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度众生:理想与现实

跟众生打交道,度众生,是修行的一个重要内容,所以接下来刘姥姥登场了:

却好忽从千里之外,芥豆之微,小小一个人家,因与荣府略有些瓜葛,……原来这小小之家,姓王,乃本地人氏,祖上也做过一个小小京官,昔年曾与凤姐之祖———王夫人之父认识。因贪王家的势利,便连了宗,认作侄儿。那时只有王夫人之大兄———凤姐之父———与王夫人随在京的知有此一门远族,余者也皆不知。目今其祖早故,只有一个儿子,名唤王成,因家业萧条,仍搬出城外乡村中住了。王成亦相继身故,有子小名狗儿,娶妻刘氏,生子小名板儿,又生一女,名唤青儿。一家四口,以务农为业。

说起姓“王”的,那肯定是亲戚了,因为法界无非一心。别说“千里之外”,就是来自火星的,那也是亲戚,“与荣府略有些瓜葛”,也是“本地人氏”。

根据佛学的原理,众生相互本来都是亲戚,在无量劫以来的轮回岁月里,一切众生都做过我的父母,何况是其他的各种亲属关系。比如《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二说,“一切男子即是慈父,一切女人即是悲母,昔生生中有大悲故,犹如现在父母之恩等无差别”。凡夫对这个不察觉(即使听说了也未必相信),修行了,就有察觉了,所以说王家远亲一般人都不知道,“只有王夫人之大兄———凤姐之父———与王夫人随在京的知有此一门远族”。

王成,就是要“成心”,成就圆满的心。王成的儿子叫“狗儿”,这是提醒读者,心量要放大,不局限于人类,一切蠢动含灵包括猫啊、狗啊、虫啊等等,都是亲人。

刚开始面对这个现实的时候,修行人还是勉强接受的,打心眼里对众生有排斥,你说叫我拿宠物狗当亲人看,叫它“宝宝”“儿子”,这个可以,但是叫我拿一条毛毛虫当亲人看,这个真的好牵强。“板儿”“青儿”,就是青板着脸的意思,形容对众生不融洽的一面。

为什么不融洽呢? 因为还有著相,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在作怪:

刘老老只得蹭上来问:“太爷们纳福!”众人打量了一会,便问:“是那里来的?”刘老老陪笑道:“我找太太的陪房周大爷的,烦那位太爷替我请他出来。”那些人听了,都不理他,半日,方说道:“你远远的那墙畸角儿等着,一会子,他们家里就有人出来。”内中有个年老的,说道:“何苦误他的事呢?”因向刘老老道:“周大爷往南边去了。他在后一带住着,他们奶奶儿倒在家呢。你打这边绕到后街门上找就是了。”

这段话就是描述了与普通众生(不是平时的亲朋好友)打交道的不融洽情形,要帮人的时候,一百个不情愿。“众人打量了一会”,然后才带理不理地问了一下刘姥姥,这就是“著相”的过程。看看这个老太太有没有穿金戴银,坐宝马来的还是坐拖拉机来的,是什么气质,然后看碟下菜。

为什么叫“刘老老”呢? 贾府好像就没有姓刘的,可见她不是血缘亲属。但是又叫姥姥,可见又是有亲情的。这就是要从心法的角度,拿她当作普通众生的代表了。贾府怎么对待刘姥姥,就喻示了修行人怎么跟普通众生打交道。注意,她是“从心法的角度”的喻象,不是客观的众生怎么怎么样。所以,刘姥姥的幽默风趣、质朴率真,就提醒了修行人怎么对待非亲非故的众生。

周瑞家的将刘老老安插住等着,自己却先过影壁,走进了院门。知凤姐尚未出来,先找着凤姐的一个心腹通房大丫头名唤平儿的。周瑞家的先将刘老老起初来历说明,又说:“今日大远的来请安。当日太太是常会的,所以我带了他过来。等着奶奶下来,我细细儿的回明了,想来奶奶也不至嗔着我莽撞的。”平儿听了,便作了个主意,“叫他们进来,先在这里坐着就是了。”

“周瑞”,就是周到、祥和,与所有众生的关系上的和谐,这代表了一种善愿。修行人的这种善愿,后来通过薛宝钗礼貌、周到的实际行动,得到了一定的体现。薛宝钗发自内心的愿望,是不愿意伤害任何一个她认识的人,同时她又不摆架子,所以上上下下都喜欢她。有些读者讨厌薛宝钗,说她虚伪、城府深,好像做人就应该一根筋我行我素似的(美其名曰“真性情”),最后弄到自己悲催别人悲催才是最好的结局,那是另外一种解读《红楼梦》的路数了。

凤姐心高气傲,多亏了平儿从中调节。“平儿”,就是平心,把忌刻恃才高傲之心平下来,这也是袭人所喻的情识的一个体现。凤姐死了以后,平儿扶正,喻示了一种自然平静,不用再刻意去平心了。用佛教术语来说,不用专门修什么定,随时随地都在定中了。用孔子的话说,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了。

刘姥姥过来,让平儿先接待,而不是一上来就由凤姐出面,小说这么安排,是告诉我们,如果对于众生拿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嘴脸,而不是先平自己的心态、颜色、辞气,人家会躲得远远的。

话虽如此,下面凤姐见到刘姥姥时的那种气派、态度,还是原形毕露了。这都是修行的阶段性现象,倒也不用大惊小怪。

刚说到这里,只听二门上小厮们回说:“东府里小大爷进来了。”凤姐忙和刘老老摆手,道:“不必说了。”一面便问:“你蓉大爷在那里呢?”只听一路靴子响,进来了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面目清秀,身段苗条,美服华冠,轻裘宝带。刘老老此时坐不是,站不是,藏没处藏,躲没处躲。……那凤姐只管慢慢吃茶,出了半日神,忽然把脸一红,笑道:“罢了,你先去罢。晚饭后,你来再说罢。这会子有人,我也没精神了。”贾蓉答应个“是”,抿着嘴儿一笑,方慢慢退去。

很多人看到这段,都觉得王熙凤肯定和贾蓉有一腿。要是当小说看,是显得很暧昧,应该是有那么回事。要是从喻意的角度看,这是接着上文“与众生打交道”的逻辑顺序来的。

这时候著相,所以弄个“假容”出来,提醒读者,色心作梗的话,刚跟别人打交道,外相上的执著就出来障碍了,本来是要帮助人家,结果双方关系出现了微妙的转变,违背了度人的本来愿望。

这个问题浮出水面了,接下来从第7回“送宫花贾琏戏熙凤,宴宁府宝玉会秦钟”开始,说了贾琏夫妻白天同房,说了“情钟”“假瑞”等,一直到第16回“贾元春才选凤藻宫,秦鲸卿夭逝黄泉路”,先后了了肉欲、了了情欲,身心开始往高贵的一面走,都是检点这种“色心”的历程。

凤姐听了说道:“怪道,既是一家子,我怎么连影儿也不知道?”

私欲作怪,著了相,离度众生还差得远,打心眼儿里对众生就不接纳。这时候怎么办呢? 只能回到自己身心上来,检讨自己的问题。于是接下来就有了薛宝钗“海上方”的情节,提醒读者,私欲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与众生打交道的时候心态介入太深,要学会“远离”,身在红尘,心在尘外,就像《大般若经》说的,“虽居愦闹,而心寂静,恒勤修习胜远离行”

宝钗听说,笑道:“再别提起。这个病也不知请了多少大夫,吃了多少药,花了多少钱,总不见一点效验儿。后来还亏了一个和尚,专治无名的病症,因请他看了,他说我这是从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幸而我先天壮,还不相干。要是吃丸药,是不中用的。他就说了个海上仙方儿,又给了一包末药作引子,异香异气的。他说犯了时吃一丸就好了。倒也奇怪,这倒效验些。”

“海上仙方”,源于孔子有一天发的感叹:“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他说,要是圣贤之道行不通的话,那就坐个小船,去海上玩算了。再加上传说东海有仙山,后人就经常拿“海上”比喻出世。

薛宝钗“从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喻指入世跟人打交道容易起的贪瞋痴烦恼,这个咱们前面分析过了。请世间的大夫治不了,只有一个和尚能治,喻指只有佛门清净的出世法可以对治,其他各种世间的心灵鸡汤没用。“专治无名的病症”,就是超越各种名相,清净之极。和尚开的方子,叫“冷香丸”,也是以清净治疗热恼的意思。“异香异气的”,是说跟世间法感觉不一样。“先天壮”,是说前世带来的福报大,一般的烦恼还不至于伤筋动骨。

宝钗笑道:“不问这方儿还好,若问这方儿,真把人琐碎死了。东西药料一概却都有限,最难得是‘可巧爷二字。要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周瑞家的听了,笑道:“阿弥陀佛! 真巧死人了,等十年还未必碰的全呢!”宝钗道:“竟好。自他去后,一二年间,可巧都得了,好容易配成一料! 如今从家里带了来,现埋在梨花树底下。”

这段情节是强调“佛缘”的重要性。没有佛缘,你遇不到明白的人,即使遇上了,也不会相信照办,简直是难于上青天。所以佛说,生在没有佛法的地方,是人生的一大苦难。无量劫的生生死死、驴胎马腹,有一辈子碰上了佛法,机率比中五百万大奖都低得多得多。有人说,现在网络发达,不是经常可以看到弘扬佛法的作品吗? 问题是,其一,这些佛学作品参差不齐、真伪难辨,其二,对不信的人来说,看到跟没看到差不多啊,没有入他的心啊,其实还是没有碰上。

薛姨妈道:“姨太太不知,宝丫头怪着呢,他从来不爱这些花儿粉儿的。”

修行人的入世,是出于修行上的本愿,不是出于红尘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