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建立共同生活

在时局瞬息万变的环境中,我们应该培养适应的能力。所以凡在当地谋生的人士,须把当地的利益放在个人的任何利益之上,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须不分畛域地打成一片。此外,在经济上我们须尽量互助合作。

到处都是原始森林的南洋群岛,经过几百年来各民族人士垦殖经营之后,现在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一个中心了。

在南洋群岛中,除当地原有的居民外,到处都有亚洲其他各地及西欧各国人士。在过去,西欧各国人士算是宗主国的官吏或拥有特权的头盘商,当地原有的居民,多数供给各种原料,其他外来人士,多数是做中间经纪人或劳工。虽然各地区的行政制度不尽同,但各大民族的职业分布,多少是按照上述的方式来进行。

自南洋群岛先后成为独立或者自治的国家后[1],政治、经济、社会、教育的形势已经完全变换。西欧各国人士,再也不能以宗主国的官吏自居了,相反的,除了少数归化为当地的籍民外,他们多数已经成为“海外官员”,随时要准备卷铺盖,虽然他们在临走前,可以领到一笔可观的遣散费。

所有外来的人士,他们的观念也有了180度的转变。过去他们以“侨居”的身份,在南洋各地谋生,到了年老力衰的时候,他们本着落叶归根的观念,多数希望回到原籍去颐养天年。

跟着各国实现独立自治之后,侨居在南洋群岛的外来人士,便须有严格的选择。他们要是归化为当地的公民,要是保留他们侨民的身份。假如他们采取前一种办法,那么他们须效忠当地政府,同时,还须积极参加当地的政治、经济、社会各种活动;假如他们采取后一种办法,那么他们仅处于外侨的地位,当地政治问题,绝对不可过问。

针对这问题,许多政治领袖曾作极坦白而又恳切的声明,希望散处南洋群岛的外来人士作最后的抉择,非此即彼,中间绝对没有商量的余地。

我们常觉得,任何生物最大的目标,在于寻求生存;要寻求生存,必须适应环境。古人的名言,“识时务者为俊杰”,这儿所谓“识时务”,就是“适应环境”的别名。不然,时局早已变迁,而自己还是刻舟求剑,固步自封,结果,吃大亏的是自己,而不是别人。

在文学上,我们时常看见有人将著名小说改写为剧本。当小说一改为剧本后,表现出来的必须是道地的剧本,而不再是小说了,虽然题材和故事还保留到相当程度。在生物上,每个物种都经过相当的改变,这才能够适应当时当地的环境。事实上,任何有机体的变动,为的是适应环境,而生命就是内部和外界的关系的不断调整罢了。

根据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说,由于现实环境的演变,今后凡属于当地公民,都应该扬弃过去陈旧的观念,以便逐渐做到建立共同的文化与社会基础。

作为当地的公民,他们至少要履行几个条件:

一、不二的效忠。上月初旬,新加坡曾举行“效忠周”,这无非告诉我们,凡是当地的公民,一切的一切,须以当地的种种利益为前提,国尔忘家,公尔忘私[2],这才能够取得群众的信任,而信任是生存的首要条件。

二、努力学习当地语文。各族人士,除习惯运用母语外,必须努力学习当地的语文。政府曾规定将来以巫文为国语,期限是五年之后。这期限也许太过短促,但是,要举办一件事情,要实施一种政策,不得不采取雷厉风行的手段。事实上,政府的大力提倡,配合人民的积极推动,双管齐下,将来的成绩一定很可观。

三、需要和衷共济。一般来说,在南洋群岛中,不少居民都具有经商的技能知识。他们应该本着“和衷共济”的精神,尽量给各阶层人民以种种便利。须知世间最大快乐的事情,是“与人同乐”,尤其与邻里乡党同乐,不然,当邻里乡党穷得没法子维持生活的时候,你个人虽想独乐,这不但无聊无味,而且根本做不到。

总之,在时局瞬息万变的环境中,我们应该培养适应的能力。所以凡在当地谋生的人士,须把当地的利益放在个人的任何利益之上,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须不分畛域地打成一片。此外,在经济上我们须尽量互助合作。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就是建立共同生活,促进国家繁荣最好的办法。

1960年1月4日

编者注:新加坡是一个多语言的国家,拥有4种官方语言,即马来语、华语、英语和泰米尔语。基于和马来西亚的历史渊源,《新加坡宪法》明定马来语为新加坡的国语,主要是尊重当地原住民所使用的语言。由于内在和外在因素的考量,新加坡自1965年脱离马来西亚成了独立国后,采用英语为主要的通行语和教学语。

[1] 1960年新加坡还是英国的殖民地,地位是享有自治权的自治邦。

[2] 国尔忘家,公尔忘私:出自《汉书·贾谊传》,意思是为了国家忘了自己的家,为了公事忘了私事。形容一心为国为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