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论释
- (清)全知麦彭仁波切
- 2945字
- 2020-06-26 08:36:06
前言
在浩如烟海的佛学论典中,阐释佛陀二转法轮密意——般若空性的大小经论,可谓卷帙浩繁;先后涌现出的各派论师,也是盈千累万。但能亲得佛陀授记,开创甚深见之妙道,以远离四边戏论慧炬照亮娑婆世界,使世人得以窥见凡夫分别心难以测度的究竟实相之典范人物,非龙树菩萨莫属。尊者凭借超凡入圣的俱生智慧,集《般若经》之所有精华于一体,撰著了诠说般若空性的中观论典之根本源泉——中观理集诸论[1]。
关于中观理集诸论的具体范围,各大论师的观点稍有不同。无垢光尊者在《胜乘宝藏论》以及布顿仁波切在《佛教史大宝藏论》中一致认为:中观理集诸论包括《中观根本慧论》《六十正理论》《七十空性论》《回诤论》《细研磨论》和《成名言论》;宗喀巴大师在《中观根本慧论释·理证海》中解说中观理集诸论时,将《成名言论》换成了《中观宝鬘论》;萨迦派的果仁巴论师在《入中论释》中,以不赞同的语气认为:在藏地的论典中,从未出现过《成名言论》的译本;月称菩萨在《显句论》中也只提到参阅过其他理集五论,没有提及《成名言论》。既然连广闻博学的月称菩萨都没有言及该论,或许在印度的论典中,该论也是子虚乌有。有人认为应该加上《中观宝鬘论》,这种说法还是不合理,因为《中观宝鬘论》应当属于《教言集》的范畴。
尽管各派的观点各不相同,但被众多学说所公认的一点,就是《中观根本慧论》在中观论典之繁茂大树中,有如树根般不可撼动之重要地位。前辈智者恰如其分地将其形容为:“莹心神之砥砺,越溟崄之舟舆,骇昏识之雷霆,照幽涂之日月。”[2]
在藏地的各大寺院中,《中观根本慧论》《入中论》以及《中观四百论》是修学中观的必修课程。要想通达中观要领,必须深入细致地闻思这些论典。如果以不求甚解的态度,蜻蜓点水、囫囵吞枣般地草草而过,则不可能领略究竟空性的胜妙法味。
在物欲横流的末法时代,有的世间人往往耽著于词句,忽略了深藏于词句之间的精华意旨,执妄为真,视邪为正。此类人,已经弃本逐末,徒见中观之名,而丢失中观之实了。这种人,正是释慧赜在《般若灯论释序》中所说的“颠沛断常之间,造次有无之内。守名丧实,攀叶亡根者”,如果就这样荒废此生,实在令人遗憾。
而有的人又对中观论著不屑一顾,一味追求气脉明点等便捷之径。但是,对于没有在多生累劫中聚积资粮、忏悔罪障的大多数修行人而言,这些高深之法无异于夏炉冬扇,在目前是不会有任何益处的。欲速则不达,要想证悟究竟空性,获得自他二利,必须首先打牢中观基础。而奠定中观之基的首选途径,莫过于修学《中论》。
据记载,《中论》的注解多达七十多种,其中流传较广的,有噶里晋美的《无畏论》、佛护论师的《佛护论》、月称菩萨的《显句论》、清辩论师的《般若灯论》、安慧菩萨的《大乘中观释论》,以及提婆萨摩、古拏室利、古拏末底三位论师的《中观释论》。
而在藏地论师演释《中论》的著作中,被不同教派所共称道的,分别为果仁巴大师的《中观论详解·正见之光》、宗喀巴大师的《中观根本慧论释·理证海》以及麦彭仁波切的《中论释·善解龙树密意庄严论》。
目前汉地影响较大的《中论》注释,有唐代明知识译师翻译清辩论师的《般若灯论》,宋代施护译师翻译安慧菩萨的《大乘中观释论》,任杰翻译僧成大师的《中观根本慧论文句释宝鬘论》,印顺法师讲解、演培法师整理的《中观论颂讲记》,以及即将整理完毕的慈诚罗珠之《中论讲记》等。
但因上述论著中古代部分文言成分较重,在现代汉语通行,网络语言、外来语言异军突起的当今时代,难免使人有曲高和寡之感。许多有意跨入中观门径的初学者,在面对生涩的语言、深奥的内容时,都不禁望而生畏。
为了迎合现代人的口味,为了证明中观见本应具有的亲和力,为了将藏传佛教的不共理证介绍给汉地信众,为了更多的人能体味般若中观的无限境界,笔者下决心将麦彭仁波切的《中论释·善解龙树密意庄严论》以现代汉语的形式翻译出来,呈献给诸位同道。
麦彭仁波切是公认的文殊菩萨化身,由其所阐释的内容,实非凡夫以三毒而引发、为戏论所主宰的低劣学说所能比拟。该论内容广略适当、浅显易懂,科判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既避免了因过广而使读者深陷于茫茫教理之海,从而迷失方向的过失,也避免了因过略而使读者懵懵懂懂、不知所云,从而继续徘徊于昏黑冥暗之无明险途的过失。如果能以坚定的信心、坚毅的悲心、坚强的决心、坚忍的进取心深研此论,就一定能透过论中以犀利言词驳斥他宗的表面,发现自相续中深藏不露、钢打铁铸般的边执邪见,并将其作为所破之的。只有这样,才算真正领会了龙树菩萨的究竟意趣——真正的所破,不在于外在的宗派之见,而源于自己的内心。
该论所引用的《中论》颂词,是在尽量保留鸠摩罗什译本的基础上,为了与注释内容相符,并考虑到易于理解的目的,故参照藏文原版做了一定的增减、修改;在藏文原版的科判中,本来有品名一项,因为对分品内容影响不大,为避免烦琐,故将其删减。
由于藏汉文字语言习惯上的差异,以及翻译所用蓝本清晰程度较差并存在少量错漏,因此在翻译过程中,也遇到了事先尚未预料的困难。为了力求精确、完整、易懂,并将错谬率降到最低点,笔者曾反复多次地参阅了上述的藏汉各大论典。
在文中的[ ]中,是为了配合偈颂与现代专用名词,而列举出的与之前词句说法各异,但内涵相同的内容;而在( )中,又是为了句子的前后连贯,或者是为了便于理解而增加的藏文原版中不存在的内容。
由于本论的大多数话题,是以辩论的形式引出的,因此为便于区分,故对正反双方的观点,分别采用了不同的字体。
虽然本人曾有幸在三界导师——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座前完整地恭聆过该论,但由于在下智慧浅陋,理解能力、文字功底与翻译水平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又因为时间仓促、琐事繁重,所以文中难免有疏漏错谬之处,还望诸大智者海涵并斧正。
尽管本论具有不可言传的殊胜性,但对于福德浅薄的劣根、钝根者而言,即使在闻思此论后,也仍然难以对空性正理生起信心,甚至会产生更大的邪见。如本论云:“不能正观空,钝根则自害。如不善咒术,不善捉毒蛇。”因此,为了防止有读者不但不能领悟空性,反而毁害自己的情况出现,凡是对甚深空性持有恐怖、反感心态的人,最好不要翻阅此论。
但是,如果能抛弃邪见,通过闻思此论而对空性之理生起稍许怀疑,也能够依此而坏灭三有轮回的根源,正如《中观四百论》所说:“薄福于此法,都不生疑惑,若谁略生疑,亦能坏三有。”
众多迷恋于神通、执著于外相的人,对面见本尊、佛陀常怀非分之想。有智之人应当清楚,妄想以色相现见佛陀的人,只能误入歧途,而不能见到真正的佛陀。《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但《金刚经》又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圣宝源经》也云:“何人了达寂灭法,必见自然如来尊。”我深信,通过具相善知识的引导,任何一位认真修学本论的有志者,都必定会彻见真佛之本来面目——现空无二之离戏实相。
译者书于喇荣
公元二零零四年六月六日
[1]龙树菩萨的著作,包含了《中观理集》《赞颂集》《教言集》等,有人将其中的《中观理集》,翻译为《中观理聚》,以鄙人管窥之见,此译稍有欠妥,故改为《中观理集》,望斟酌。
[2]“莹心神之砥砺,越溟崄之舟舆,骇昏识之雷霆,照幽涂之日月。”意即明澈思想的磨刀石,渡越汹涌沧海的船只,警醒昏昧心识的霹雳,照亮幽暗征途的日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