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它而美:设计激发村民内生动力的理论、流程和案例
- 丛志强
- 7字
- 2021-03-28 21:11:01
第二章 不能再等
一、遇见困境
“吱——呀——”一声,门开了,葛村长提着已经磨出“癣”的公文包,满脸笑容,走了进来。
大家的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他,原本安静的房间瞬间沸腾了起来!
“主角儿终于来了!来来来……咱们今天要好好地敬葛村长几杯!”
“对!葛村长,你这次受表彰可是出了大风头了,快给我们传授传授经验!”
“老葛,快说说你是怎么把村子做得这么好的?”
……
还没等葛村长坐稳,大家就你一言我一语地询问了起来。
看到大家羡慕的眼神,下午刚在乡村振兴大会上受过表彰的葛村长,虽然嘴上不停地说:“哪里,哪里……”其实心里早已乐开了花。
昏暗的灯光映照在盛满酒的玻璃杯上,大家热烈地交谈着。两杯酒下肚,葛村长脸上泛起了红晕。这时,他突然端起手中的酒猛地喝了一大口,然后将酒杯重重地拍在了饭桌上,低头拿出包里的荣誉证书,时而点头微笑,时而摇头叹气。突然,他抬高嗓门儿大声地说:“老哥几个,你们光看到我受表彰,可这里面的苦谁知道哟!”
他默默地点起了一根烟,深吸一口,说:“我们村一直发展落后,这几年村里的年轻人都去城里打工赚钱了,剩下的全是妇女、老人跟娃娃。村子没有优越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地理位置又这么偏僻,村民这么多年全靠种地为生,哪有钱!后来我们就试着学别的村出去拉投资,整整跑了三年,嘴皮子都磨破了。求爷爷告奶奶地请人家过来考察,可是人家一看没有投资的基础,根本不愿意把钱投进来。”
葛村长的一席话,似乎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谁说不是,我们村也是这样,苦口婆心拉投资的来,但是转一圈都走了。”
“哎,我们也是……”
他接着说:“为啥人家村能有人投资建厂、有人搞旅游开发,村里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而我们村到现在还这么穷,而且卫生环境差,村民们把猪粪和垃圾四处乱堆,臭气熏天……眼看着好多村慢慢都做起来了,我作为一村之长,我着急啊,我咽不下这口气啊!所以,我们就在村里开了个动员大会,想组织村民一起把卫生整治一下。可哪儿想到他们居然无动于衷,觉得这事跟他们毫无关系,应该由村委会去解决,简直就是剃头的挑子一头热!没办法,就只能我们村干部累死累活的自己干,实在干不完的时候,就私下找了几个平时关系不错的村民过来帮忙。就这么着,村里的卫生条件算是改善了一点儿。”
这时,葛村长的脸色越来越凝重,用力地将烟头捻灭在烟灰缸里,说:“别看我们村搞得热火朝天的,没几个村民愿意帮忙干,都是花钱请外面的公司来做的!本来村里就穷,找公司干花钱太多了!而且,活是干了,一点儿特色也没有。如今村村都在搞建设、搞美化,可我们村儿没有那么多钱啊,只能先选村里的一条主街进行改造。原以为请人来做问题就可以解决了,没想到住在主街两旁的村民一听说村委会花重金请了外面的公司做街道改造,不仅不配合,还故意找麻烦!一会儿说施工弄花了谁家的大门,一会说路旁的雕塑占了谁家的宅基地,还有人说‘就摆那么几样破东西,还不如把钱发给我们老百姓过日子用’‘这都是政府应该做的事,我们当然不会出钱出力’……总之,就是各种不满!”
“老葛,我们村更是如此!去年在村里找了几间闲置房,把它改造成公共图书馆,让村民没事儿的时候可以多看看书,长长知识。结果有村民居然去上访,说我们乱搞建设……”
“哎,今年春天我们村干部带头种了一批树,想着把树分包给贫困户,给他们增加一点收入。结果你猜怎么着?有些树死了,他们不仅没有想办法解决,还把枯树横在了路上,想把事闹大,让政府来埋单,赔偿树钱……”
“现在,在村里做点事儿,能让老百姓不找麻烦就不错了,还指望让村民参与来干活?”
这时,葛村长眉头紧锁,无奈地说:“这两年无论是国家政策,还是县里乡里开会,都三令五申地强调乡村振兴要以村民为主体,可是村民不愿意参与,我们真是一点办法也没有……”
“是啊,干部干村民看,村里的工作,不好干啊……”几位村干部面面相觑,纷纷诉起苦来。
此刻,葛村长脸上的自豪与喜悦早已散去,只留下满目忧愁。
当前,各地正在大力推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在我们举杯相庆所取得的成就之时,所遇困境也使得我们心力憔悴。干部干村民看、等靠要、钱不足等困境便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面对这些困境,我们要理性分析,探索更合理的解决方式。
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随着乡村社会结构的转变,村民之间的关联度越来越低,这使得村民的集体意识逐渐退化。当村民的集体意识弱化到一定程度,村落“原子化”问题就呈现出来了。村民们越来越关注自身利益,邻里之间矛盾增多,村民与村干部之间的信任度降低,人情关系变得冷漠疏离。村民主体意识的弱化,导致了村民对于村子发展的自身责任和公共服务观念的认知误区,并逐渐催生了“干部干,村民看”“等、靠、要”的思想。很多村民把乡村振兴工作看成是政府的事情、外部公司的事情,而不是自己的事情,这一现状对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极为不利。
在当前的乡村振兴中,我们在多个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并取得良好成效。但有一现实不能被忽视:村民的主体意识、积极性、创造力、审美力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提升。这一现实警示我们: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关注“创造物”的同时,绝不能忽视“塑造人”。
显而易见,一个村庄的构成除了建筑、街道、文化、习俗、技能、田地等之外,还有最核心的要素,即村民。自古以来,村子所拥有的一切宝贵财富都是村民创造的。在今天,我们在创造新的乡村历史工作中,村民不能缺席,而且要一如既往的处于主体地位。村子是村民的村子,村民是村子的主人。
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必须让村民行动起来,想做、会做、做好。村子内部的村民愿意发展、主动发展、有能力发展,而不是长期依赖于外部力量,唯有此,才有可能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外部力量介入乡村的过程中,改变村民的观念、激发并拓展村民的能力是极为重要的工作。如果我们没有借助外部力量的介入把村民内生发展动力激发出来,那十年、二十年之后怎么办呢?
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人才振兴目标得以实现,一方面需要能人引进,另一方面需要乡贤回村,但不要忽视了留守村民的人才培育。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从目前实情来看,引进的能人很难长期驻村驻乡,更多的能人只是短暂地在乡村里停留三年、两年,甚至更短时间;能回来的乡贤数量极少,这是可以理解的。我们试想一下,一个村民在外面已经有了稳定的事业和家庭,一年能赚200万,那他为什么非要回村一年挣50万呢?更何况还涉及孩子上学、家人工作的复杂事情。那得需要多大的情怀和魄力?
我们并非否定能人引进、乡贤回村,而是要强调人才振兴的另一个重要内涵,即:让留守村民的生产、生活能力得到提升,成为乡村振兴的新人才。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把充分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与把更多城市人才引向乡村创新创业要结合好。当年乡村建设家晏阳初开展的平民教育运动,便是意识到这个问题。一个村子要建设得好、发展得好,必须重视村民人才的振兴。
“钱不足”问题的产生,既有资金来源不足的原因,也有当前乡村振兴中主流工作方式造成的成本过高的原因。
从资金来源方面来看,目前乡村振兴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资金和社会资金。我国行政村总数近70万个,数量庞大,其中很多村子所处区域的经济并不发达,因此,具体到某一个村子的政府扶持资金并不充足。此外,一个村子要吸引社会资金进场,需要具有明显的优势禀赋。从全国范围来看,拥有好山好水好风光、古屋古街古文化等优势资源且可以直接吸引社会资本进场的村子只占少数。大量的村子属于既没有特殊人文景观,又不具备优越的自然条件,而且也没有区位优势。简言之,这些村子对社会资金的吸引力是非常弱的。
从工作成本来看,一个村子建设的主要开销在人工和材料。当前,在乡村建设中,几乎所有村子都采取与公司合作的模式,公司是逐利的,势必增加了人工成本。同时,很多村子的建设材料是从外部市场购买,而不是充分利用本村易得、低成本材料,同样增加了材料费。
相较于公司,村民自己做可以大大降低人工成本。我们为什么不让村民来做呢?得到的答案一定是:村民不会。我们冷静地想一想,真的是村民不会,还是我们总搞一些村民不会的来做。比如在葛家村,村民垒石头、做毛竹的技艺那么好,我们却想着让他们做不锈钢,他们当然不会。让一个房地产老板做衣服,他能做得好吗?让一个教计算机的大学教授种地,他能比得过农民吗?村子世世代代的发展,我们的村民一直会,不但会,而且做得非常有特色、有智慧,让我们的村子感觉是从“这里”生长出来的。同样,为什么不用本村特色、易得、低成本的材料做呢?答案听起来非常滑稽:因为它们看起来太普通,不高大上。今天很多人在谈论村子做得失去了特色,不伦不类。这与我们在乡村建设中抛弃了土生土长的材料、技能、经验和智慧有重大关系。所以,关于“村民不会”和“本村材料太普通”这两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面对上述诸多困境,我们有没有好的解决办法呢?国家已经给我们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