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铁路劳动工资管理概论
- 郭翼翔
- 3665字
- 2021-03-25 09:52:43
第二节 劳动定额管理
一、劳动定额管理的意义和原则
(一)劳动定额管理的意义
劳动定额本身是企业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但是它的制定、实施同样需要管理。如果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定额管理制度,制定出来的定额标准也就无法得到切实的执行。劳动定额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大体上可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劳动定额的制定;二是劳动定额的贯彻执行,即定额的应用;三是劳动定额的日常管理,包括定额的统计分析;四是劳动定额的修订。
劳动定额管理的意义在于,充分发挥劳动定额的作用并取得经济效益。当劳动定额制定出来以后,如果得不到广泛应用,不能很好地贯彻执行,它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意义。如果不抓好劳动定额的日常管理,即不认真执行各项管理制度,对定额的执行情况不能及时、正确地加以记录、统计、分析,就谈不上劳动定额的贯彻。先进合理的劳动定额使用一个时期以后,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它就会变得落后,这就要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修订,否则它就会阻碍生产的发展。管理定额往往比制定定额还要耗费更多的精力。有人把它形象地总结为“三分制定,七分管理”。它决定着劳动定额工作经济效益的高低,甚至整个劳动定额工作的成败,必须高度重视,认真抓好。
(二)劳动定额管理的基本原则
1.统一领导与分级管理相结合
统一领导是指全路定额工作中要有统一的规划,统一的指导思想,统一的方针政策、规章制度和工作原则,做到上下步调一致;分级管理是指在铁路总公司统一领导下,实行铁路局、基层站段管理体制。坚持这一原则,既可避免各自为政、一盘散沙,又能充分调动各级管理机构的积极性,使其灵活的、因时因地制宜做好劳动定额工作。
2.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
由于劳动定额工作具有很强的技术性、业务性和政策性,必须建立健全专业管理机构,配备胜任的专业人员,强化专业管理。同时劳动定额工作又具有很强的群众性,涉及广大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所以在定额工作中必须走群众路线,让职工群众参与定额管理。坚持以专业管理为主、群众管理为辅的原则。
3.深入现场与总结推广相结合
在劳动定额工作中,定额专业人员必须经常深入现场调研,体验工人操作的实际情况,检查生产技术组织措施的实施,总结推广先进的操作方法和经验,发现定额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为做好定额工作掌握第一手资料,并及时提出相应改进措施,为修订定额提供依据。
4.贯彻落实与宣传引导相结合
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是定额管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劳动定额的贯彻实施直接关系到职工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在定额的贯彻实施中,职工必然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思想认识问题。这就需要对职工做好深入细致地思想政治工作,使其正确理解加强定额管理的意义、目的和作用,取得广大职工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因此,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是做好劳动定额工作的重要保证。
二、工时消耗与时间定额
(一)工时消耗分类
1.工时消耗分类的目的
(1)便于掌握工时消耗的实际情况,从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采取措施,挖掘潜力,为提高工时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创造条件。
(2)通过工时分类及其研究,可以分清哪些工时是必需的,应包括在时间定额之内的,哪些工时是多余无效的,不应包括在时间定额之内的,从而为劳动定额的制定和管理提供客观依据。
2.工时消耗分类的构成
(1)生产时间
生产时间是指劳动者用于完成本职生产任务的有效劳动时间,含准备与终结时间和作业时间。
准备与终结时间,是指工人为完成生产任务进行必要的准备与结束工作所消耗的时间。
作业时间,是指工人直接用于完成生产任务、实现工艺过程所消耗的时间,包括基本作业时间和辅助作业时间。基本作业时间是指直接用于完成基本操作的时间;辅助作业时间是指用于完成各种辅助操作的时间。
(2)中断时间
中断时间是指在工作日时间内,由于工艺技术、组织管理或工人本身的原因以及企业外部的原因致使工作不能继续而造成的生产中断时间。
工艺中断时间,是指由于工艺技术上的原因使工人无法继续工作而发生的中断时间。
组织责任造成的中断时间,是指由于在企业组织管理方面的缺陷或企业外部因素的影响所造成的工作中断时间。
劳动者造成的中断时间,是指由于劳动者本人的原因造成工作中断的时间,又分为劳动者自然需要的中断时间和劳动者造成的不应有的中断时间。
(3)非生产时间
非生产时间是指工人在工作时间内做与完成本职生产任务无关或无效的工作所消耗的时间。
非劳动者造成的非生产时间,即由于企业组织工作或技术上的缺陷造成的非生产时间。
劳动者造成的非生产时间,即由于劳动者技术不熟练或其他本身的原因,对工作处理不当造成的非生产时间。
(二)时间定额的组成与计算
1.定额时间
定额时间是指劳动者为完成规定的生产或工作任务所必要的、不可避免的那些时间消耗。
2.非定额时间
非定额时间是指在工作时间内,与完成规定生产或工作任务无关的、不必要的、可以避免的时间消耗。
【例1-1】 工作日时间为480min,通过工作日写实确定的工时规范是:日准备与终结时间规范40min,工艺中断时间规范和自然需要中断时间规范分别为10min和25min,加工某一批产品(批量为400件)的单项准备与终结时间规范为50min,一个工作日应分摊的单项准备与终结时间规范为5min。计算单件产品时间定额?
【解】 日作业时间:480-40-10-25-5=400(min)
日加工件数:400×(5÷50)=40(件)
单件作业时间:400÷40=10(min)
单件分摊日准备与终结时间:40÷40=1(min)
单件分摊法定中断时间:(10+25)÷40=0.87(min)
单件分摊单项准备与终结时间:5÷40=0.125(min)
单件产品时间定额:10+1+0.87+0.125=12(min)
换算成产量定额:480÷12=40(件)
三、劳动定额的制定
(一)劳动定额的水平
1.合理确定劳动定额水平的意义
劳动定额水平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国家或企业单位规定的劳动定额在数值上表现的高低程度。它反映了对劳动者劳动消耗量的要求及其劳动的松紧程度。
劳动定额水平是整个定额工作的核心,是加强定额管理、充分发挥定额作用的关键,定额工作各个环节的活动都要围绕这个中心来进行。劳动定额水平过高、过低或不平衡,都会直接影响定额作用的发挥,阻碍生产的发展。定额水平不平衡,不但会影响各项计划指标的准确性和企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比例性和节奏性,还会造成劳动者劳动与报酬的苦乐不均,导致他们在工作中挑肥拣瘦。总之,劳动定额水平既指导着生产,制约着分配,又决定着企业的效率和效益,因此合理地确定定额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影响劳动定额水平的因素
(1)生产技术组织条件
生产技术组织条件包括机具设备、劳动对象、工艺水平、企业管理水平、生产类型、劳动环境与安全条件。
(2)劳动者的素质
劳动者的素质是指从事相同工作的同类劳动者在身体、技术水平、业务(技术)熟练程度等方面的平均素质,而不是指某个个别劳动者的素质。
3.劳动定额水平的先进性和合理性
(1)劳动定额先进合理的含义
所谓先进,是指确定定额水平所依据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必须具有先进性。也就是说,所确定的定额水平必须能够充分反映企业技术进步和管理发展的成果。所谓合理,是指要以身体素质、技术水平和熟练程度等方面具有平均水平的劳动者,以正常速度进行作业所能达到的劳动消耗量水平为依据。
(2)制定先进合理的劳动定额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处理好质量、安全、节约、效率四者之间的关系,提高定额水平要建立在保证产品质量、安全文明生产、节约材料消耗和合理使用设备的基础上。
二是充分反映先进因素,但又要从实际出发,即分析先进因素的成熟程度和推广的客观条件,做到切实可行。
三是定额水平应随着生产技术组织条件的进步而适时修改,但又不能在条件尚无进步、只因劳动者积极努力有了超额就去修改提高。
四是注意掌握不同产品、不同工种和不同单位之间劳动定额水平的平衡,既不应保护落后,更不应打击先进,做到公平合理。
(二)制定劳动定额的方法
1.技术测定法
技术测定法是工作研究的方法,包括方法研究和时间研究两部分内容。凡是需要制定劳动定额的产品、作业或工作,要先进行方法研究,观察、分析和改进生产劳动组织和技术工艺操作以及劳动环境条件,以求得到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省力、省时和安全舒适的工作状况,并予以标准化和规范化,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时间研究,运用时间衡量技术,进行测定,最终确定工时定额。
2.经验估工法
经验估工法是由定额人员、技术人员和工人相结合,根据生产实践经验,依照图纸、工艺规程和产品实物进行分析,并考虑到所使用的设备、工具、材料及其他生产技术组织条件,直接估算定额的方法。
3.统计分析法
统计分析法是根据过去生产同类产品(或零件、工序)实用工时(或产量)的原始记录和统计资料,在加工整理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现实,并考虑到今后生产技术组织条件的变化,制定定额的一种方法。
【例1-2】 10人生产产品,日产量定额分别为10、8、12、13、16、7、10、11、9、14,考虑到今后提高定额水平的各种有利因素,决定将日产量提高9%。请计算日产量定额。
【解】 日产量平均数=(10+8+12+13+16+7+10+11+9+14)÷10=11(件)
日产量定额=11×109%=12(件)
4.现场观测法
现场观测法是指直观通过对生产(或工作)现场的观察测定,取得工时消耗的资料,并在研究改进生产技术组织条件,挖掘生产(或工作)潜力的基础上制定劳动定额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