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切劳动和工作都涉及体力活动及思想和别的精神活动,因此,如果人丧失了劳动的机会,人就会退化和堕落,也会丧失人的生活目标和乐趣。”[1]

当前,乡村普遍存在着“等、靠、要”的困境,设计介入乡村存在着“设计师来了,乡村热闹非凡;设计师走了,乡村回到从前”的问题,这些亟需解决。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如果村民一如既往地作为旁观者,或被作为旁观者,对村民个体及整个社会的发展均隐含了巨大危机。在设计振兴乡村的过程中,我们有责任通过努力改变村民的观念、拓展村民的能力,使村民由消极主体转化为积极主体,借助这个过程达到村民的自我创造和自我肯定,使他们找到自己在乡村振兴中的位置和价值。

设计激发村民内生动力,正源于此。我把这种设计称为融合设计。融合设计,旨在激发村民内生动力,设计师与村民共同针对设计对象的定位、构思、草图、材料、结构、技术、施工等全过程进行深度合作,借以改变村民的观念,提升村民的审美力、创作力、实践力和凝聚力,建立村民的自觉愿望和文化自信,提升设计师的设计与研究能力。

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写作方法,着重介绍了在葛家村的设计激发村民内生动力实践。

葛家村,是一个美丽的小山村,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大佳何镇。该村包括上葛村和下葛村两个自然村。这里有竹海、清溪、桂花林,还有老旧的石房子和千年的古井。2019年4月始,我们团队在葛家村开始了第一期设计激发村民内生动力的实践研究。

该次实践研究,参与村民46人(开始26人,中途加入20人),女性村民26人,男性村民20人。参与村民中年龄最小的10岁,最大的79岁,60岁以上的村民40人。

该次实践下来效果良好,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是村民观念与能力的改变。村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审美能力、创造能力以及村民对自身价值的认识与公共服务精神等均得到明显提高;在我们离开村子后,村民持续创作,如:村民袁小仙自觉创作了七十多个布玩具;葛国青设计制作了二十多个毛竹作品;娄丹璐用毛线编织了5个精致的玩偶;葛诗富创作了“转角遇到美”等4个公共空间作品;镇书记创作了“国歌音符”的毛竹公共艺术作品;葛品高将自家二楼打造成了乡村图书馆;村民创作的文创产品已经被游客购买。

二是村庄凝聚力的提升。有效缓解了上葛村与下葛村的矛盾,增进了村委会的团结,点燃了全村共同参与、共同建设的热情;在6月下旬,镇村干部与村民自主进行了7天的村落艺术打造。

三是外界对实践价值的高度认可。两个多月以来,来葛家村参观交流的团体七十多批,人数过万人;中共中央宣传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人民网、新华社、浙江日报、宁波日报、宁波电视台、宁海电视台等媒体报道的阅读量超过2000万;被视为宁波地区可以推广的、宁海地区重点推广的有效乡村振兴模式。

葛家村的实践研究取得了超越预期的效果,证实了设计激发村民内生动力是可行、有效的。二期的葛家村设计激发村民内生动力的实践研究正在进行,欢迎有兴趣的朋友前来交流指导。

在此,对每一位参与的村民、领导、教师、研究生,每一位给予帮助和指导的朋友,致以诚挚的感谢。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艺乡建联合创始人

2019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