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放经济下的企业创新资源配置
- 李思慧
- 1387字
- 2020-06-24 23:00:54
第一节 开放经济与技术进步
一、经济增长理论与实证研究
(一)经济增长理论
1.索洛模型
索洛(Solow)于1956年在新古典经济学的框架内建立了索洛模型,对经济增长问题进行了研究,关注了产出(Y)、资本(K)、劳动(L)以及知识(A)四个变量,其将生产函数表示为
Y(t)=F(K(t),A(t)L(t))
索洛在模型中假设生产函数中关于资本和有效劳动(AL)的两个变量规模报酬不变,劳动与知识是外生变量,当(t)=sY(t)-δK(t)时,社会产出就能以恰当比例满足投资和资本折旧需求,社会总体生产保持平衡增长。当社会实际投资出现变化时,如果每单位有效劳动的实际投资曲线位于持平投资曲线之上,就会使保持社会生产平衡增长的单位有效劳动所对应的资本存量相应地上升,反之则随之下降。这实际上意味着无论每单位有效劳动所对应的资本存量当前处于何种水平,也无论每单位有效劳动所对应的实际投资当前处于何种水平,从长期来看,经济最终都会收敛于平衡增长路径,达到一种稳定的状态。此时的社会生产会保持一个相对固定的增长速度,而这个增长速度的外生取决于技术进步。索洛模型提出后就成为之后相当一段时期内经济增长模型发展的基础,对于索洛模型的理解对理解经济增长理论是十分关键的。
2.新增长模型
罗默(Romer)于1990年提出了新增长模型,这是继索洛模型之后又一里程碑式的宏观经济增长模型。产出(Y)、资本(K)、劳动(L)以及技术(A)依旧为模型关注的变量,但与索洛模型不同的是,新增长模型假定社会中除了产品生产部门还存在一个研究与开发部门,其生产的产品是知识。社会的资本和劳动要素在产品生产与知识生产部门之间进行分配,而知识生产部门生产出的知识可以供两部门同时使用。故t时期的产品生产数量为:
Y(t)=[(1-aK)K(t)]α[A(t)(1-aL)L(t)](-α,0<α<1
对应的知识产量为:
(t)=B[aKK(t)]β[aLL(t)]γA(t)θ,B>0,β≥0,γ≥0
因此,考虑资本、人口等因素后,社会生产会达到一种内生的稳定状态,技术进步是国家经济长期增长的持续动力。新增长模型将技术进步内生化,在经济系统内部对技术进步的来源和演进进行了理论化探讨。
(二)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Grossman和Helpman(1991)通过对小国经济增长状况的研究显示,国家自身创新较少,加之减少对外贸易的政策导向导致国内创新不足的状况加剧,成为国家经济发展速度过慢的原因。Coe和Helpman(1995)基于经济增长理论将商业导向的创新行为看作技术进步的引擎,他们认为国家全要素生产率不仅取决于国内研发资本,也取决于国外研发资本。Coe et al.(1997)使用新的实证方法进一步对新内生增长理论进行了验证,研究结论表明,被利润驱动的企业进行的创新努力是推动技术进步和生产率增长的重要动力。来自中国的数据也显示,技术进步能够显著促进经济增长。颜鹏飞、王兵(2004)运用DEA方法对1978—2001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及Malquist生产率指数等指标进行了测度和分析,发现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主要来自技术效率的提高,区域技术进步的差异成为国内各个地区间生产率参差不齐的主要原因。Bosworth和Collins(2007)通过对中国数据的分阶段研究也发现,1978—2004年,物质资本、全要素生产率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2%和3.8%,而1993—2004年,这两个比率分别得到提升,为4.2%和4.0%。李邃、江可申、郑兵云、白俊红(2010)以中国大陆28个省份2000—2008年的面板数据为基础,证实技术进步是全要素生产力增长的主要动力,各地区高技术产业研发创新技术效率存在区域差异,东部地区效率高于中、西部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