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理经济学(第四版)简明版
- 陈章武
- 5字
- 2020-08-28 20:38:25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管理经济学与经济学理论
一、管理经济学内涵
管理经济学是经济学应用领域的重要分支,它作为工商管理硕士(MBA)的核心课程,主要为立志成为企业经营者和决策者的读者提供一个有效的决策分析工具。通过对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学习,提高分析和批判思维的能力,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来观察、思考和实施企业的经营决策。在客观条件约束下,通过将有限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实现企业经营的目标。
一个企业的经营者日常将面临大量的决策任务,如何在经营决策中尽量不犯或少犯错误,从根本上决定了企业的经营目标能否实现。要想成为一个比较成熟的企业经营决策者、职业经理人,就应当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中国的文字非常巧妙,企业的经营决策者有一个共同的称谓,即“经理”。这喻示着一个合格的职业经理人应当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经”验,而经验的积累要靠悟性。“它是一个人学养、智慧、感觉、实践的综合体,是一种人本精神。”“它是一种善于对事物进行由表及里、由实及虚的融会贯通的思考和认识的能力,也是不断地对自身实践进行总结和升华的结果,是自己的思维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说透了,这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思想素质的反映。悟性需要长期的实践和积累,只有从实践中去感悟,从积累中去融通。”悟性只有从实践中去感悟,从积累中去融通,很难用课堂传授的方法来得到。但仅有悟性还不行,单靠悟性就是指凭感觉决策、凭经验决策。仅凭感觉决策、凭经验决策难免会犯错误。在企业的职务越重要,犯错误造成的损失就越大,有人称为交“学费”。这样的“学费”一点都不交是不可能的,但想要少交一点还是有可能的。这就需要职业经理人具备另一个基本条件,那就是要有一定的理性,有理性的思维。理性的思维意味着科学性,通过符合逻辑的推理即得出结论、意见,作出决策。其特点是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理性的思维是可以通过课堂学习的方式来训练、书本学习的方法来提高的。对于职业经理人而言,这个“理”最重要的是要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作应当遵循的基本原理,它通常是前人积累的经验和总结,且在实践中被证明了的具有共同性的客观规律性。通过学习,可以尽量避免犯前人类似的错误,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决策者只有实现了悟性和理性的结合,才可能成为一个成熟的职业经理人。
职业经理人需要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一些最基本的经济学原理,来帮助职业经理人提高理性思维,在职业经理人应当具备的知识体系中,管理经济学就属于最主要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当然,本课程并不是泛泛地探讨理论,而是特别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二、管理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在特定的外部环境下,经济活动个体的行为——包括消费者、投资者、劳动者、土地所有者、企业经营者——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而组成市场的行为,并解释这些行为人——自然人与法人——是如何作出经济决策的。在这个过程中,一直在努力探索三个问题:
生产什么?
怎么生产?
为谁生产?
作为微观经济学,是从经济活动主体的一般经济现象入手,侧重研究经济运行中均衡的理论分析,主要是描述性的,试图描述经济如何运行,通常并不涉及应该怎样运行的问题。
管理经济学同样要努力回答这三个问题,其所包含的内容和微观经济学相似。要从消费者的行为角度来研究市场的需求,来回答“生产什么”;要从企业组织生产的过程研究生产与成本,来回答“怎么生产”;要从不同市场结构条件下研究产量决策与价格决策,通常用竞争的结果来回答“为谁生产”。因此,它通常保持了微观经济学的严谨学术风格和基本的知识结构。
但管理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出发点并不完全一样,它是从企业经营者的角度来出发的。研究消费者行为的目的,是要了解市场对其产品的需求;研究投入与产出的生产过程与成本,是为了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研究市场上特别是产品市场上的产量与价格决策,是为了实现企业经营的目标与理念。企业也总是在特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下作出决策,因此,同时也研究政府宏观调控的微观政策对企业的影响,以及企业的应对策略。投资者行为,以及在资本市场上的决策,也应是管理经济学研究的范畴,但通常因另有专门的课程,如公司财务等,来讨论投资者行为以及在资本市场上的决策,因此管理经济学一般不包含这方面的内容。
管理经济学主要是为企业经营者实现目标从而提供决策的方法和依据,侧重于实证研究,努力去说明客观事物是什么。在研究消费者行为时,不去深入讨论消费者的效用函数,进而也就不去深入讨论无差异曲线如何用来帮助消费者作出决策,而是侧重讨论影响市场需求的重要因素是什么,这些因素对需求影响的敏感程度怎样,以及弹性如何帮助企业经营者作出准确的决策。需求的弹性分析是这部分研究的重点。在研究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时,并不把重点放在生产函数上,而是把重点放在成本函数的讨论上,尤其是要把重点放在为决策而用的经济成本的一些重要概念的讨论上。为实现企业经营目标,不去重点关注在不同市场结构下一般性的定价方式,而是重点研究企业在不同市场结构条件下,应当怎样为产品定价,以及一些在实践中常用的定价方法。博弈论在决策中的应用是20世纪后半叶微观经济学最重要的发展,在管理经济学中则不去讨论博弈论中艰深而复杂的数学问题,而侧重说明如何用博弈论来理解市场的发展和运作,以及经营决策者应当怎样考虑他们不断面临的博弈决策问题。最后,自然会涉及市场缺陷和政府管制。在管理经济学中,并不深入讨论市场机制的一般性缺陷,而是侧重讨论在政府管制下企业该如何决策。这些就是管理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之间最重要的区别。实际上,它们只是强调的重点和关注的程度不同而已。
管理经济学也吸收了一些统计学的内容,运用统计学的方法来估计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为决策的定量分析提供基础。
管理经济学主要是为以营利为核心的企业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对于非营利组织的决策同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管理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企业总是在特定的外部环境下经营决策,必然会受到外部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宏观经济学以一国(或地区)经济的总量活动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总量经济指标,并努力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是否得到充分的利用?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货币购买力是否稳定?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总生产能力是否在增长?
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是否得到充分利用有两个重要指标:一是衡量一国(或地区)人力资源是否得到充分利用——失业率。失业率是指失业人口(有工作意愿,但仍未有工作的人口)占总劳动人口(失业人口+就业人口)的比例,旨在衡量闲置中的劳动产能;二是衡量一国(或地区)的资金是否得到充分利用——利率。利率是指利息与本金之间的百分比,它包含的种类极其丰富,常以该国(或地区)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为典型代表,它对企业决策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货币购买力是否稳定,最重要的指标是通货膨胀率。通货膨胀率是指物价水平上升的速度。一般来说,度量物价水平的指数主要是消费品价格指数,尤其是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CPI),它主要反映了消费者所消费物品的平均价格水平的变动,对消费者决策有着重要影响。
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总生产能力是否在增长,常常用该国(或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来表示。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称为名义GDP,而用之前某一年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当年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则称为实际GDP。考虑到物价变动的因素,引入GDP平减指数。某年GDP平减指数是指该年的名义GDP和实际GDP之间的比。
实际GDP等于名义GDP除以该年的平减指数,实际GDP的变动反映了该国(或地区)社会总生产能力的变动。
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是开放经济,都有国际间的经济交往,而能够反映国际经济交往变动的一个比较合适的指标就是该国(或地区)货币兑换他国(或地区)货币的比率,即汇率。目前通常用美元作为他国(或地区)货币的代表。
这样,企业的外部经济环境就可以用五个指标来衡量:失业率、利率、通货膨胀率、实际GDP增长率和汇率。企业始终在这五个指标变动的环境下作出决策,通常单个企业并没有多大能力来影响这五个指标,因此管理经济学一般不讨论这方面的内容,而只讨论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对企业决策的影响,以及企业的应对措施。我国历年来宏观经济环境的五个指标,如表1.1.1所示。
表1.1.1 我国宏观经济环境历年来的五个主要指标
表注:①数据来自《2008年中国劳动年鉴》和《2017年中国统计年鉴》。
②数据来自中国金融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逗号前一个数字是一年定期存款的年利率,逗号后一个数字是公布的日期。若当年数次调整利率,记最高利率;若没有日期是当年没有调整利率;1980年和1985年是当年利率调整的范围。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7》。历史数据与2017年中国统计年鉴有差异的以2017年统计年鉴为准。
四、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
管理经济学侧重于实证研究,力求说明是什么,但决不意味着就要排斥规范研究,规范研究往往要讨论客观事物背后的应当是什么,涉及价值判断。事实上,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实证研究为规范研究提供科学证据,规范研究为实证研究提供理论指引,两者不能绝对分离,实证研究是回避不了在实际上总是以某种价值判断标准为前提的,企业经营决策需要在效率与公平之间小心地权衡,权衡就一定涉及价值判断。因此,任何实证研究的背后都存在某种规范在指引。
管理经济学围绕企业如何实现经营目标来展开决策讨论,侧重于实证研究的方法,但经营目标的确定,最终收益的分配与再分配等管理经济学中也应当讨论的问题,则一定要以价值判断作为出发点,提出行为的标准,来努力说明“应当是什么”,采用的则是规范研究的方法。因此,管理经济学完全不排斥规范分析,完全不否定价值判断。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就是企业经营目标的价值指引。
五、管理经济学的学习方法
由于管理经济学侧重于实证研究,它从客观存在的经济现象出发,来努力探索企业经营决策可依据的经济学基本原理。客观存在的经济现象错综复杂,需要进行简化假设,突出重点,抓住关键。通常的做法就是要建立经济模型,而在建立经济模型的过程中却做了大量的简化,这常常会使初学者感到很不习惯,总觉得现实情况要比经济模型复杂得多。那么,经济模型如何用来说明现实的经济问题呢?其实经济模型有点像地图。在互联网上,很容易下载到我国许多城市用卫星拍摄的地面照片,这些地面照片至少是拍摄的那一瞬间,记录下该地区的几乎全部客观信息。但用这样的地面照片来指引那部分地区的旅游,很不方便;而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交通旅游图,使用起来就方便得多,尽管它已丢掉了大量的客观信息,但却强调、甚至夸张了部分信息,如道路,河流,桥梁。不同用途的地图有不同的夸张。经济模型也是做同样的处理,针对同一经济现象,可以用不同的经济模型来说明不同的问题。建立经济模型时,常常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突出主要矛盾,只要能用来清楚说明问题,模型就越简洁越好。
经济模型又常常用数学模型来表示,这就引入了大量的经济变量。数学模型的经济变量分为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这里的内生变量是指经济机制内部的经济因素所决定的变量,通常不受外部的政策所左右,它们是自变量。外生变量是指在经济机制中受外部因素影响,而由非经济体系内部因素所决定的变量。这种变量通常能够由政策控制,作为政府实现其政策目标的变量。因此,又称为政策性变量,它们常常是经济模型的外部条件。
而这些经济变量又有存量和流量之分。存量是指在某一个时点所测定的量,计量单位中没有时间的量纲,如我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2010年11月1日0时,全国人口为1370536875人。流量是指在某一个时期(两个时点之间)所测定的量,计量单位具有时间的量纲,如2017年度我国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为827122亿元。
在分析变量时又有平均值和边际值之分。平均值是应变量的值对自变量的值相除,而边际值是增加的自变量所引起的应变量的增加值。如一个人一天工作8小时收入120元,加班1小时增加收入30元,那么他一天工作了9小时,得到150元的收入,平均每小时的收入为16.67元,这是平均值;而最后1小时增加的收入是30元,这是边际值,最后1小时工作的边际收入为30元,它反映了经济量变动的趋势。边际值的考虑就是将数学中的微分分析引入到经济分析中来,更多使用边际值的边际分析是决策中十分重要的工具。
在分析经济问题时,常常隐含保持未提及的其他条件不变的假定。在讨论某个经济变量对另一个经济变量有什么影响时,往往都隐含着未提及的其他经济变量都保持不变的假定。尽管在现实中,反映企业的外部环境的经济变量都可能以不同的方式发生着变动,但同时讨论所有变量都发生变动的总效果,往往是十分困难的。那么有一个可以替代的办法,就是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分别分析单个变量的变化所引发的变动效果来减小困难,然后再把它们放到一起综合考虑,得出一个比较完整的景象。这种方法的应用几乎无处不在,因此,当我们将分析结果运用到实际经济管理问题中时,牢记这一隐含条件是很重要的。
就像其他学科一样,理论永远不可能是完美的,不完美才是理论的本质。理论的有用性和合理性,取决于理论是否能够成功地解释,并预测一系列需要被解释和被预测的现象。而经济问题和现象的外部条件几乎永远不能复制,这就使得问题的研究更加复杂、更加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