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的心目中,李清照将度过幸福的一生。但也许是“天意从来高难问”,婚后一年,清照之父因受党争的牵连,名列“元祐奸党”,被罢官离京,直至去世未再返京任职。此时,作为女儿的李清照怎能坐视不管,她写诗上呈公公赵挺之救其父,诗中呼喊:“何况人间父子情!”清照救父无果,眼看着父亲在政治风波中沉没,而公公则连升三级,势焰正盛,心中无比郁闷伤心,发出了“炙手可热心可寒”的慨叹。李清照作为已出嫁的女儿,在生活上不一定受到党争直接的冲击,但在心灵上却不可避免地陪同着父亲一起遭难。

在北宋党争激烈的时代里,政治风波起伏不定,政要更迭频繁不已。生在搢绅之家,并没有安全感,灾难打击随时可至。不久,赵挺之受蔡京的排挤,不得不请求罢相归青州私第。可是不到十天,风向逆转,蔡京去相,赵挺之留任。而赵挺之第二次居相位约一年,又被罢官,罢后五日即卒。蔡京命开封府逮捕其在京亲属,网罗罪责。赵挺之的三个儿子也受牵连,不得不“屏居乡里”。清照和明诚从“贵家子弟”一下子跌落为乡间的平民百姓,品尝了人生移位的辛酸。但夫妇俩“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明诚把精力转向金石研究,寻访各种碑刻,静心于学术撰著,清照则全力助成之。

明诚、清照夫妇情深意合,风雅互赏。他们常在一起“同共校勘,整集签题”,赌茶猜书,生活充满了情趣,这在封建社会里固已超出寻常万万。但令人羡慕的家庭也有遗憾——他们没有子女,这使封建社会中以家庭为中心的女性少了一份感情寄托,李清照因此把感情集中在丈夫身上。李清照在家庭生活中对丈夫情感回应的期待很高。然而作为封建社会士大夫中的一员,赵明诚的人生目标往往是与仕途追求联系在一起的。在仕途中为君为民服务,从而体现自身的人生价值,这是封建社会中士大夫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这要占去他们的大部分精力。赵明诚受父亲的牵连,被迫屏居青州,但这并不能消解他在这一方面的期待。另外,赵明诚爱好金石,既然仕途受挫,对金石研究的精力就相对集中。在青州后期,赵明诚所撰《金石录》已初具规模,该书共三十卷,对所见钟鼎彝器铭文款识和碑铭墓志石刻文字加以辨正,共跋尾502篇,这大约花去明诚二十年的功夫(见赵明诚《金石录》序:“于是益访求藏蓄,凡二十年而后粗备。”)。故赵明诚婚后二十馀年间常常需外出寻访和考订碑刻,仅青州期间就有多次寻访。如为探寻胜迹和稀世碑刻,曾五游仰天山,三过灵岩寺。(灵岩寺的泰山西北麓的方山,寺内有唐人李邑所撰的《灵岩寺颂碑》。)赵明诚多次外出寻访,广集碑刻,常留下善感的李清照独守空房。青州十年屏居生涯结束,明诚任莱州守,清照未能同行,一年后才赴莱与明诚团聚。这一年里她又天天品尝着孤独和寂寞的人生况味。

李清照婚后独居的日子里,为了排遣孤寂和思念,写下了多首吐露心声的闺怨词。较著名的作品有《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元伊世珍《琅嬛记》云:“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徐培均先生据易安《金石录后序》推论,此“负笈远游”当指明诚外出寻访碑刻。婚后不久的小别,对于深于情专于情的易安来说,可谓黯然销魂。不论是白昼泛舟出游,还是夜晚的望月盼书,为的是排遣铭心的思念,寄托别离的伤情。面对红荷香残的秋色,弥漫词人心境的是无言的惆怅与寂寞。流水落花带走了年华,却留下了别离人无尽的相思,深邈缠绵,无计可除。

还有名篇《凤凰台上忆吹箫》: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此词大约作于赵明诚出任莱州守时,这一年清照没有和明诚同行。明诚独自赴任,清照与明诚离别之后写下了这首词。词的上片连续铺叙四件日常琐事,写出了人物生活的慵态,婉转曲折地表现了抒情主人翁别前复杂的心绪。下片主要抒发别后的相思。《阳关》情深,留不住远去的亲人,只留下独守空闺的寂寞人,冷清孤寂,满腹的相思企盼惟有向楼前的流水倾诉。结拍由“新愁”回应上片的“新瘦”,深化了离愁,馀韵更为隽永。

李清照婚后独居日子里刻骨铭心的人生体验,都化成了一首首优美的词篇,如《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点绛唇》(寂寞深闺)、《念奴娇》(萧条庭院)等。这些词都表达了清照别离的痛苦、独居的无聊以及对丈夫强烈的思念之情。

因为这些词写得很含蓄,很容易引发读者种种联想。前些年围绕着赵李的夫妻感情生活,有些学者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有学者认为赵明诚纳妾,对李清照有所疏远,而李清照又无嗣,故李清照时有婕妤之叹,婚后的闺怨词是其内心隐秘的曲折流露。持有这一观点的学者不仅对其在青州期间的闺怨词作了新的诠释,而且还涉及到在青州之前,清照新婚一年之后的作品以及青州之后的一些作品。认为赵明诚纳妾的学者多依据李清照《金石录后序》中言赵明诚“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殊无分香卖履之意”。“分香卖履”是个典故,语出《陆机集·吊魏武帝文》引《曹操遗令》云:“馀香可分与诸夫人,诸舍中无所为,学做履组卖也。”其大意是多馀的名贵香料可以分给众妾,妾中无谋生特长的,可以学做鞋子卖钱为生。此典后来专指人临终时舍不得丢下妻妾。认为赵明诚纳妾的多依据这一材料。笔者认为,赵明诚是否纳妾此外无材料可考。退一步讲,即使赵明诚纳妾,是否影响到赵李的夫妻感情,使夫妻感情产生了危机,现在也没有直接的资料作依据。赵李的夫妻感情既有超出封建社会中寻常夫妻万万的一面,也有寻常夫妻感情生活中免不了的分歧、摩擦和矛盾的一面。因为李清照是一位有丰富文化底蕴以及颇有个性的“士大夫”式的女性,并不是封建社会家庭生活中对丈夫百依百顺的无主见的寻常家庭主妇,但这并不影响和谐的主流。“琴瑟相和”,这在赵明诚《金石录》和李清照《金石录后序》的字里行间中都有所流露。

清照屏居青州之初,曾写了一首咏白菊的《多丽》,她感叹白菊的命运:“明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度芳姿。”意谓白菊承受过明月清风的爱抚,也遭受了浓烟暗雨的摧残,清照的命运与白菊的命运何其相似。词人怜惜白菊玉貌丰姿逐渐憔悴的清词丽句,竟成了词人以后不幸命运的写照,词语竟成谶语!

清照在莱州生活了三年后,又随夫辗转于淄州、江宁等地。其间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变,清照目睹社稷的重大变故,与热血男儿一般,感慨万分,情不自禁写下了“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等诗句。明诚罢知江宁府后,夫妇将择居赣水上。行至池阳,途经项羽庙,清照写下了名垂千古的悲愤之作《乌江》: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此诗表现了一位被社会政治排斥在外的女性忧国的思考,这种可贵的思考超越了性别的局限,蕴含了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爱国热情,读之令人肃然起敬。李清照南渡以后的词虽然没有像陆游、辛弃疾那样慷慨激昂地呼号收复失地,也没有像她的诗那样沉郁悲凉直陈爱国情怀。但她所描绘的日常生活中浸透了乡愁,乡愁中同样有着浓郁的故国之思,毫无疑问,也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她深沉的忧国之情。如《菩萨蛮》: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着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风和日丽的初春,人们以轻便的夹衫换取了厚重的冬装,冬春的交替顿使人感到轻快和愉悦。此时李清照因“靖康之变”寓居江南,身在异乡倍感南方早春的温暖,无形中唤起她对北方春寒料峭的回忆,由此联想到未能回归的北方家园。上片虽未写有关故乡的只字片语,但已暗逗乡思。乍暖还寒,鬓上梅残,好心情已渐渐转换成一种轻轻的难以言传的惆怅。微微的相思、轻轻的惆怅汇合成一股情感的波浪,拍打出浓浓的乡愁。由此引起下片。故乡邈远,虽遥望不及但终难忘怀,惟有醉酒才能排遣。临睡前点燃的沉香伴随词人进入梦乡,梦醒香消而宿酒尚存,可见饮酒之多,醉意之浓。借酒消愁以忘思乡之情,然后乡情比酒味浓烈,比香味持久。词人不言“乡愁”二字,而乡愁始终萦绕于字里行间。再如《鹧鸪天》:

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此词当作于建炎二年秋。词的上片着意渲染秋日清寂的环境气氛和人物的抑郁不欢。锁窗是美好的装饰,醇酒、团茶、瑞脑尽是美好的物品,但却没有带来任何的热闹和欢乐,相反寒日映照锁窗,所见一片萧索。独酌闷酒,苦茶醒酒,是因为满腔愁浓。词人笔笔叙来,移情于物,寂寞无聊、悲秋伤时之情隐约可见。下片以王粲登楼忧时怀远之典暗喻自己的思乡之情,既照应了上片隐约流露的悲秋伤时之情,又深化了此情的内涵,把乡思与国难紧紧联系在一起。此段时期,类似的作品还有《蝶恋花》(永夜恹恹欢意少)、《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诉衷情》(夜来沉醉卸妆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