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况

当然,我们应该记住,加在自卑和优越之后的“情结”一词仅仅是自卑感以及追求优越的一种夸张说法。如果从这种角度来看待事情,就消除了自卑情结和优越情结这两种相互对立的倾向同时存在于一个人身上这一明显的矛盾。因为,显而易见的是,优越感和自卑感就如同正常的情感一样是一种自然的互补关系。如果感觉不到我们目前状态下的某种欠缺,我们就不会去追求优越和成功。我们知道这些所谓的情结是从自然的情感中发展出来的,可以说,如果这些情结中存在着矛盾的话,自然情感中也存在着同样的矛盾。

人对优越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实际上,它是构成个人的心理与精神的材质。正如我们已说过的那样,生活就是要达到某一个目标或某一种完型,而对优越的追求便是将这种计划付诸行动的动力,它像一泓溪流一样,将它所能发现的一切物质席卷而下。如果我们观察那些不爱活动、对任何事物都缺乏兴趣的懒惰儿童,我们会觉得他们好像根本没有运动。但是,尽管如此,还是可以在他们身上发现一种追求优越的欲望,这种欲望促使他们说出这样的话:“如果我不那么懒的话,我可以当上总统!”因此可以说,他们也是在活动着、奋斗着的,只不过他们的这种活动与奋斗是有条件的。他们自视很高,而且认为自己在生活方面可以有很多作为,只要……自然,这不过是在自欺欺人、想入非非而已。众所周知,人类常常满足于虚假的幻想,缺乏勇气的人尤其如此。他们喜欢在虚构中自我陶醉,他们感到自己并非强者,所以选择绕道而行——总是想逃避困难。通过这种方式,他们觉得他们比真实的自己更强大一些,更聪明一些。

有些儿童出于某种优越感而开始偷窃。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欺骗别人,而别人绝不知道他们在偷东西。这样不须花多大力气,就可以变得富有。这种优越感在罪犯中也很常见,他们认为自己是高于他人的孤胆英雄。

我们已经从另一个方面——即把它作为隐秘智力的一种表现形式——谈到过这一特性,它不是公共意识或社会意识。如果一个杀人犯认定自己是一个英雄,这只是他自己的想法而已。他缺乏勇气,因此对事情做这样的安排,以使自己能够逃避生活中的真实问题。根据以上分析,犯罪行为就不再是什么根本的、原始的人性恶的表现,而是一种优越情结的扭曲结果。

在神经病患者身上我们能看到同样的征兆。比如,因为失眠导致第二天没有足够的精力来完成工作,于是他们认为不能再要求他们去工作,因为他们已不能胜任他们从前能够胜任的工作了。他们悲叹道:“只要能够睡好觉,我什么事不能干呢!”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抑郁症患者的身上。他们的忧虑使得他们如同专制暴君似的凌驾于他人之上。事实上,他们用忧虑来统治他人,因为他们总是需要有人和他们在一起,不管到哪里、干什么都必须有人陪伴着。那些陪伴者就只好被迫按照患者的需要来安排生活。

抑郁的人和精神错乱的人在家庭中总是注意的中心。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那种被自卑情结支配的力量。他们抱怨身体虚弱,体重减轻,等等。但尽管如此,他们还是最强势的人,凌驾于健康人之上。我们不必因此而吃惊,因为在我们的文明中,虚弱者也能够具备强势。(如果有人问,在我们的文明中,谁是最强者,符合逻辑的回答事实上应该是:婴儿。婴儿统治他人而绝不能被他人所统治。)

现在让我们来研究一下优越情结和自卑情结之间的联系。以一个具有优越情结的问题儿童为例:他骄傲自大,性格十分好斗,总是想表现得比他本来的样子更强大。我们知道,脾气大的儿童常常通过突然袭击而达到控制他人的目的。为什么他们这样迫不及待呢?因为他们并不确信自己强壮得足以达到自己的目标,他们实际上是感到自卑。在斗殴中,我们总会在那些好斗的儿童身上发现自卑情结和一种要克服这一自卑情结的冲动。这情景就好像是他们为了要显得强大,千方百计地踮高脚跟,并以这种伎俩来赢得成功、自豪和优越。

对于这样的儿童,我们必须找到治疗他们的办法。他们选择那样的行为方式是因为他们没有看到生活的连贯性和事物的本然秩序。我们不应该责难他们,因为他们不想看到这一点。如果让他们直接面对这个问题,他们总会坚持说他们没有感到自卑,相反,他们感到优越。因此,我们必须以一种友好的态度向他们解释我们的观点,使他们最终理解这一点。

如果一个人爱炫耀自己,这仅仅是由于他感到自卑,因为他感到自己没有足够的能力在生活的有用方面同他人竞争。那正是他为什么总是纠缠在无用方面的原因。他与社会不能和谐相处,也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他不知道怎样去解决生活中的人际关系问题。在他的童年时期,他总是同他的父母、老师发生对抗。遇到这类例子时,我们必须明白这种情形背后的逻辑,同时还必须使儿童也明白。

在神经病案例中,也可看到自卑情结与优越情结的结合。神经病患者常常表现出优越情结而看不到自己的自卑情结。

在一个家庭中,如果有一个孩子很受宠爱,其他的孩子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情结并且努力去追求优越。如果他们的兴趣不只是局限于他们自己身上,而是同时也关心其他人的话,他们就会圆满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但是,如果他们的自卑情结已在他们的心灵之中烙下了清晰的印记,他们就会发现自己似乎是生活在一个敌对的环境中——他们关心自己的利益总是胜于关心他人的利益,因而缺乏应有的公共意识。他们带着一种感情去看待生活中的社会问题,而这种感情又无助于解决问题。于是,他们走向生活中无用的一面以寻求解脱。我们知道那并不是真正的解脱,但不用解决问题而只是依赖于他人却又似乎是一种轻松的解脱方法。他们像乞丐一样,依赖他人得以生存,神经病似地利用自己的软弱而求得舒适度日。

一旦个人——不论是儿童还是成人——感到软弱时,他们就不再对社会感兴趣,而转向努力追求优越的虚幻目标。这似乎是人性的特征之一。他们想这样来解决生活问题,以使他们能获得个人的优越而不须掺和任何社会兴趣。只要一个人在努力追求优越的同时把这种优越同社会兴趣结合起来,那么他就是站在生活的有用方面,并且可以成就卓然。但如果他缺乏社会兴趣,就不是真正做好了准备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正如我们已经说过的那样,问题儿童、精神错乱者、罪犯、自杀者都可以归入这一范畴。

在没有谈到自卑情结和优越情结与正常人的关系之前,我们不应轻易为自卑情结与优越情结这一题目做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如上所说,每个人都有自卑感,但这种自卑感并不是一种病,反之,它对于健康的、正常的奋斗与发展倒是一种有益的刺激。只有当这种欠缺感完全压倒了某一个人,并且不再刺激他倾向于积极的活动,而是使他抑郁,使他不能得以发展,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它才变质为一种病理状态。对于一个有自卑情结的人来说,发展一种优越情结是逃避困难的办法之一。他假设自己是优越的,尽管事实并非如此;这种虚假的胜利补偿了他所不能忍受的自卑状态。一个正常人是没有优越情结的,甚至连优越感也没有。但他仍然为达到优越而奋斗。这种优越就是我们大家都有的那种想要获得成功的雄心宏愿。只要这种奋斗是通过切实的事业表现出来的,它就不会导向种种虚假的价值观,而这种种虚假的价值观则是精神病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