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四史·少年简读版·第10卷:明史
- 何孝荣
- 3193字
- 2020-08-03 16:37:55
成祖本纪
明成祖朱棣,朱元璋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他本是藩王,发动靖难之役,从侄儿建文帝手中抢得帝位。即位后,颇有作为,亲征漠北远驱蒙古人,派郑和七下西洋大扬国威,编《永乐大典》弘扬文化,明代的社会经济发展在他治下达到全盛高度。
靖难成功,登上帝位
明成祖朱棣,是朱元璋第四子。洪武三年(1370),朱棣受封燕王,二十岁的时候,正式进驻北平。朱棣相貌奇伟,长着漂亮的络腮胡须,有雄才大略,能知人善任。
胡惟庸、蓝玉案发生后,当年跟随朱元璋开创大明朝的功臣宿将几乎全给杀光了。这样北部防御蒙古的任务,只能由二子秦王、三子晋王和四子燕王承担了。时称他们为“塞王”。
朱棣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经常统率诸军,深入漠北追击蒙军,表现出优秀的军事才能。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去世,留下遗嘱命皇太孙朱允炆即位,是为建文帝,并且要求各藩王都留在各自的封国,不要来京师奔丧。燕王朱棣从北平赶往南京奔丧,听到诏令后只好停止前进。
建文帝在登基前就对藩王势力太大非常忧虑。建文帝的治国班底齐泰、黄子澄等人,是一班书生,高谈阔论,建议建文帝加快削藩的步伐。
即位后不到一年时间,建文帝先后削除了五个亲王的藩王爵位,把他们都废为庶人。齐泰、黄子澄密劝建文帝趁此除掉燕王,建文帝没有下决心。
建文元年(1399)夏六月,有人告发燕王谋反。建文帝下诏斥责燕王,并派官员逮捕燕王府属僚,朱棣只得起兵。
燕王起兵后,为了说明自己的行动是正义的,就说朝无正臣,内有奸逆,指责建文帝重用的大臣为奸臣,从而举兵诛讨他们,清除皇帝身边的坏人,是为了靖难,因此这场战争,被称为“靖难之役”。
战争初期,由于朱棣的军队全是当时明军中的精锐,手下又有当时最厉害的谋士姚广孝,而朝廷能征善战的将军们都被朱元璋所杀,朱棣精兵所向,无可抵挡,朝廷大军,屡屡战败。
战争中,朱棣身先士卒,亲自上阵杀敌,由于建文帝不许伤害朱棣,说不能让他有杀叔的罪名,致使朝廷军队不敢放开手脚。但朱棣以一隅的力量,毕竟难以对抗整个帝国。
起兵三年来,朱棣尽管在战场上屡次取得胜利,但所得的城池仅永平、大宁等地,其他的都是得而复失,不能巩固,将士也战死了好几万人。可是皇帝的军队人数众多,又都分布在各个要害的地方,面对这种形势,燕王心中很惆怅。正在这时候,皇宫里的太监给他送来了京城的情报,说南京城里空虚。燕王得到这个情报,就决计带领大军南下,一路上不攻占城池,锋芒直指京城。
燕王大举出兵南下,一路攻打到扬州等江北重地,做强渡长江的准备。南京城里的官员慌成一团,纷纷要求到外地守城,利用这个借口离开南京,有的还暗中向燕王献渡江以及如何攻入南京的计策。建文帝没办法,只好以割地分南北朝为条件,派人和燕王议和。
但是,这时候燕王把攻破南京看作是探囊取物,根本不理睬建文帝的议和,驱兵直逼南京城下。当时燕王的弟弟谷王朱穗与李景隆负责守金川门,燕兵一到,就开门迎降。燕王进城后,文武百官纷纷跪在道边迎接。京城就这样被攻破了。燕兵进京后,宫中起火,建文帝也不知去向。
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登上了皇帝的御座,史称永乐皇帝。
▲朱棣每战必身先士卒。
发展经济,促进外交
朱棣即位初,为了巩固局势,对政敌采取了高压政策。
朱棣将朱允炆时的旧臣陆续捕获后,稍有不屈,就倍加严处,不是击齿,就是割舌,甚至截断手足,有的被杀死后,还要诛灭三族。方孝孺由于不肯向朱棣臣服,朱棣威胁要诛他九族。方孝孺说十族尚且不怕,何况九族。由于没有十族这种说法,朱棣就将方孝孺的学生算一族凑成十族,全部斩首。一时间,人头滚滚,血染大地。
为了有效监控臣属,他恢复了锦衣卫制度,并设立明朝恶名昭彰的东厂,特务政治从此成为明朝的标配。
在处理了建文旧臣后,朱棣多次叮嘱司法机关各大臣,办理案件一定要依法办事,宁缓勿急。有一次,刑部送上判处死刑的三百多人名单,请他审批。他看后说:“给这三百多人所定的罪,恐怕未必个个都属实,你们再仔细复审一遍,一定不能叫任何一个蒙冤受屈。”刑部按照朱棣的旨令重新复审后,果然发现错案,有二十多人被无罪释放。
朱棣起兵时宣称“靖难”,称削藩有违祖制,但他夺取皇位之后,与建文帝一样,也要削藩。初登帝位之后,为掩人耳目,稳定当时的局势,曾一度恢复了亲王的封藩。政局稍一稳定,他就寻找罪名,又削夺了亲王的护卫军队,从此,再无有军权的藩王。各地的王爷们,都成了封地的富翁,但无法对中央构成威胁。
朱棣年轻时经营北平多年,并不喜欢南方,而且北平是朱棣的老根据地,朱棣在那里生活更安心,他希望迁都北平,他的理由是抵抗北方的残元军队。即位之初,他就着手组织力量修浚京杭大运河,以沟通北平与南方各地的联系。历经九年,京杭大运河真正畅通。南方的粮米和丝帛等物资通过漕运源源输往北京,北方物产也通过运河南下,大大增强了南北经济的交流,为迁都北京准备了条件。同时朱棣派人建造北京城,形成了今日北京的初步格局。一切准备妥当后,朱棣正式迁都北京,北京从此成为明王朝的中心。
经济上,朱棣继续推行朱元璋休养生息、移民屯田和奖励垦荒的政策,努力恢复和发展遭受战争破坏的社会生产。先后几次迁民到北方荒芜地区屯垦,对在“靖难”战争中遭受严重破坏的地区,政府还发给耕牛、农具,帮助当地尽快恢复生产。他本人几次到田间地头,与老农聊天,十分慈祥。对于朱元璋严惩贪官污吏、限制僧道发展、赈济灾民的政策,朱棣也照单全收,强力推行。这些措施,使永乐年间的农业经济比洪武时代又有了新的发展。各地每年上缴京师的赋粮数百万石以上。全国府县的仓库里还积存着大量的粮食,以至腐坏不可食。
手工业的进步也很喜人。遵化冶铁厂是明永乐时所建的最大的手工业工厂,占地面积四千五百多亩。厂内民夫、工匠、军夫多达二千五百人。永乐时代的造船业也有了相当大的发展,所修造的航海宝船,最大的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可乘载一千多人,并备有航海图和罗盘针等先进航海设备,明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造船国家。
在对外关系上,朱棣一方面广泛吸引外国使臣来中国贸易,一方面派自己的使团走出国门。永乐年间,郑和七下西洋的伟大壮举,就是在朱棣亲自授命下组织的一项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外交活动。
朱棣对文化十分重视。执政期间,特别注意文化典籍的搜集整理工作。即位当年,就授命编纂《永乐大典》。一年后,此书初稿编纂好。朱棣认为取材不够完备,下令重修。于是,先后调集了三千多人,用了四年的时间,完成了这部拥有两万多卷,约三亿多字的当时世界最大的类书的编纂任务。朱棣审阅后十分满意,赐名《永乐大典》,并亲自作序。
▲明成祖迁都北京。
▲明成祖先后调集了三千多人,用了四年的时间,终于编撰完成了这部《永乐大典》。
安抚边防,五征漠北
朱棣在边境问题的处理上,采取了“打”和“抚”两手用的策略,对元朝势力穷追猛打,打到归化为止,而对其他少数民族,留心安抚,加以笼络。
有一年,蒙古首领杀死明朝使臣,发兵进攻明朝边境。明朝大将军不顾朱棣临行前的再三叮嘱,轻敌妄进,全军覆没。于是第二年春朱棣亲督五十万大军征讨蒙古部,他的军队装备有先进的火器,使用先进的战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蒙古人无力抵挡,被打败后继续往北逃走。
此后,朱棣又四次亲征漠北,有效地打击了蒙古贵族的入侵,但因此也耗费了大量的人财物力。公元1424年,在第五次征讨中,明军多次扑空,将士死伤疲惫,劳而无功。朱棣只好下令班师回京。大军行至一处叫清水源的地方,朱棣突感身体稍有不适,几日之后,病情猛然加重,气息奄奄,不可救药。于是立下遗诏:传位皇太子朱高炽,丧礼一律照父亲朱元璋的遗制办理。言毕,当即与世长辞,享年六十五岁。
读史学成语
探囊取物:指伸手到口袋里拿东西。比喻能够轻而易举地办成某件事情。
例句:他一直是学校的第一名,考个好大学对他而言,是探囊取物的事。
气息奄奄:形容呼吸微弱,快要断气的样子。也比喻事物衰败没落,即将灭亡。
例句:看到张大爷病得气息奄奄的样子,大家心里都很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