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 协同效应的研究发展

Prescott C. Ensign是较早研究协同效应和竞争优势关系的学者,他认为,在竞争不断加剧的环境中,企业战略不能只停留在内部的业务板块之间(通过收购或卖掉相关业务板块)创造协同效应,而应该发展水平化战略(horizontal strategies),在价值链相关的企业之间共享信息和技能,进一步促进协同效应,进而取得竞争优势(Prescott C. Ensign,1998)。

Ficery K.和Herd T.等人研究了企业并购情况下的协同效应,他们发现21世纪初期企业并购活动比较活跃,但是很多并购后的企业并没有实现预期的协同效应。他们认为企业并购后协同效应的产生需要一定的条件,并购后的企业之间需要在业务流程、系统支撑等多个维度实现协同才能达到企业间的协同效应(Ficery K.,2007)。

许晖等学者认为随着商业生态系统的流行,单个企业的独立创新转变为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商业生态系统的协同效应能够突破企业资源和能力的限制,促使企业之间通过资源共享降低创新成本并提升创新绩效。他们还将生态协同效应划分为聚合效应、共担效应以及反馈效应(许晖,2014)。

解学梅等学者研究了不同的协同创新模式(包括战略联盟模式、专利合作模式等)、协同效应以及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不同的协同创新模式将产生不同的协同效应,而协同效应的高低影响创新绩效(解学梅,2015)。

李会军等学者运用松散耦合研究对协同创新进行了重新审视,他们认为当前的协同创新研究更多的关注宏观和整体,缺乏对个体的关注,而个体组织内的矛盾和冲突会间接影响协同创新的绩效(李会军,2015)。

李玲针对技术型企业组成的企业网络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她发现在技术型创新网络中,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依赖度以及企业之间的开放程度会影响企业的合作绩效(李玲,2011)。

胡海波和卢海涛研究了不同企业组成的商业生态系统,他们认为不同的企业之间只有发挥各自的优势能力,通过价值共创才能推动生态系统的演进(胡海波,2018)。

陈春花等学者在关于共生型组织的描述中也提到了协同效应。他们认为在一个商业生态系统中,企业应以共生组织的整合价值为本,关注和重视每一个企业成员的价值创造,通过赋能与激活充分发挥企业成员的创造性激情,提升协同效应,让共生组织成员能够互助成长,共享成就。而为了提升协同效应,需要关注商业生态系统成员之间的牵引陪伴、协同管理和协助赋能(陈春花,2018)。

在全球创业活动越来越活跃的环境下,企业孵化器开始扮演比较重要的作用。毕可佳和胡海青等人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孵化器的编配能力和孵化网络创新绩效之间的作用关系,他们认为,编配能力对孵化网络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关系,但是,网络协同效应在两者之间扮演了中介变量的角色(毕可佳,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