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几点历史经验

1.纵观30年纺织工业的管理体制,可以看出的历史经验

(1)设置工业管理体制,没有抓住经济责任、经济效果这个要害,上下左右都是吃大锅饭。这些年来,工业管理体制改来改去,换汤不换药,总是:设置行政领导机关、单纯用行政办法管理工厂企业。而行政领导机关是无需负经济责任的,往往不大注意经济效果。在单纯用行政办法管理经济的情况下,工厂企业也无需负经济责任、无需讲经济效果,而且,没有什么经济上的动力。干好干坏一个样,没有一点竞争。结果是:普遍忽视经营管理,对于“经营”尤其忽视。对于如何在同样的原料、设备、劳动力条件下取得最优的生产效果和经济效果,很少研究。香港的纺织业,主要是1947~1950年,由上海纺织行业转移一小部分资金、设备和技术力量、管理人才去了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30几年来,它们在市场经济、市场价格机制的条件下,为求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必须高度重视经营、灵活地进行经营;结果,造就了在国际市场上很强的竞争能力,取得很大的发展。相比之下,我们用古典的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的经济模式把企业捆得死死的,结果就连上海纺织业底子这样雄厚的地方,也很难有大的作为,在出口创汇、技术改造等方面反而落到了香港纺织业的后面。这个历史经验是值得深思的。

(2)设置工业管理体制,很少考虑现代化大工业生产必须在指挥调度上高度集中统一的客观要求,形成了权责不一致、多头领导等种种弊病。部和省、市纺织局担负着生产、建设的实际责任,但缺乏必要的人权、财权、物权;这些权现在是由劳动、财务、物资等各个有关部门分别行使的,给专业部、局留的自主权、机动权过少。企业缺乏自主权,更是个大问题。由于多头领导,加上管理层次过多,造成办事效率很低。

(3)不承认要管理好现代化大工业生产有一个领导水平和懂行的问题,似乎随便哪一级政权都能管好大中型企业;同时,把“体制下放”作片面的理解,绝对化。一些大中型骨干企业,中央下放到省,省里转一个手,再下放到市、地、县。工业企业的层层下放,再加上物资、产品流通环节的画地为牢,结果就把一些好好的工业体系弄得支离破碎。省局往往指挥不灵。专业化协作无从搞起。

(4)调整工业管理体制,不是从如何有利于生产、建设出发,而是搞成权力再分配和财政收入再分配。结果就出现了前一阵子陕西纺织行业那样的体制:在国家重点建设下搞起来的西安灞桥“纺织城”,以前在西北纺管局和后来的陕西省纺织局的直接管理下,企业管理曾在国内居中上游水平。“文化大革命”中,竟把灞桥“纺织城”一拆为二;一字排开的五个大中型纺织厂,三个归省局,两个归市局。而水、电、汽等公用设施和生活设施则是一个整体。于是,多年来不断扯皮。这样,怎么能不造成工作上的损失!

(5)不承认专业化协作对于工业管理体制的客观要求,该集中经营的行业不能理直气壮地搞集中。纺机行业,这些年坚持全国协作成套,坚持统一管骨干企业的产供销,实践证明效果是好的;但前些年一阵一阵的冷风刮来,很难办。

工业管理体制的过于分散,造成不能按照各个行业经济合理地组织生产建设的客观要求,进行工业的全面规划;造成一些省、区以至地、市、县热衷于自己的“纺织工业体系”、搞“纺织品地区自给”,而不是根据本地区的资源、技术等条件,发展各自最适合的行业、最适合的产品。这种搞自给经济的倾向,跟现代化大工业生产所要求的发达的商品经济,是背道而驰的;而这种搞自给经济的倾向,则又是跟过于分散的工业管理体制有密切的关系。

上面这些问题,从管理体制的角度总括起来看,是我们没有用经济方法把工业很好地组织起来。搞好现代化工业生产,必须做到指挥的集中统一,而不是多头领导;必须搞好专业化协作,而不是大而全、小而全;必须做到权责一致,而不是有权者无责,有责者无权;必须争取用最少的物力财力创造最大的经济效果。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把工业组织起来,提高工业的组织程度,发挥最大的经济效果。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列宁提出要“向托拉斯的组织者学习社会主义”。我们这些年的做法,却是反其道而行之。离开管理大工业生产的客观要求,把企业的隶属关系和管理权限搞得很分散。甚至把已经组织得好好的、办得很有成效的公司都拆了。纺织工业部门在这个问题上的教训是深刻的。

纺织工业的实践说明:工业部门经营管理成效的大小,跟工业的组织程度,有密切的关系。

纺织系统在“一五”期间,无论生产、建设、企业管理、技术进展,成绩都比较大。能做到这一点,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把几百个大中型企业很好地组织起来了。

1958年后纺织企业在都是归地方领导的情况下,经营成果却差别甚大。也是谁把工业组织得好,谁的发展速度就比较快。上海,多年来纺织局对全市纺织厂的经营管理高度集中,按行业设置13个专业公司。江苏,在无锡、常州、苏州、南通等主要基地设立强有力的管理机构,市局对工厂调度指挥很灵。正是这两个地区的纺织业,近年来生产经营成绩很突出。出口换汇很多,产值利润率较高。相比之下,陕西、河南,纺织工业基础相当好,这些年由于把企业隶属关系和管理权限搞得很分散,省纺织局指挥、调度不灵,结果生产、建设成绩明显退步了。

纺机、化纤两行业,60年代前、中期曾经有过较高的组织程度,搞过人财物、供产销六权集中统一;也正是在那几年,生产上、管理上进步最快。

2.一系列的经验都说明,把工业组织起来,至少有这样几个好处

(1)能够对整个行业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调度,以同样的设备、原料等条件,得到更佳的生产经营效果。

(2)能够从全局出发,对工业建设进行统一规划,避免盲目发展,重复设厂,大大提高投资效果。

(3)能够顺利地组织专业化协作。

(4)能够对工厂企业进行统一指挥,避免多头领导。

(5)能够实现权责一致,使公司、工厂能够顺利地发展自己的事业。

总之,历史经验证明,有没有把工业组织起来,生产、建设的效果是大不一样的。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十年,我们用行政办法把全国纺织工业组织了起来,见到了效果;这次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进行管理体制改革,应该提高一步,采用经济办法把工业组织起来。我们相信朝着这个方向去做,将会有力地推动纺织工业的发展、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