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缺陷的态度

自卑感与对优越的追求是人人具备的,但这并不是说所有的人都完全相同。自卑和优越作为一般条件统治着人类的行为,但除此之外,个人之间还存在着体力、健康以及环境的差别。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人们在同样的条件下可能犯不同的错误。如果观察一下儿童,我们就会看到,他们回答问题时并没有一个完全固定或绝对正确的方式,而是以各个不同的方式来做出自己的反应。他们都在追求一种更好的生活风格,然而他们追求的方式又分别显示出其自身的殊异之处。他们犯的错误千差万别,同样也以千差万别的方式在向各自追求的目标靠拢。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个人的一些变异形式和奇异特征吧。以左利手的儿童为例,有些小孩也许根本就不会知道自己是左利手,因为他们曾被精心地训练使用右手。最初,他们由于右手笨拙、不能活动自如而遭到斥骂、批评和嘲笑。这确实是一个遭人笑话的缺陷,但两只手都同样应该接受训练。一个左利手的儿童在摇篮里就可以辨认出来,其特征就是他的左手比右手活动得多些。在以后的生活中,他那笨拙的右手可能会成为他的负担。但另一方面,他对运用自己的右手和右臂往往会产生更大的兴趣,从而表现在画画、写字这些活动之中。其实,这样一个小孩如果在以后的生活中比一个正常的小孩得到更好的训练,并不是什么值得惊异的事情。因为他不得不培养起自己的兴趣,也可以说,他的缺陷逼迫他去接受加倍的训练。这对于培养一个人的艺术天赋和才能常常有极大的好处。处于这种位置的小孩总是在进行着雄心勃勃的战斗去克服他的局限。但这种斗争有时毕竟是十分艰苦的,在这种情况下,他或许会转为羡慕或嫉妒他人,从而形成一种更为严重、也更难克服的自卑感。一个小孩在不断的努力中,可能会变得极富斗争精神,而且在长大以后也是一个斗士,他生命不息便奋斗不止,并始终怀着一个坚定的想法——他不应该是笨拙和软弱的。这样一个人所背的包袱总比他人更为沉重。

根据儿童在四五岁时所形成的原型,他们会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奋斗,其所得所失都带有各自发展的轨迹。他们怀着彼此各异的目标,一个也许想当画家,而另一个则可能希望脱离这个他不能融入的世界。我们或许知道他该怎样才能克服他的缺陷,但他自己却不知道,而且人们又常常不能用正确的方法向他解释这一切。

很多儿童的眼、耳、肺或者胃会有生理缺陷,我们发现这些缺陷最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有一个很奇怪的例子可以说明这种情况:有一个患气喘病的男人,老是在每天晚上从办公室回到家以后犯病。这个人45岁,已婚,而且地位不低。当别人问他为什么总在回家后犯病,他解释说:“是这样的,我妻子很倾向于物质化,而我却很理想主义,自然我们就意见不合。我回家后,需要安静休息,自得其乐,而她却想外出游玩。所以她抱怨老是待在家里。于是我便发了脾气,而且感到窒息。”

为什么这个人会感到窒息而不感到呕吐呢?其原因仅仅在于这与他的原型相一致。他在童年时期曾由于体弱受到别人恶作剧的捆绑,由于绳索束得太紧,使他的呼吸受到了影响,因而他总是感到胸部闷气。那时他家里有个年轻女佣非常喜爱他,她总是坐在他身旁安慰他,将自己的兴趣全部都倾注于他的身上。他由此而获得了一种不真实的印象,觉得永远都会有人来陪他玩耍并安慰他。他四岁时,那位女佣结婚离他而去。他送她到车站,一路痛哭不止。女佣走了后,他对母亲说:“我的保姆走了,现在世界上谁也不会再关心我了。”

由此可见,这个人在他的成年时期如同在他的原型阶段一样,都在寻找一个会永远给他乐趣、给他安慰,并只对他产生兴趣的理想人物。他发病的原因不在于空气太少使他感到呼吸困难,而是在于他并非总是能够得到乐趣和安慰。要找一位永远能够使你得到乐趣的人自然不是容易的事。他老是希望控制整个环境,在某种程度上他的这种愿望也帮助他得以达到控制别人的目的。因此,当他喘不过气来的时候,他的妻子便不再想去剧院或是社交场所了。他由此而赢得了自己的“优越目标。”

表面上看来,这个人总是一贯正确,绝对不可被指责。可是他心里有一种想成为征服者的欲望。他想使他的妻子从物质化的倾向改变过来,变成他所谓的富于理想主义色彩。对于这种人,我们有理由怀疑他们那些表面上冠冕堂皇的行为动机。

我们常常见到那些眼睛有缺陷的孩子对可见的事物表现出特别的兴趣。他们在这方面形成了特殊的能力。看看古斯塔夫·弗雷塔格(Gustav Freitag)吧,这个伟大的诗人,眼睛患有散光症,但却成就非凡。诗人和画家的眼睛多数都有毛病,也许正因如此,他们才会对艺术表现出非同一般的兴趣。弗雷塔格曾说:“由于我的眼睛与别人不同,我就被迫运用和锻炼我的想象力。我不清楚是不是因为这才促使我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但无论如何,正是由于我的视力,我才能够在幻想中比别人在现实中看得更清楚。”

如果对天才们做一番考查,可以发现他们多数存在视力不佳以及其他缺陷。在各个时代的历史记载中,甚至连神祇都是有缺陷的,不是单眼瞎就是双眼瞎。但有一些几近盲人的天才却比别人更善于区分和辨认线条、影子与色彩之间的关系。这一事实告诉我们,如果确实明白了残疾儿童的问题之所在,就能够知道应该对他们进行怎样的治疗和干预。

有些人对食物表现出比他人更大的兴趣,他们经常谈论哪些东西能吃,哪些不能吃。一般说来这些人早年在进食问题上有过不顺利的经历,所以他们在这方面养成了比别人更浓厚的兴趣。有可能在他们童年的时候,细致入微的母亲常常告诫他们哪些东西能吃,哪些东西不能吃。他们不得不训练自己克服缺陷,慢慢地他们竟变得趣味盎然地关注起自己一日三餐的食物来了。结果,他们对饮食的关注使他们掌握了烹调技艺,或者成了饮食问题的专家。

但是,肠胃功能的虚弱有时会促使患者寻找某种东西来替换食物。金钱就是这类替换物中的一种。这类人变得像守财奴似的爱钱如命,也有可能成为大银行家。他们常常为了积攒金钱而昼夜不息。他们永远都在想着自己的生意经——这就使他们在自己的行业中远远地超过别人。有趣的是,我们经常听说有钱的人往往患有胃病。

现在我们再来思考经常在身体和头脑之间所产生的那种联系。某种缺陷并不一定导致相同的结果。在一种生理缺陷和一种糟糕的生活风格之间,并不存在着必然的因果联系。生理缺陷常常可以通过适当的营养措施予以妥善治疗,从而免除生理上的不适。然而并不是生理缺陷导致了恶劣的后果,应该对此负责的是患者的生活态度。这就是为什么对于一位个体心理学家来说,并没有什么纯粹的生理缺陷或者绝对的因果关系,我们只需研究患者对于自己的身体状况所持的错误态度。基于这个原因,个体心理学家才试图要培养起一种奋斗精神去抵制原型发展过程中的那种自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