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三维机织物的发展
早在1898年的橡胶传动带生产中,就出现了三维机织物。人们生产布层与布层间具有联结纱线的多层传动带,可以有效地消除布层间的滑动和脱层。以后,使用垂直于布层的接结纱(垂纱)来增强多的层织物得到应用。例如,多层的输送带织物、多层的造纸用毛毯、多层拉带、多层衬衣领的内衬等。
20世纪60年代末期,航空工业需要在高温条件下能承受多向拉伸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为此,法国、美国、日本的航空航天工业中发展了多维碳纤维织物。1963年报道了罗瑟等用提花开口织机织造圆锥形三维织物,1964年美国专利3132671号报道了三维织物成形的织造工艺。
1970年德国制造了能够织制圆形、椭圆形截面织物的织机,这种织机利用了极坐标的织造方法,专用于织造柱形、锥形的三维织物。1972年法国布罗彻发明了“全自动织造”设备,并于1986年完成了BR900型和BR2000型全自动设备的设计和安装,整套设备采用计算机控制生产的过程和各种工艺参数的计算,能够生产圆柱筒体、圆锥筒体织物,用来制造火箭发动机进气喉管、锥形排气管及火箭头等重要机件,织物是由径向、轴向、周向三组纱线交错而成。1974年日本福多等发明了三维方柱体织物的织造设备,生产的织物由三个相互呈垂直状态的纱线组成。1977年金(King)等创造了另一种三维柱体的织造设备,用于生产方柱和圆柱形织物,织物也是由三个相互垂直的纱线组成,所不同的是经纱是预先固化的刚性纤维棒。
1988年美国穆罕默德等发明的三维多层织物织造方法和设备,可织造矩形、T形、工字形断面织物,织物由经纱、纬纱、垂纱立体正交织成。
2009年,世界上第一台工业化生产的三维织机在瑞典投入运转,该机在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上形成供纬纱引入的梭口,最大经纱根数3600根,排列成60×60的行与列,可织制的织物形状相当灵活,除了板状、管状结构的织物以外,还能织造十字形、π形、H形、T形、L形、J形等多种截面形状的型材织物。
对纺织复合材料进行系统研究的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1976~1985年,NASA进行了“the Aircraft Energy Efficiency Program”(简称ACEE计划)。随后的1985~1997年,NASA又进行了“Advanced Composites Technology Program”(ACT计划)。三维机织复合材料是研究内容的核心之一,得到了比较系统的研究结果,为以后三维织物的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
1991年,澳大利亚政府资助成立了“Cooperative Research Center For Aerospace Structures”(CRC-AS),该研究中心主要由科研单位、工业界和大学的有关机构组成,致力于纺织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方面的应用研究。该中心在1994年更名为“Cooperative Research Center For Advanced Composite Structures”(CRC-ACS),扩大了纺织复合材料在其他领域的应用研究,以培育澳大利亚工业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力。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到现在,对三维机织复合材料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初步完成了相应设备的改造或研制,积累了织物设计和生产的许多宝贵经验,能够加工多种形式的立体机织物,并复合成型。对三维机织复合材料细观结构、力学性能、计算机模拟等也进行研究,获得了有益的研究成果,为复合材料的设计和应用提供理论指导。但总的来讲,我国机织复合材料的研究还不系统,应用的领域和范围还有待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