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和苏区人民的贡献
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史和中共党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一说起长征故事,人们无不肃穆动容。但是,为什么会发生长征,怎样正确认识长征?作为党史工作者,到了赣南这块红土地,就不能不对红军长征的一些历史情节去作深入的考察和研究。从2001 年以来,我每次到赣南的活动几乎都与红军长征有关。通过实地考察来深化对一些问题的认 识。
瑞金、于都和兴国的纪念馆,都以大量版面表现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和这些地区人民对红军战略转移的贡献。看了这些展览,我以为应当明确这样几个问 题:一是要将进行战略转移的原因同作出战略转移的决定加以一定区别。这是两个有密切联系的问题,也可以说是因果关系。但是又不能混为一谈。进行战略转移,无疑是因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这是错误路线指导的结果。导致这个结果后怎么办?只有两种选择:一是继续死守,与中央苏区共存亡;一是不得不撤出中央苏区,进行战略转移,以保存革命力量再图发展。此前,毛泽东、彭德怀都提出过好的建议而未被采纳,到了反“围剿”遭到严重失败后,即使再采纳他们的建议,也不可能改变当时的局面了。因此,我以为,错误路线的领导使红军遭致严重失败,这是没有疑义的;但是不能说作出进行战略转移的决定即长征也是错误的。如果坚持固守,那将是怎样的后果就更难设想 了。
二是对实施战略转移的准备问题要作具体分析,不能简单地说没有任何准备。中央红军要进行战略转移的决定,是中央书记处于1934 年5 月作出的。中央红军主力转移是在10 月。这期间所进行的转移的准备问题,可从两方面看。就红军主力要进行战略大转移这样重大的问题没在政治局明确讨论过,绝大部分中央负责同志事前都未与闻;这样大的军事行动,未开会同各军团主要负责人商量,致使整个高层党政军领导都缺乏充分思想准备,这既是违背集体领导原则的,也是有悖常理的。再则,这样大的军事行动,直至9 月才具体着手筹划和部署,该带什么不该带什么没有作战略上的全局筹划,有些准备工作是在7 天时间内进行的,因而,不能不很仓猝;有的又是搞“大搬家”,什么都带上了,严重影响初期行军,这是违背战略转移的军事常识的。这是一方面,也是主要方面,必须充分认识其负面影响。另一方面,还要看到,从7 月开始,有如上述,先是派出寻淮洲、乐少华、粟裕率领的红七军团(后与赣东北方志敏领导的红十军会合组成红十军团)北上,转战闽浙皖赣;又令任弼时作为中央代表与萧克、王震率领的红六军团西进,到湘西一带去找红二军团;此外,还派程子华去红二十五军加强领导,这些都应视为中央红军主力转移所实施的带有战略性的准备。红七军团是为了调动和牵制敌人,红六军团西进带有探路性质。这两大战略性的决策,不看作一种准备,是有失公允的。至于对他们没作明确交代甚至有错误的指示,那另当别论。这几手,决不是孤立的行动。此外,有些准备和安排也是很细致的。这么大的转移在地方和部队中没有造成大的混乱,也说明了这一点。还有对保密问题,也不能简单指责。这么大的军事行动,即使在高层领导的一定范围和一定时间,也应当保密。特别是鉴于党中央在上海遭受的严重破坏,不能不格外重视保密。当然,在极小范围保密时间过久,这又是另一个问题 了。
三是不能以红军在中央的错误领导和指挥下,在撤出中央苏区后遭受严重挫折,来抹杀或淡化中央苏区人民为中央红军进行长征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和牺牲。中央红军在长征的前期受挫是一回事,苏区人民为红军长征作出巨大贡献又是一回事。这两者不能混淆。在这两年考察赣南时,我深深感到这片红土地,与其说是大自然的造化,还不如说是赣南人民用鲜血染就的。赣南苏区各县人民对中国革命、对红军长征所作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巨大 的。
中央苏区人民的巨大贡献,主要表现 为:
—— 一是苏区人民踊跃参军扩红,成为中央红军的基本力量。特别是作为中央苏区主体的赣南,当时总人口为240 万,参加红军的就有33 万人。参加赤卫队、担架队、运输队等支前参战的有60 万余人。仅仅1934 年5 月至9 月,中央苏区扩红就达8 万余人,中央红军的五个主力军团分别从中补充了数千名新战士。第八军团实际上就是以这些新兵为基础组建起来的。在中央苏区,几乎全部青壮年劳动力都参与了保卫苏区的作战、支前的军事斗争。中央红军在长征出发时的近8.7 万人中,赣南籍红军达五六万人,占中央红军总数的65%。有的县、区、乡的16 岁至55 岁的男子,凡是身体合格的都争先恐后地走了。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苏区人民,就没有强大的中央红军;没有苏区人民,就不可能有浩浩荡荡的红军去进行长征。还应当指出的是,在长征出发前,以扩充的新兵为基础还组建了担负中央机关保卫和抬运沉重物资、机器的中央教导师,以及由征调的5000 挑夫组成了运输队和担架队。就此而言,也可以说,没有苏区人民的积极支援,中央红军也难以实施战略大转移行 动。
——二是苏区人民特别是赣南人民为为支持革命战争和苏区建设,认购了大量公债,提供了大量军需物资和军费。其中认购苏维埃政府发行的两次革命战争公债和经济建设公债368 万余元,占公债发行总数480 万元的76%,按现行银价折算人民币本息为187.28 亿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直属瑞金支行有存款2600 万元,长征时全部带走,折现银价1326 亿元。赣南苏区人民挖采钨砂上万吨,为红军换回了大量的武器弹药和紧缺的药品、食盐。在反“围剿”战争期间,赣南苏区人民群众密切配合和积极支援,为红军提供了大量的军需粮秣和慰劳用品。在中央红军长征前的5 个月,赣南苏区人民节衣缩食、倾其所有,捐献稻谷84 万担、被毯2 万床、棉花8.6 万斤、布鞋5 万双、草鞋20 万双和军费150 万元。此外还有价值10 万元的中西药品和制造枪弹的8 万多斤铜等。中央红军长征出发过于都河时,苏区群众组织大批慰劳队,拿出家中所有的门板、木料、寿板(为老人准备的棺材板),架起5 座400 多米长的浮桥,对红军顺利突破封锁线起了重要的物资保障作 用。
——三是苏区人民特别是赣南苏区人民为创建、巩固和发展中央苏区付出了巨大牺牲。据统计,赣南苏区有名有姓烈士达10.82 万人,分别占全国、江西省革命烈士总数的7.5%、43.8%,长征路上平均每公里就有3 名赣南籍烈士倒下。其中,兴国、瑞金有姓有名的烈士分别是23179 名、17166 名,在中央苏区全红县中名列前两位,特别是兴国籍烈士数占全国烈士总数的1/60,占江西全省烈士的1/10,占赣南烈士的1/5,为全国各县牺牲烈士之首。在赣南苏区涌现了瑞金沙洲坝杨荣显一家“八子参军,壮烈牺牲”、兴国高兴乡邱会培一家12 口“全家革命,满门忠烈”、兴国籍烈士李美群“马前托孤、义无反顾”等感人事迹。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国民党军队实行最疯狂、最残酷的报复性屠杀和前所未有的抢掠焚烧,仅据兴国、瑞金、于都、宁都、石城、会昌、寻乌、上犹8 个县统计,被国民党杀害的干部群众达3.6 万余人(其中红都瑞金被残杀的就达1.8 万余人),烧毁房屋6.9 万间,抢走稻谷9.4 万担、耕牛1.1 万头, 猪9274 头、衣服5.3 万件, 被帐1.6 万床、食油20.1 万斤、农具12.5 万件、银洋44.1 万元,许多村庄变为瓦砾废墟,成了“血洗村”、“无人村”。诚如国民党政府在报告书中供述,在“清剿”区内,“无不焚之居,无不伐之树,无不杀之鸡犬, 无遗留之壮丁, 闾阎不见炊烟”。
一个地区,一个贫困山区,为革命作出如此巨大的贡献和牺牲,全国罕见、震撼天地!赣南苏区人民是英雄的人民。赣南苏区这片洒满革命先烈鲜血的红土地,永远为党和人民所铭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