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冀鲁等省民众武装的建立与抗日战争的开展
“七七”事变后,中共中央接连发出指示,要求华北党组织迅速、切实地执行党的抗日统一战线政策,发展抗日民众运动,组织、动员起千百万民众,广泛开展游击战争,保卫华北。华北各地党组织迅速深入乡村,在统一战线的旗帜下,组织起了许多支民众抗日武装。
1.山西新军的建立和发展
“七七”事变前,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山西实力派阎锡山共同抗日,做了许多统战工作。在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下,阎锡山表现出有利于抗日的进步倾向。1936年9月,组织了一个抗日救亡团体———抗日牺牲同盟救国会(简称牺盟会),阎锡山任会长,邀请和吸收共产党人和抗日进步人士参加和负责牺盟会的日常工作。为推动山西救亡运动的发展,推动阎锡山抗日,中共中央决定组成薄一波任书记的山西省公开工作委员会,主要任务是开展抗日救亡的群众工作和进行上层统一战线工作。薄一波、宋劭文等一批山西籍共产党员开始在牺盟会积极工作,利用这一组织深入山西各县进行抗日救亡的宣传和组织、训练工作,使山西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救亡新局面。
全国抗日爆发后,山西形势急剧变化。日军在占领平津后,很快向山西进逼。阎锡山为应付危局,急欲扩充军队,并更多地依靠牺盟会来组织抗战力量,于是他接受了薄一波等人的建议,下令由牺盟会组建新军。
1937年8月1日,以原来的军政训练班、民训干部教练团和国民兵军官教导团第8、第9团各一部组成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1总队,一个月后,迅速发展为4个总队,后又相继扩充为第1、第2、第3、第4纵队和工人武装自卫队、政卫旅等,统称“山西新军”。新军成员基本来自各阶层的爱国青年和革命知识分子,经阎锡山同意,新军实行政治委员一长制,由薄一波、张文昂等分任纵队政治委员,并建立了政治工作制度,因为它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受八路军总部指挥的民众抗日武装。
在牺盟会各项工作迅猛开展的同时,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简称动委会)也迅即成立。1937年9月,周恩来以中共中央代表的身份抵达太原后,与阎锡山等多次会谈,商定在第2战区行营直接指挥下,成立有共产党、八路军代表参加领导的战地总动员委员会(简称动委会)。9月20日,动委会在太原成立,续范亭任主任,程子华任人民武装部长,南汉宸任组织部长。
动委会成立后,积极配合八路军、牺盟会动员群众,组织人民自卫军,开展游击战争。
山西新军建立后,即分别活动于晋西北、晋西南、晋东南地区,积极配合八路军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广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为华北敌后战场的开辟及坚持敌后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2.河北人民抗日武装的建立
平津沦陷后,遵照中共中央和北方局的指示,中共河北省各地方组织即在平西、冀中、冀南等地发动群众,建立人民抗日武装,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游击战争。
1937年8月10日,在中共北平市委的直接领导下,平西地区成立了一支数十人的抗日武装———国民抗日军。8月22日,抗日军袭入北平德胜门敌监狱,救出被捕同胞、爱国志士数十人,给敌造成震惊。抗日军声望不断增加,短短两个月后即发展成为拥有千人的抗日武装,并于12月受八路军总部之命,编为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5支队。与此同时,晋察冀军区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以第1支队第3大队为主组成邓华支队,进抵平西地区,为挺进冀东、开辟雾灵山为中心的冀东抗日根据地进行准备工作。两个支队相互配合,积极袭击日军,连续攻克敌军据点,逐步开展了房山、涞水、良乡、昌平、宛平等县的抗日工作,建立了3个联合县政府和抗日救国会,使平西抗日根据地初具规模,为八路军向冀东挺进创造了条件。
10月,东北军第53军第130师第691团在团长吕正操率领下,拒绝南撤,回师冀中,改称人民自卫军,与河北游击队等抗日武装会合,在当地发动群众,消灭土匪汉奸,开展游击战争,并收复了深泽、安平、博县等县城。部队也迅速得到发展,成为有3000多人的一支抗日武装。同时,受中共中央派遣回到家乡冀中的原红军团长孟庆山,在高阳、任丘一带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中共保属省委(后改为冀中省委)为了统一领导冀中地区组建的各抗日武装,改组成立了河北游击军司令部,由孟庆山任司令员。人民自卫军和河北游击军在冀中省委的领导下,互相配合,积极袭击日军据点,收编和消灭了10余股游杂武装。1938年4月,冀中区党委成立,接着又成立了冀中行政主任公署和冀中军区,人民自卫军和河北游击军合编为八路军第3纵队。吕正操任纵队和军区司令员,王平任政治委员,下辖4个支队和4个军分区,冀中抗日根据地得到开辟。
冀南地处平汉路东,沧石路南,卫河以西,漳河以北。“七七”事变后,受中共中央北方局派遣,马国瑞等回到冀南,组成冀南特委,领导当地人民群众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在各地先后组建了抗日游击武装。以赵辉楼为首的受中共影响的知识分子也在宁晋等地建立了民众抗日自卫军。这些武装的建立为冀南抗日根据地的建立提供了基础。1937年12月,八路军129师挺进支队和八路军东进纵队越过平汉路进入冀南,先后建立了南宫等20多个县的抗日政权。1938年4月,成立了冀南游击军区和冀南军政委员会筹备会,至此以南宫为中心的冀南抗日根据地初步建成。
3.山东人民抗日武装起义
山东地处华北东翼,东濒大海,西邻冀豫,南连陇海铁路,北接平津,津浦、胶济两铁路纵横其间,是联结华北、华中两大抗日根据地的纽带,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对于山东地区游击战争的开展,毛泽东极为关注,他指出在山东应普遍地但是有计划地组织游击队。
1937年10月,日军侵入山东,逼近济南。由于韩复榘实行逃跑主义,山东广大地区很快沦入敌手。根据中共中央和北方局的指示,山东省委制定了分区发动武装起义的计划,先后在冀鲁边、鲁西北、天福山、黑铁山、鲁东、徂徕山、泰西、鲁东南、鲁南、湖西等地区举行武装起义,抗日烽火在山东大地迅速燃烧。
最先发动的是冀鲁边地区。1937年11月,冀鲁边工委在盐山等地领导人民举行武装起义,建立了人民抗日救国军第1军。
1938年1月至4月,曾攻克盐山,解放无棣,收复庆云县城,部队发展到2000 余人。同时,成立了乐陵、庆云、南皮三县民主政权。
在鲁西北地区,中共鲁西北特委与国民党山东第6区专员兼保安司令范筑先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抗战。范部改为“山东省第6区抗日游击司令部”,随后,陆续收编大批游杂武装,编成35个支队,其中19个支部建立了中共组织。同时,中共独立组建了第10支队。
在胶东地区,中共胶东特委于1937年12月直接领导了文登东部的天福山起义,成立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第3军。翌年2月,正式成立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3军司令部。4月,全军发展到7000余人。
到1938年5月,山东省委及各地党组织,先后在山东省的十几个地区发动了抗日武装起义,建立了近4万人的抗日武装。各起义部队共作战了100余次,解放县城15座,极大地鼓舞了山东
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为山东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山西、河北、山东人民抗日武装的建立和游击战争的开展,有效地支援了国民党军正面战场的抗战,有力地配合了八路军向华北的战略展开和抗日根据地的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