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金名将

靖康之变后,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继位,改元建炎,成为南宋第一位皇帝,即宋高宗。南宋政权初建,宋高宗迫于形势起用抗战派李纲为宰相,不久又赶走李纲,同宠臣汪伯彦、黄潜善等奸佞小人决定放弃中原,从南京应天府准备出逃到扬州。就在此时,宋高宗赵构遇到了心怀国仇家恨的刘光世。刘光世的亮相得到新皇帝的赏识,当即被宋高宗任命为元帅府五军都提举。自此,刘光世进入高宗皇帝的视线,在南宋历史舞台上开始大放异彩。

刘光世,字平叔,南宋名将,在《宋史》中他一个人占了整整一章的版面。即使在南宋初年这个牛人辈出的时代,刘光世也是独当一面的名将,与岳飞、张浚、韩世忠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将”,风光无限。刘光世这个人打仗喜欢投机取巧,不太乐意打硬碰硬的恶仗;做官上又左右逢源,跟秦桧走得很近,后世对他的评价越来越低,他在“中兴四将”中位列最末。

刘光世武艺超群,年轻时随父亲征讨方腊、辽国。宋高宗南渡后,刘光世扼守镇江,英勇阻击金国南犯大军,一直奋战在抗金第一线,也算是国家栋梁了。

刘光世一生多有记载,有值得称道的,也有令人诟病的,最能体现刘光世威望和光辉事迹的,莫过于1129年平定苗刘兵变。

那一年,南宋军官苗傅和刘正彦利用军士对朝政的不满,突然发动兵变,他们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向临安(今浙江杭州)进军。真是应了那句玩笑话——“内战内行,外战外行”,这支叛军抵御金兵屡战屡败,打起自己人来却有若神助,所到之处,势如破竹,没几天就攻陷了临安。苗刘二人杀了宋高宗信任的同签书枢密院事王渊和一批宦官,并逼迫宋高宗退位,将皇位禅让给三岁的太子赵旉,苗傅和刘正彦顺理成章地成了辅政大臣,史称“苗刘兵变”。

小人物大翻身,突然从一名中层军事将官一跃成为朝廷主要领导,让行伍出身的苗傅和刘正彦手足无措,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冷静下来后看着眼前烫手的局面,两个人傻眼了,但军事政变不是请客吃饭,容不得半点拖泥带水。就在苗傅和刘正彦不知道怎么开展下一步工作的时候,各地的勤王军队纷纷汇集起来。勤王军队是在抗金前线浴血奋战的王牌军,战斗力岂是苗刘的叛军所能比拟?

苗傅和刘正彦知道捅了马蜂窝,勤王的将领中,刘光世、张浚、韩世忠等人都是身经百战的战神,硬碰硬是划不来的,最好是握手言和为新皇帝效命,大家和气生财岂不最好?没几天,正马不停蹄向临安进军的刘光世突然收到一道“圣旨”——他被升职为太尉了。随着升职信一起来的,还有新皇帝的钦差,说是钦差,实际上就是叛军将领苗刘二人的信使。

刘光世比他的父亲有政治头脑,对时局的把握很准确,他推算叛军不会得逞,张浚、韩世忠等人忠心耿耿,在各路大军的围剿下,叛军顷刻之间就会覆灭,自己怎么会为虎作伥?刘光世撕了圣旨,捆了钦差,大军继续前进。接下来的勤王之战没有任何悬念,在刘光世、韩世忠、张浚这些名将的夹击下,叛军死的死,逃的逃。此役过后,刘光世也被顺理成章地任命为太尉,正式进入南宋朝廷的权力核心。

此后,刘光世继续率兵抗金,在江苏地区和金将完颜昌交战。刘光世了解到完颜昌的部下很多是来自山东、河北、河南等地的汉人,他们长年背井离乡,久战沙场,都产生了思乡盼归之情。于是,刘光世让人铸造了一些带有“招纳信宝”字样的金银钱币。每次作战抓到金兵俘虏,都不杀害,发给他们这种钱币,对他们说:“你们想要回家,只要带上这种钱币,沿途我们的部队都会放行。”金兵俘虏回营后,拿出这些钱币给同伴看。同伴们一见动了心,偷偷到宋营索要此钱,然后持钱逃回家。一时间,金兵士气涣散,逃走者不计其数。完颜昌下令严惩,仍然制止不住士兵逃走,最后只好拔营而归。

这些都是刘家无限风光的历史,而且历代相传,刘家后人对自己祖辈的敬仰之情如长江之水,无休无止。然而,历史上真实的刘光世又是怎样的作为呢?

刘光世虽然也是抗金名将,但是他和岳飞是不一样的。根据历史记载,刘光世作战中比较畏惧金军,每逢奉诏移驻前线,大多不奉诏而设法退避,且其治军不严,不少流寇、叛军乐于投附为部属,成为当时人数最多的军队。部队士兵的数量虽然最多,实际战斗力却不足后来居上的“岳家军”的三分之一。此外,刘光世常虚报军额,多占军费,作战时多不亲临前线而是坐守后方,以便逃跑。大臣们对他深为不满,但宋高宗考虑到南宋政权基础不稳固,刘光世所部仍是不得不依靠的军事力量之一,因此不仅设法满足其后勤军需的供应,还不断对刘光世加官晋爵,以防止其部属溃散后复为流寇或投奔伪齐政权。

绍兴六年(1136年)十二月,右相兼都督张浚奏:“刘光世骄惰不战,不可为大将,请罢之。”而左相赵鼎则认为,刘光世“将家子,将率士卒多出其门下,若无故罢之,恐人心不可”。

绍兴七年二月,宰相张浚再次上奏:“刘光世沉酣酒色,不恤国事,语以恢复,意气拂然,乞赐罢斥,以儆将帅。”四月,朝廷将刘光世罢为少师,其部隶属都督府。张浚此意在于直接控制左护军,以王德为都统制,郦琼为副都统制。

事实上,果然如赵鼎所推测,刘光世被降级后果然引起其部将郦琼等不少中低级将领的不满,郦琼直属部队虽只5000余人,但在他的煽动裹胁下,同年八月叛归伪齐的竟达4万人之多。刘光世行营左护军之前有5.2万多人,此时仅剩王德所部8000余人及零星部队。

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这样评论说:“光世在当时贪财好色,无与为比,军政极是弛坏,罢之未为不是……”

明朝钱士升在《二十五别史》对刘光世也是批评有加:“光世在诸将中最先进,驭军无法,不肯为国任事。”

此外,对于刘光世依附秦桧之举,也成为他本人的一个污点。据《宋史》记载:“南渡诸将以张、韩、刘、岳并称,而俊为之冠。然夷考其行事,则有不然者。俊受心膂爪牙之寄,其平苗、刘,虽有勤王之绩,然既不能守越,又弃四明,负亦不少。矧其附桧主和,谋杀岳飞,保全富贵,取媚人主,其负戾又如何哉?光世自恃宿将,选沮却畏,不用上命,师律不严,卒致郦琼之叛。迎合桧意,首纳军权,虽得善终牖下,君子不贵也。二人方之韩、岳益远矣。”

由此可见,刘光世虽然是南宋中兴四将之一,实际上却是个投机派,他抗金不肯用力,还结交力主投降的秦桧,但是这些并不影响他在朝廷中的地位,他的“丰功伟绩”和处事圆滑也足以掩盖自身的许多不足。

此后,南宋与金国时战时和,刘光世的军事生涯也几经起伏。到了1141年四月,南宋朝廷收了韩世忠、张俊、岳飞三大将的兵权;六月,刘光世也被收兵权,罢为万寿观使,封“杨国公”。失势后,刘光世深感前途渺茫,无力回天,便携家眷来到青田县隐居,不问世事。

1142年,岳飞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与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一同被杀害于风波亭。风光不再的刘光世看不透时局,深感前途迷惘,愁眉不展,也在同年年末郁闷而死,终年54岁,朝廷谥“武僖”,后追封“安城郡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