,2007(7).

(4) 任保平,郭晗.新常态下提高我国经济增长的路径选择与改革取向[J].天津社会科学,2015(5).

(5)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Z].2015-07-04.

(6) 国务院.中国制造2025[Z].2015-05-08.

(7) 洪银兴.论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战略[J].经济学家,2013(1).

(8) 张如意,任保平.供气侧结构性改革的政治经济学逻辑[J].人文杂志,2016(6).

(9) 任保平.以质量看待增长[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10) 陕西省人民政府.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EB/OL].http://www.shaanxi.gov.cn/,2016-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