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系统战略与持续竞争优势:TMT行业多案例研究
- 孟晓胜 陈德智
- 1581字
- 2024-11-01 23:55:12
2.3.2 持续竞争优势的研究发展
全球创新与战略管理大师大卫·梯斯持续研究了一个企业如何通过创新来赢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大卫·梯斯建议单个企业或者个人在每一个阶段关注不同的创新要素(梅亮,2017)。
Jay B. Barney进一步分析了竞争优势和持续竞争优势的差异,他认为一个具有竞争优势的条件是他的竞争对手和潜在竞争对手没有实施类似的价值创造策略,而一个企业具备持续竞争优势,条件则是这家企业的竞争对手和潜在竞争对手没有实施类似的价值创造策略,而且其竞争对手和潜在竞争对手还难以复制这家企业的价值创造策略(Jay B. Barney,2015)。
V K Ranjith研究了在新兴市场环境中,企业不再只是打造竞争优势,而是塑造持续竞争优势。而企业的商业模式决定了企业竞争优势,如果一个企业想要具备持续竞争优势,则需要构建多元化的商业模式(V K Ranjith,2016)。
Wuryanti Kuncoro等学者通过案例研究发现一个企业若要获取持续竞争优势可以通过产品创新和市场多样化拓展等途径(Wuryanti Kuncoro,2018)。
国内研究学者结合国内企业发展实践,对竞争优势进行了延伸性研究。
张敬伟等学者对波特发表《竞争优势》以后的关于竞争优势的研究进行了总结梳理,他们认为竞争优势主要分为三类:绩效优势、价值优势和能力优势。绩效优势关注财务绩效的表现;价值优势体现在不同企业之间为客户创造价值方面的差异;而能力优势重点关注能够创造优异财务绩效表现的资源或能力(张敬伟,2010)。
王建刚和吴洁基于调研数据研究了单个企业在加入企业网络后竞争优势的演变。他们认为,多个企业构成了一个企业网络,而这个企业网络是否稳定会影响企业的竞争优势形成,而网络结构的联系强度对企业竞争优势之间形成U型关系(王建刚,2016)。
廖建文和崔之瑜学者认为在信息时代环境下,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普及后,产业环境和用户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战略框架下的企业竞争优势逐步转向生态圈下的竞争优势,并提出了“生态优势”的概念。同时,他们构建了企业优势全景图,定义了“熊猫”“猛虎”“蚁群”“狼群”四种企业优势类型(廖建文,2016)。潘松挺和杨大鹏结合乐视生态的案例分析,详细阐述了企业通过实施商业生态系统战略而获得生态优势的运作机理(潘松挺,2017)。
徐鹏杰结合韩都衣舍的企业发展实践研究了企业竞争模式的转变。他认为在新的市场环境下,企业之间的竞争范式发生了改变,传统模式下,企业关注的是竞争优势,而新的环境下,企业关注的是生态优势。而从竞争优势转变到生态优势需要企业关注多个领域的演进,包括战略层面的演进、组织层面的演进和运营层面的演进(徐鹏杰,2017)。
柳卸林和马雪梅等学者通过研究提出了在新的环境下企业实施创新生态战略可以有效地推动企业的创新绩效(柳卸林,2016)。
周湧和汪寿阳等学者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的视角,提出了在生态系统中企业只有不断修正商业模式才能实现企业绩效的不断提升(周湧,2018)。
孙启贵和范璐则以小米为研究对象,提出一个企业可以通过破坏性创新建立后发的竞争优势(孙启贵,2016)。
回顾并梳理竞争优势理论的发展,最早以波特为代表的产业组织学派认为竞争优势的获取依赖于企业所在的产业环境,更多地聚焦于企业外部,其中五力框架就是典型的工具。随着环境的变化,技术的发展以及需求的多样化,基于大卫·李嘉图思想的资源基础观和基于普拉哈拉德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能力观,以及大卫·梯斯的相关理论,则关注组织内部来研究竞争优势的获取来源。随着行业之间边界的模糊,竞争变得越来越不确定,企业的竞争优势还依赖于跨组织之间的关系,共生型组织有助于企业打造更广泛的竞争优势。
另外,以波特为代表的产业组织学派认为竞争优势的获取在于稳定的外部产业结构,体现的更多是静态的结构,而资源基础观和核心能力观仍然属于静态性分析的范畴。大卫·梯斯认为波特的五力框架不能全面地解释竞争优势,他建议更多地关注进化与适应。
生态系统战略理论、协同效应以及持续竞争优势的研究将为我们后续跨案例研究奠定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