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川乌、附子

Chuanwu、Fuzi

ACONITI RADIX、ACONITI LATERALIS RADIX PRAEPARATA

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子根入药,其子根称附子。乌头主产于四川、湖南、湖北等省。病害主要有霜霉病、叶斑病、根结线虫病等。

一、乌头霜霉病

(一)症状

带病种根翌年出苗后即表现症状。病苗直立,叶背略反卷,叶片增厚,叶色灰绿,叶背出现灰色至灰紫色霜霉状物,为病菌孢囊梗和孢子囊。随着病情的发展,下部叶片变焦枯,并逐渐向上蔓延,最后全株枯死。病菌的孢子囊可借风雨传播,侵染顶部的幼嫩叶片,引起发病,使嫩叶局部褪绿变黄、发白。病变部受叶脉限制表现扭曲,组织显红色,中脉变褐,叶片背面产生灰紫色霉层,即病菌孢囊梗和孢子囊,最后嫩尖部变灰枯死。

(二)病原

病原为乌头霜霉Peronospora aconiti Yu,为鞭毛菌亚门、卵菌纲、霜霉目、霜霉属真菌。孢囊梗,单生或2~5根丛生,从寄主气孔伸出,无色,大小311.3~481.1μm×6.5~9.8μm,基部常稍膨大,顶端叉状分枝3~6次,末枝常呈直角,通常稍弯曲或直。孢子囊,椭圆形或卵形,近无色至淡褐色,少数具小的乳突。卵孢子生于枯死的叶片组织内,椭圆形至近圆形。

(三)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在越冬活组织内或以卵孢子在植株病组织内越冬,病株的种根携带有病菌,是主要的初侵染来源。上一年栽种带菌种根,翌年春季植株出苗后即出现系统型症状。病叶背面形成的孢子囊借风雨传播,反复侵染植株顶部的幼嫩叶片,并不断扩大,使顶部嫩梢出现畸形褪绿的病变。随着病情发展,病株下部叶片开始变焦枯,发病严重的植株随后枯死。病株地下部产生的种根成为第二年病害的初侵染来源。气温上升和植株叶片老化,不利于病菌孢子囊的萌发和侵染。

(四)防治措施

(1)注意清洁田园,栽种时选用无病种根。田间收获时,要将病株结的种根清理出大田,以减少初侵染来源;栽种时要选用无病株产生的种根,杜绝病株的种根用作种用。

(2)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拔除病株。彻底拔除病株不但减少了当年的再侵染,也减少下一年的初侵染来源,是防治病害的有效措施。因此在乌头生长期间,结合田间管理注意病害的监测,一旦发现病株要及时拔除并进行灭害处理。

(3)药剂防治 根据历年发病情况,在田间出现病情前后应及时开展预防和防治工作。常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250~300倍液等药剂叶面喷雾。

二、乌头叶斑病

(一)症状

病菌主要为害叶片,一般先从基部叶开始发病,后逐渐蔓延到全株。叶面上病斑初为褐色小点,逐渐扩大为圆形或椭圆形黑褐色病斑,病斑边缘明显,稍隆起,病斑不受叶脉限制,叶背病斑颜色较浅。后期病斑上产生小黑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发生严重时,病斑布满全叶,使全株叶片焦枯而死(图7-29)。

(二)病原

病原为莱科壳针孢Septoria lycoctoni Speg.,为半知菌亚门、腔孢纲、球壳孢目、壳针孢属真菌。分生孢子器,黑色,球形或近球形,直径58.1~94.5μm,有孔口,埋生于叶两面,正面比背面多。分生孢子,线形,无色,直或弯曲,0~3个隔膜,大小22.5~42.5μm× 1~1.5μm。

(三)发病规律

病菌以分生孢子器或菌丝随病叶遗落在土中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来源。携带病土的种根和带菌种子也是初侵染来源。病害一般于3月中下旬开始发生,直至收获。病菌侵入寄主组织后,菌丝在寄主细胞间隙生长,使组织遭到破坏而死亡。菌丝成熟后,产生新的分生孢子器,释放新的分生孢子进行重复侵染,扩大蔓延。4月下旬,当平均气温17.8℃、相对湿度74%~82%时为发病高峰,6月中旬,乌头打尖后,平均气温28.8℃,相对湿度78%,最适于病害的发生和传播,为第二次侵染高峰期。分生孢子主要通过水滴飞溅传播,昆虫和农事操作也能传播。乌头连作,土壤内积累大量的病菌,第二年发病早而重。

(四)防治措施

(1)清洁田园,减少初侵染源。乌头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集中深埋或烧毁,以减少初侵染源。

(2)加强田间管理 注意施足底肥;天气干旱时及时浇水,但要防止大水漫灌,雨季及时排除积水,防止造成田间高湿的小气候;田间发现病叶后,及时摘除病叶,并进行深埋或烧毁。

(3)发病初期选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40%多·悬浮剂500倍液,隔7~10天左右1次,连续防治3~4次。

三、乌头根结线虫病

(一)症状

病株矮小,叶色变浅,底部叶片早期脱落,但植株一般不会枯死。地下部须根上形成许多大小不等呈念珠状的根结,根结又上长出不定毛根,这些毛根尖端再次被线虫侵染,形成小根结,根结和细毛根上附有很多土粒,难以抖落。侧生的块根上也生有根结。

(二)病原

病原为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hapla Chitwood,为线形动物门、线虫纲、垫刃目、根结线虫属。雌雄异型。成熟雌虫乳白色,鸭梨形、葫芦形或桃形。雌虫没有胞囊阶段,内寄生。卵贮存于从阴门分泌出体外的棕黄色胶质卵囊内。成熟雄虫蠕虫状,灰白色,头略尖,尾短而钝,有两根棒状交合刺。卵肾形,包于卵囊内。卵囊不规则形,附于体后,初为白色,后变为棕黄色。幼虫体线状,无色透明,吻针呈大头针状,二龄幼虫钻到根内定居后开始发育,最后发育成雌雄成虫。

(三)发病规律

根结线虫以卵和幼虫在根结或遗落在土壤或粪肥中越冬,在北方1年发生3代。翌年春季当平均地温达13℃时卵开始发育,在卵壳内形成1龄幼虫,在卵壳内进行第1次蜕皮后形成2龄幼虫,2龄幼虫破壳进入土壤中,在平均地温12℃以上时即侵入根内为害,形成根结。3龄幼虫可分出雌雄,第4次蜕皮后变为成虫。雌虫定居原处为害繁殖,不再移动。雄虫则离开根结到土壤中,与其他根结上的雌虫进行交配。雌虫交配后产卵,卵聚集于棕黄色的胶质卵囊内,以后随根留在土内继续孵化为害。质地疏松的土壤或砂土地发病严重,黏土地发病较轻。连作会危害加重。

(四)防治措施

(1)轮作倒茬 避免与根结线虫的寄主植物轮作,选择与小麦、玉米、高粱、谷子等禾本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能降低土壤中的线虫密度。

(2)处理种根 种植时尽量剔除带有根结的种根,种前用药剂浸种根30分钟后晾干下种。

(丁万隆 李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