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节 黄连

Huanglian

COPTIDIS RHIZOMA

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为毛莨科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别名味连、川连、鸡爪连。主产于中国四川省东部、湖北省西部、云南省北部及陕西省秦岭以南的高山地区。以根茎入药,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作用。对痢疾志贺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沙门菌、霍乱弧菌等许多病菌都有抑制作用。黄连主要病害有白粉病、炭疽病、白绢病等。

一、黄连白粉病

(一)症状

病菌主要为害叶片,其次为害叶柄和茎。发病初期在叶背面出现圆形或椭圆形黄褐色小斑点,逐渐扩大成病斑。叶表面病斑褐色,长出白粉,并由老叶向新叶蔓延。白粉逐渐布满全株叶片,使叶片慢慢枯死,严重者全株死亡。发病后期,霉层中形成黑色小点,此为病菌闭囊壳。

(二)病原

病原为毛茛耧斗菜白粉菌Erisiphe aquliegiae DC.var.ranunculi(Grev.) Zheng et Chen,为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白粉菌目、白粉菌属真菌。

(三)发病规律

气传病害。5月下旬发病,7~8月为害严重,9月以后减轻。不同栽培年限的黄连都可被害,但以三年生以上的黄连受害较重,常造成叶片干枯,以致地上部枯死。在温度较高、通风不良和荫蔽度大时发病较重。

(四)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调节荫蔽度,适当增加光照并注意排水。

(2)发病初期用庆丰霉素80单位或70%甲基托布津1500倍液,每隔7~10天喷雾1次,连喷2~3次。

二、黄连白绢病

(一)症状

病原菌菌丝先侵染黄连根茎处,使叶片先在叶脉上出现紫褐色,后逐渐扩大到全叶,枯叶上有白色绢丝状茵丝和油菜籽大小的菌核。菌核初为白色,逐渐变为黄褐色。由于根、茎腐烂,输导组织被破坏,植株逐渐枯死。

(二)病原

病原为齐整小菌核菌Sclerotium rolfsii Sacc.,为半知菌亚门、无孢目、小菌核属真菌。菌核小型,由白色绢丝状的菌丝体聚集纠结而成。表生,起初为乳白色,渐渐变为米黄色,最后为深褐色,似油菜籽大小,球形或椭圆形,直径0.5~1.0mm,平滑而有光泽。生长最适温度为30℃~35℃。低于10℃或高于40℃时停止生长。

(三)发病规律

4月下旬始发,6月上旬至8月上旬为发病盛期。高湿多雨容易发病。菌核无休眠期,对不良环境的抵抗能力较强,菌核能在土中存活5~6年,但在水中只有3~4个月即死亡。

(四)防治措施

(1)与玉米实行5年以上的轮作。

(2)发现病株立即拔除烧毁,并用石灰粉处理病穴;发病初期用50%退菌特500倍液喷洒,7天喷1次,连续喷2~3次。

(丁万隆 李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