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余南平工作室2015年年度报告。

进入21世纪以来,制造业面临着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各国政府为了寻找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出路,开始重新重视制造业。同时,随着工业机器人、3D打印、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逐渐成熟,私人部门也在这些技术上看到了巨大的商业潜能。一场基于这些技术的制造业革命的萌芽已经出现。

2010年,日本的互联网领军人物藤原洋先生出版了著作《第四次工业革命》,成为日本“工业4.0”的首倡者;2012年2月,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发布了《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2013年4月,德国政府推出了《德国工业4.0战略》。一轮新的工业竞赛已经开始……

2015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全国“两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提出“中国制造2025”的宏大计划。“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目标是通过三步走实现我国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战略转型。另外,“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也意味着我国正式加入到“工业4.0”竞赛中。

如下几个问题摆在我们面前:

这场被称为“工业4.0”的革命,将会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在“工业4.0”竞赛中,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有哪些?

中国应该如何借鉴国际上的经验?

本书认为,工业4.0对我们的影响将极其深远,它的影响不仅局限于经济领域。实际上,工业4.0除了将影响各国的经济实力,并进而影响全球的经济政治格局之外,它还将影响国家与市场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雇主与员工的关系等,对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尽管近几年,中国制造大国的地位被印度、越南等国家超越的可能性似乎越来越大,但正如工业4.0竞赛很有可能会重新拉大中国与德国、日本、美国等国家之间的制造业水平差距一样,印度、越南等国家与中国的制造业水平差距也极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被拉大。考虑到目前这些国家与中国的制造业水平相差并不太大的事实,在工业4.0竞赛中,这些国家对中国的威胁尽管有变小的趋势,但仍不容我们忽视。因此,在工业4.0竞赛中,我国最需要考虑的是如何缩小与德国、日本、美国等制造强国的差距,同时也需要考虑如何才能保持我国的制造业相对于印度、越南等国家的优势。

不同的制造强国采取的工业4.0战略不同。例如,德国的“工业4.0”战略采取以强化硬制造实力为核心,逐步打造融入互联网技术的智能工厂;美国的工业互联网战略则依托美国在互联网领域的优势和基础科研的结合,通过它的软服务和互联网开放的理念打造整个生态。考虑到中国的工业发展现状,中国与这些制造强国采取的战略也会有所不同,但中国仍需要研究分析德国、日本和美国的“工业4.0”战略,并借鉴这些国家的有益经验。实际上,工业4.0竞赛是由多个国家共同参与的竞赛,因此在工业4.0竞赛的不同领域与不同“竞争者”开展合作有助于提升我国在该竞赛中的整体表现。本书认为,只有深入了解德国、日本和美国的战略,了解这些国家的竞争优势,我国才可以在正确的领域与正确的“竞争者”展开合作;只有充分借鉴德国、日本、美国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与经济发展现状,中国才能在“工业4.0”竞赛中有出色且别具特色的表现。

本书认为,任何工业竞赛都不是一种“赢者通吃”的竞赛,工业4.0竞赛也不例外。工业4.0毫无疑问将引起全球产业结构的再次转型。但是,同样毫无疑问的是,工业4.0的成果将会被德国、日本、美国等主要参与者瓜分。因为,日本在工业机器人,美国在工业大数据和云计算,德国在智能工厂等与工业4.0竞赛相关的核心技术上的优势地位将保证其在该竞赛中能够分到“蛋糕”。因此,对中国以及其他国家而言,“工业4.0”竞赛不仅要在德国、日本、美国的优势领域与其展开合作,分享它们已经分得的那一部分“蛋糕”,还要在工业4.0这块“蛋糕”的尚未被分掉的部分寻找适合自己的“蛋糕”。只有如此,才能逐步提升我国的制造业水平,成为全球产业结构中重要的一环。

相比德国、日本和美国,我国制造业的区域发展更为不均衡。实际上,一般认为,德国和美国是通过不同的途径来实现制造业从工业3.0向工业4.0的转变,而我国则首先需要深化自动化和信息化在工业企业的应用,之后才能实现向工业4.0的转变。目前,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的“两化融合”以及“两化深度融合”的目的就在于加速制造业的工业2.0和工业3.0改造。但问题在于,目前“工业4.0”竞赛已经开始,我国需要尽快参赛。因此,我国能够做的是,鼓励、支持已经具备一定制造水平的地区率先参与到工业4.0竞赛中。

根据委内瑞拉演化经济学家卡萝塔·佩蕾丝(Carlota Perez)的观点,每一次技术革命都将带来巨大的财富,但这些技术革命只有在一套相应的社会——制度框架(Socio-institutional Framework)建立之后才能高效地被社会消化。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想在工业4.0竞赛中有优异的表现,一个地区必须同时具备先进的技术和完善的社会制度——包括法律制度、金融制度、教育制度等等。因此,本书认为经济发展领先、科技水平较高的上海应该承担起我国参与工业4.0竞赛的“排头兵”的角色。

上海在工业4.0竞赛中面临着一些机遇。原因在于,上海“十三五”期间的“四个中心”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国际经济中心建设,现在也包括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对助推“中国制造2025”是至关重要的。但这同时也意味着上海的责任重大:上海不仅承担着发展上海这座城市的责任,它还肩负着拉动长三角的区域发展、为我国其他地区提供发展经验的使命。

毋庸置疑,在工业4.0竞赛中,我国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挑战,“‘中国制造2025’战略如何高效贯彻”、“如何参酌国际上的经验”、“上海的战略定位”等问题都关系到我国在“工业4.0”竞赛中的表现,而为这些问题提供学理及智识指引,正是学者可以用力的方向。

本书采取集体讨论、分工研究、独立撰写和统一审校的方式完成。作为本书的主编,我确定了如“工业4.0”概念、“工业4.0”竞赛的主要选手、上海的优势等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确定了本书的框架、结构以及各个章节的编写成员。本书从2015年3月开始启动,到2017年5月最后定稿。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王德恒、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王玉柱博士、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周静博士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做了大量的工作,本书的审校工作则由本人完成。

编写组具体分工如下(按章节排序):

第一章:王德恒、周静;

第二章:王德恒;

第三章第一节:周静、孙程程;

第三章第二节:王德恒;

第三章第三节:周静;

第三章第四节:周静、王德恒;

第四章第一节:周静;

第四章第二节:王德恒;

第五章第一节:王玉柱;

第五章第二节:周静。

研究工业4.0不仅需要对科技、金融、法律等有相当的了解,还需要搜集、查阅和参考英文、德文和日文的第一手资料,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姚森元、孙程程、张莹、孙莹、孟丹妮等同学为本书资料的搜集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我们的工作还受益于诸多专家、学者的关心和支持。本书得以出版,还要特别感谢上海人民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此,也对所有关心、帮助和参与此书编写和审校的同仁表示衷心的感谢。

是为序。

余南平

2017年5月30日定稿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