鄘风

柏舟

泛彼柏舟【1】,在彼中河【2】。髧彼两髦【3】,实维我仪【4】。之死矢靡它【5】。母也天只【6】,不谅人只【7】

泛彼柏舟,在彼河侧。髧彼两髦,实维我特【8】。之死矢靡慝【9】。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1】柏舟:柏木船。

【2】彼:那。中河:河中。

【3】髧(dàn):头发下垂的样子。髦(máo):发辫,一说头发分向两边梳。

【4】维:是。仪:配偶。

【5】之:至。矢:誓。靡它:无别的心思,指不嫁别人。

【6】只:语气词。

【7】谅:体谅,谅解。

【8】特:指配偶。

【9】慝(tè):更改。


此诗显然是一首古代女子对于婚嫁态度的誓词,表现了她对爱情婚姻的自主立场与决心。最令人可敬而又可惊的是,诗中女子竟然喊出了“母也天只,不谅人只!”这是何等的不易。在那个时代,女子出嫁已须听从父母之命,而此女子却敢冒大不韪,真是一位天不怕、地不怕的纯情女子,可歌可颂。

《诗经》中载录这首诗,让后世读者看到了上古时代人们对自由恋爱、自主婚姻的态度表现,这是难得的民俗资料。

桑中

爰采唐矣【1】?沬之乡矣【2】。云谁之思【3】?美孟姜矣【4】。期我乎桑中【5】,要我乎上宫【6】,送我乎淇之上矣【7】

爰采麦矣?沬之北矣。云谁之思?美孟弋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葑矣【8】?沬之东矣。云谁之思?美孟庸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1】爰:何处,哪里。唐:棠树之果,梨的一种。

【2】沬:水名,在卫国(大致在今河南)境内。

【3】云谁之思:你说想的是谁。

【4】美孟姜:美人孟姜。

【5】期:约会。乎:于,在。桑中:桑林中,一说卫国的桑间地。

【6】要:同“邀”。上宫:卫国的地名。

【7】淇:水名,在卫国境内。

【8】葑:芜菁,一说萝卜。


诗每章开首的“爰采唐(麦、葑)矣”,恐怕只是一种借口或托辞,或谓纯属兴起之句,关键在于思美人——孟姜、孟弋、孟庸。正因此,历来注此诗者多谓此诗乃刺贵族男女淫乱之作。不过,退而思之,假如诗中不出现美女的具体姓名,那么此诗又何妨不可作为民间青年男女大胆勇敢的私下相会之词呢?民歌中歌咏这类男女约会,期待送往,应该是习以为常的。

方玉润《诗经原始》说此诗:“三人、三地、三物,各章所咏不同,而所期所要所送之地则一。板中寓活。”倒也点中了此诗的特点。

诗中所称“我”,其实未必是诗人自我,可以是借托者,这是诗歌创作的寻常之理,读者完全可不必拘泥。

相鼠

相鼠有皮【1】,人而无仪【2】。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3】。人而无止,不死何俟【4】

相鼠有体【5】,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6】


【1】相:视,瞧。

【2】仪:礼仪。一说通“义”。

【3】止:通“耻”。

【4】俟:等。何俟,等待什么。

【5】体:肢体。

【6】胡:何。遄(chuán):速,快。


诗篇应该说是通俗易懂,明白如话的。全诗以几近今日白话的语句,通过极为形象贴切的比喻,告诫人们做人的真谛:人要有仪、有止、有礼——也即人要讲究义、耻、礼。

用鼠的有皮、有齿、有体作比方,既生动又具感性化,且给人印象鲜明、深刻。试想,人若连鼠都不如,还能算人吗?——话说到了极致,比喻也达到了极致,而诗篇所要告诉人们的真理,也就在这极致之中自然寄寓了。

此诗《毛诗小序》点中题旨——“刺无礼也”。可见《毛诗小序》(以下均简称《诗序》)也未必都不可取,问题是应结合诗篇的实际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