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FDI技术溢出效应研究
- 王利晓
- 3659字
- 2020-06-24 23:32:40
3.3 产业集群的主要特征
3.3.1 区域同一性
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及其相应的支撑机构,如地方政府、金融、行业协会、教育培训机构等在特定区域集聚,使产业集群具有明显的区域同一性特征。这种区域聚集一般都包含五大类相互作用的机构:一是供应商;二是中介服务机构;三是成品商;四是销售商;五是规制管理机构。
这五大类机构构成了产业集群的行动主体。它们之间有着多种多样的联系,其共同作用导致产业集群成为一个有机的经济整体。其中,成品商是产业集群最终产品的生产者,销售商是最终产品的销售者,供应商是最终产品生产所需要的中间投入品的生产者与供应者,中介服务机构是指为成品商、供应商与销售商服务的金融、保险、运输、教育、培训、研究所、行业协会等机构,规制管理机构是指为集群中各类经营性单位服务的本地政府部门、技术检测与监督机构等。产业集群的区域同一性不仅可以使产业集群中的企业有效率地得到供应商的服务,迅速招聘到符合企业生产需要的员工,而且能够及时得到本行业竞争所需的市场信息,这样有利于处在产业集群中的企业降低经营成本和搜索成本。也就是说,产业集群所引起的集聚利益即集聚经济通常源于这样的过程,即公司、机构之间在一定地理区域内的联系引起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一般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和专业化技能的集中,地方供应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强,共享的基础设施,其他地方化外部性等(Dicken and Lloyc,1990),当这样的联系或者参与地方交流的公司降低成本或者增加收益,或者两者兼而有之时,集聚经济就被认为出现了。换言之,产业集群的出现是由于它降低了有形和无形的交易成本,提高了经营绩效(Appold,1995)。这样,产业集群的关键在于公司及其贸易伙伴间的距离最小化,以及消费者和供应商间发生交流的快速性。合作的公司间联系在小公司和中等公司的地方化网络中通常是特别强烈的。Scott(1983,1988)认为,区域化产业体系的形成将是特别强烈的,在那里,联系趋向于小规模、不稳定和不可预测的。产业集群源于外部经济的可得到性,但是外部经济的实现未必会导致产业集群。因为外部化过程在区域上没有边界,未必会导致地方化的联系。而只有地方化联系产生的外部经济才有可能导致产业集群。可见,区域同一性是导致产业集群的必要条件。
3.3.2 网络及产业链的共享性
网络是各种行为主体在交换资源、传递资源活动过程中发生联系时建立的各种关系的总和。产业集群内存在前向、后向和水平的网络合作关系,这个网络包括企业生产要素市场网络、技术信息网络和区域创新网络。网络主体之间通过贸易与非贸易的交易、交流与互动,不断地为网络中的企业发展和创新提供动力。产业集群中的企业既有大企业也有中小企业,它们不是在一定区域内简单的接近和集中,而是以某种附加值的生产链关联在一起,形成专业化的产业链。从产业集群企业之间前向、后向和水平的网络合作关系来看,产业集群中的企业不仅包括上游的原材料供应、机械设备生产制造、零部件生产服务供应的企业,而且包括下游的产品销售商及其网络、客户等。同时,侧面可延伸到互补产品的制造商、技能与技术培训机构、行业中介组织以及基础设施等公共物品的生产企业,从而形成一个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的与产业相联系的网络体,这是正式的合作网络。产业集群的网络化特征可以形成知识的“溢出效应”,企业比邻密集,正式往来和非正式往来共存,产生知识综合集聚效应,相互之间得以交流、沟通、碰撞,激发出新的火花和创意。新观念、新技术、新知识相互扩散,从而形成知识的“溢出效应”。在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非正式网络关系对形成产业集群竞争力的重要作用。产业集群中的非正式网络往往是在非正式的交流与接触中、频繁交易或合作过程中基于彼此信任建立的,所以相对稳定,它主要依靠人与人之间的共同经历或社会文化背景及彼此的信任基础。这种非正式的网络形式能够有效地传递和扩散隐含经验类知识,从而更有效地推动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社会化过程,加速知识创新率,有效地保持和增强区域创新力。
3.3.3 产业园区专业性
产业集群作为众多企业和机构的一种区域聚集现象,不是指与毫无联系的企业的单纯距离靠近,而是指通过众多具有水平联系、垂直联系和互补性的大量同类产业的企业聚集,表现为大量专业化企业和机构聚集在一起,形成特色产业园区(专业镇或专业村),使企业的活动深深地扎根于一定的区域中,形成产业区域化、区域专业化。产业集群园区的专业化特征,使集群内的企业之间、企业与支撑机构之间产生紧密联系,大量产业关联度高的专业化企业聚集在一定园区,形成了相互信任的产业文化,降低了集群内企业之间交易的不确定性,减少了交易费用,使园区实现了规模生产。同时,专业化分工形成的社会化分工网络,把人员的培训、销售网络的建立、运输成本的降低、原材料的供应全部纳入园区的专业化分工之中。专业化和社会化的高度发展,容易形成地区性新产品、新技术的孵化器,国内外最新技术就会向园区集聚,从而促进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
3.3.4 地方环境的创新性
新竞争优势理论认为,区域的竞争优势不仅与区域静态效率的实现有关,而且(更重要的方面)与导致区域动态进步能力的提高有关。为了获取竞争优势,产业的定位决策不是基于成本考虑,而是基于“区域技术基础设施状况”(Feldman,1994)。与这种新竞争力观点相一致,产业集群不仅是与地方文化投入产出关系相联系的静态效率实现的结果,而且是特定区域知识能力提高的结果。集聚的利益具有社会文化和社会制度的特征,而不是纯粹的经济性质,持续的产业集群在于其优越的增强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性。
产业集群可以强化共同的义务,抑制机会主义倾向。知识的溢出效应加速,溢出知识通常根植于地方环境中。在这种区域(国家、地区)环境中界定的“创新体系”不仅由投入和产出的物质流组成,而且由以贸易和非贸易形式的商业信息、技能和专门技术的相互交流组成。除了企业间交易成本的降低,信息、资本和劳动力的流动也推动了知识共享和思想交流,增强了有效技术的转移,加强了面对面的相互作用,促进了产业集聚,提升了区域竞争能力。
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通过经常的个人交流与快速决策,即通过地理集中,可以使知识和信息的个人投入成本、产出的不确定性得以降低。当相互联系的活动在特定区位集聚发展时,包括产业结构、公司组织、社会、文化和制度因素的地方环境得以出现(地方环境的空间规模可大可小,可能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也可能是城市或城市连绵区),区域将以能够进一步增强地方产业活力的方式进行自我调整(Saxenian,1994)。不同的行为主体(公司、机构)在决策方面是相对自主的,行为主体间的相互作用包含合作的内涵。该环境具有一组物质的(公司、物质基础)、非物质的(知识、技能)和制度的(管理机构、法律框架)要素特征,这些要素将公司、消费者、研究机构、教育体系和地方政府等相联系。当它们的竞争环境发生变化时,区域行为主体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提高其修改行为的能力,并发现新的解决办法。这种地方环境的观点通常与“创新的环境方法”相联系(Aydaoft,1986)。因此,地方环境为行为主体提供了共同的语言、社会凝聚力、规范、价值和制度等,即“社会资本”发展的环境,通过促进交流,增加累积学习的过程,为此,Storper(1995)将区域描述为“非贸易相互依赖的节点”,地方环境为创新提供了条件,创新过程的结果强化了产业集群。
3.3.5 区域文化的根植性
产业集群中的企业一般都具有相似的制度环境和文化背景,其经营行为和经营动机在很大程度上根植于共同的文化背景,产业集群中的企业之间的交易规则一般源于区域的文化氛围。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区域内各种传统、宗教、历史、习惯,及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价值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使得生产要素组织成本降低。根植性从根本上强化了集群的竞争优势,显现了生产活动的独特性及随之产生的产品和服务的特色性,这是产业地方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形成产业竞争优势的力量源泉。更为重要的是,根植性与地方社会资本的积累有一种互动关系,强化了产业集群的路径依赖,使得产业集群的发展与本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同时,产业集群的文化根植性能够促进信息、技术在区域内的扩散和溢出,有利于区域新企业的产生,从而使产业集群的规模不断扩大和发展。因此,在理解产业集群时,必须强调企业的根植性,强调相互信任、相互依赖的产业集群文化。产业集群正是依靠群内企业之间的频繁互动、频繁联系而产生充足的社会资本,即建立在相互依赖基础上的特有产业集群文化促进了产业集群的发展。在典型的意大利产业集群中,群内的企业家以及合作团体等机构,通过频繁的合作与交流,相互间建立起高度的信任,在保持高度灵活性的同时,还可通过协同作用获得规模效应。在这里强调产业集群的根植性,并不否定集群内企业与集群外企业的联系。在全球化浪潮下,区域发展不可能孤立地进行,企业也必须用全球化的眼光去搜寻新的信息、技术等。但产业集群理论作为一种区域发展战略,必须注重培养区域发展的内力,使区域本身获得一种“黏性”来留住和吸引企业,这种“黏性”就是集群的根植性,也是区域外其他竞争对手难以复制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