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

本节讨论经济增长问题,主要涉及新古典标准贸易模型下不存在要素密集度逆转问题和完全竞争假定下的长期经济增长问题,最后又对存在特定要素情况下(公共生产要素可以在两个生产部门之间自由流动,而特定生产要素则不能跨部门流动情况下)的经济增长问题进行了简要讨论。

一、经济增长概述

传统理论把经济增长定义为一国的要素供给增长或生产技术进步(需要注意的是,在传统的新古典理论框架下,是在完全竞争假定下单纯讨论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相对成本优势效应,而完全忽略了或未考虑其所带来的技术垄断优势效应问题)。在封闭经济下,一国经济增长的生产效应和收入效应是完全同一的;但在开放经济下(即存在国际贸易的情况下),一国经济增长的生产效应和收入效应则可能会有所不同。

一方面,在开放经济下,经济增长必定会导致一国的实际生产能力提高(导致该国生产可能性边界线的扩张或外移);另一方面,存在国际贸易时,经济增长的收入效应却具有某种不确定性——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经济增长一般会导致一国实际收入水平(real income level)提高,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可能反而会导致一国的实际收入水平下降(详见本节第四目)。

假定所有产品和要素的价格以及其他条件都保持不变,则一种生产要素供给的单方面增长对不同生产部门的生产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尤其是对密集使用该要素产品的生产扩张还有着一定的“放大效应”;而假定一国的要素供给和其他条件都保持不变,则产品相对价格的变化对不同生产要素的实际报酬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并且一种产品价格的提高对该产品所密集使用要素名义报酬的提高也有着一定的“放大效应”。

一般来说,一国要素禀赋的变化对其不同产品的生产、价格以及不同生产要素的报酬等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一国各种类型的技术进步对不同产品的生产、价格以及不同生产要素的报酬等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因此,在存在国际贸易的情况下,不同类型的经济增长对一国不同生产部门的生产规模、对外贸易条件以及贸易所占比重等都有着不同的影响。

二、偏向性要素供给增长对一国经济的影响

下面我们分别讨论罗伯津斯基定理(Rybczynski Theorem)及其对偶命题(dual proposition),一种要素供给单方面增长所引起密集使用该要素产品生产扩张的“放大效应”及其对偶命题,以及一种生产要素供给单方面增长对一国生产均衡的影响等问题。

(一)罗伯津斯基定理及其对偶命题

1.罗伯津斯基定理

在产品和要素的相对价格保持不变的条件下,一国某一种生产要素供给的单方面增加,会导致其密集使用该要素的产品部门生产扩大,而密集使用其他要素的产品部门生产缩减。此定理系波兰裔英国经济学家罗伯津斯基(T. M. Rybczyski,1955)提出。

我们可以借助图2·4-1来简要说明罗伯津斯基定理。横坐标代表一国劳动的总供给量,纵坐标代表该国资本的总供给量。在产品相对价格及其他条件都保持不变的假定下,两生产部门的要素密集度将分别保持不变,我们可以用图中的OX射线代表X部门的生产扩张线(OX射线的斜率代表X部门的资本密集度kx),OY射线代表Y部门的生产扩张线(OY射线的斜率代表Y部门的资本密集度ky),而OY射线比OX射线更陡峭则意味着ky>kx,即X产品为劳动密集型生产部门,Y产品为资本密集型生产部门。

图2·4-1 罗伯津斯基定理

图(a)表示了资本要素供给单方面增加的情况,一国的要素禀赋点从垂直上移到了。此时要保持两生产部门的要素密集度不变,又充分利用所有的生产资源,假设把新增的资本供给都投入资本密集的Y生产部门,当然这会使Y部门的资本密集度暂时大于ky,则立即会使劳动密集的X生产部门的一部分资本和劳动按比例kx流入Y部门(资本和劳动按比例kx流出保证了X生产部门的资本密集度保持不变),直到Y部门的资本密集度再度达到ky为止,最终实现同时成立。这意味着密集使用资本要素的Y产品部门生产扩大,而密集使用劳动要素的X产品部门生产缩减。

图(b)则表示了劳动要素供给单方面增加的情况,一国的要素禀赋点从水平右移到了。其余的说明则与(a)图类似,这里不再赘述。

罗伯津斯基定理的一个重要推论:一国在封闭经济条件下,某一种生产要素的单方面供给增加,会降低密集使用该要素产品的相对价格。

因为,当一国某种生产要素的供给单方面增加时,根据罗伯津斯基定理,在封闭经济条件下,设若产品和要素的相对价格保持不变,则密集使用该要素产品的生产将会扩张从而出现供给过剩,同时密集使用另一种生产要素产品的生产将会收缩从而又出现供给不足。这样,在封闭经济下最终是会降低密集使用该要素产品之相对价格的。

2.罗伯津斯基定理的对偶命题

在要素供给及其他条件都保持不变的假定下,一种产品相对价格的上升,会提高该产品所密集使用生产要素的实际报酬,降低其他生产要素的实际报酬。

对偶命题的一个重要推论——S-S定理(国际贸易使要素实际报酬趋近定理):国际贸易一般会提高一国密集使用其丰裕要素生产的可出口品的相对价格,从而最终会提高其丰裕生产要素的实际报酬和降低其稀缺生产要素的实际报酬。

美国经济学家琼斯(1965)把对偶分析法运用于国际贸易理论,采用了一个较为一般化的“琼斯模型”(Jones Model),系统阐述了罗伯津斯基定理和斯托尔普-萨缪尔森定理之间的对偶性(duality),并且还对罗伯津斯基定理做了进一步深化——提出了一种要素供给单方面增长会引起密集使用该要素产品生产扩张的“放大效应”[详见本目(二)]。

如果再把罗伯津斯基定理的前述直接推论跟其对偶命题综合在一起,则还可以进一步得到如下一个综合推论——一种生产要素供给单方面增长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一国在封闭经济条件下,一种生产要素供给单方面增长会降低密集使用该要素产品的相对价格,从而降低该生产要素的实际报酬,同时又会提高其他生产要素的实际报酬。

(二)“放大效应”及其对偶命题

1.一种要素供给单方面增长引起密集使用该要素产品生产扩张的“放大效应”

一国某一种生产要素的供给单方面增加时,在产品相对价格及其他条件都保持不变的假定下,密集使用该要素产品的生产不但会扩张,而且其生产的增长率还会高于该要素供给的增长率。此命题被琼斯称作要素供给单方面增长引起密集使用该要素产品生产扩张的“放大效应”。它是对上述罗伯津斯基定理的进一步深化,其实我们从前面对罗伯津斯基定理的说明中已可直观地猜测或想象出这一琼斯命题。

2. “放大效应”的对偶命题——一种产品价格上升引起其密集使用要素名义报酬上升的“放大效应”

一种产品的相对价格上升时,在要素供给及其他条件都保持不变的假定下,该产品密集使用生产要素的名义报酬不但会上升,而且其名义报酬的上升率还会高于该产品相对价格的上升率。此命题被琼斯称作产品价格上升引起其密集使用生产要素名义报酬提高的“放大效应”[参见本章第三节二(一)]。

(三)一种生产要素供给单方面增长对一国生产的影响

我们下面借助图2·4-2来说明一种生产要素供给单方面增长对一国生产的影响。横坐标代表该国劳动密集的X产品的产量,纵坐标代表其资本密集的Y产品的产量,曲线代表该国原来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线。

图2·4-2 一种生产要素供给单方面增长对生产的影响

图(a)表示了资本要素供给单方面增加的情况,这会使其两部门的生产能力都得到提高,但资本密集Y部门生产能力的提高要大于劳动密集X部门生产能力的提高,而且对于∀Qx恒有,生产X产品的机会成本MCx=|dQy/dQx|较前增大(因为该国的资本丰裕度较前增大)——即资本要素供给单方面增加会使新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线沿纵横两个方向同时扩张,但沿纵向扩张的比例要大于其沿横向扩张的比例,并且新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线上每一点处的切线都比原生产可能性边界线上横坐标相同点处的切线更为陡峭。从而使得,如果X产品的相对价格保持不变的话(如图中X产品的相对价格线的情况),扩张后的生产可能曲线上的生产均衡点E1必定位于扩张前的生产可能曲线上的生产均衡点E0的左上方,这意味着资本密集的Y产品部门生产扩大,而劳动密集的X产品部门生产缩减。

图(b)则表示了劳动要素供给单方面增加的情况,由于它与资本要素供给单方面增加的情况完全对称,这里不再赘述。

三、偏向性技术进步对一国经济的影响

再次强调,这里是在完全竞争假定下单纯讨论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相对成本优势效应,而完全忽略了或未考虑其所带来的技术垄断优势效应问题。

(一)技术进步的分类概述

传统的希克斯对技术进步的分类概念是,一个生产部门在其要素密集度固定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一项技术进步能导致该部门两种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同比例增长,则称这种技术进步为中性的技术进步(neutral technical progress);而如果一项技术进步能导致该部门一种要素边际生产力的相对提高小于其他要素边际生产力的相对提高,则称这种技术进步为更偏向于节约这种生产要素的技术进步(常简称这种要素为节约型技术进步)。

上述定义还有另外一个等价的说法:一个生产部门在要素相对价格固定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一项技术进步没有改变该部门的最优要素密集度,则称这一技术进步为中性技术进步;而如果一项技术进步降低了该部门一种要素的最优密集度(即降低了该部门投入这一要素与其他要素之间的最优比率),则称这一技术进步为更偏向于节约这种生产要素的技术进步。

1.中性技术进步

见图2·4-3(a),曲线Q=f1LK)代表一生产部门在技术进步之前产量为Q的等产量曲线[其中函数f1LK)是该部门在技术进步之前的生产函数],与之相切的等成本线是C1=R·K+W·L(该等成本线斜率的绝对值为W/R=ω,等于劳动要素的相对价格),其切点E1L1K1)所对应的资本密集度为k1=K1/L1。假定该生产部门在发生中性技术进步之后的生产函数为f2LK),则其产量为Q的等产量曲线Q=f2LK)将向靠近原点方向(即向左下方)平移,从而在劳动要素的相对价格ω=W/R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此时等成本线的斜率将保持不变),中性的技术进步不会改变该部门的最优要素密集度。设与新的等产量曲线相切的等成本线为C2=R·K+W·L(它与原等成本线平行),则二者之间的切点E2L2K2)处所对应的资本密集度为k2=K2/L2=K1/L1=k1将保持不变。

图2·4-3 中性技术进步、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和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

2.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

见图2·4-3(b),同样,曲线Q=f1LK)代表一生产部门在技术进步之前产量为Q的等产量曲线,与之相切的等成本线是C1=R·K+W·L(该等成本线斜率的绝对值为W/R=ω,等于劳动要素的相对价格),其切点E1L1K1)所对应的资本密集度为k1=K1/L1。假定该生产部门在发生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capital-saving technological progress)之后的生产函数为f2LK),则其产量为Q的等产量曲线Q=f2LK)将在向靠近原点方向(即向左下方)平移的同时还会发生一定程度的顺时针偏转,从而在劳动要素的相对价格ω=W/R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此时等成本线的斜率将保持不变),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会降低该部门资本要素的最优密集度。设与新的等产量曲线相切的等成本线为C2=R·K+W·L(它与原等成本线平行),则二者之间的切点E2L2K2)处所对应的资本密集度为k2=K2/L2<K1/L1=k1将会下降。对于这种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来说,我们还可以看到,在新的等产量曲线上要素密集度保持不变的E′点处的切线斜率的绝对值(它等于新的等产量曲线上要素密集度保持不变时劳动对资本的边际替代率)却上升——这是因为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使资本边际生产力的相对提高要小于劳动要素边际生产力的相对提高,所以这种技术进步会使要素密集度相同时劳动对资本的边际替代率上升。

3.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

见图2·4-3(c),同样,曲线Q=f1LK)代表一生产部门在技术进步之前产量为Q的等产量曲线,与之相切的等成本线是C1=R·K+W·L(该等成本线斜率的绝对值为W/R=ω,等于劳动要素的相对价格),其切点E1L1K1)所对应的资本密集度为k1=K1/L1。假定该生产部门在发生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labour-saving technological progress)之后的生产函数成为f2LK),则其产量为Q的等产量曲线Q=f2LK)将在向靠近原点方向(即向左下方)平移的同时还会发生一定程度的逆时针偏转,从而在劳动要素的相对价格ω=W/R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此时等成本线的斜率将保持不变),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会提高该部门资本要素的最优密集度。设与新的等产量曲线相切的等成本线为C2=R·K+W·L(它与原等成本线平行),则二者之间的切点E2L2K2)处所对应的资本密集度为k2=K2/L2>K1/L1=k1将会上升。对于这种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来说,我们还可以看到,在新的等产量曲线上要素密集度保持不变的E′点处的切线斜率的绝对值(它等于新的等产量曲线上要素密集度保持不变时劳动对资本的边际替代率)却下降——这是因为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使劳动边际生产力的相对提高要小于资本要素边际生产力的相对提高,所以这种技术进步会使要素密集度相同时劳动对资本的边际替代率下降。

(二)偏向性技术进步对一国生产的影响

下面我们分别讨论一国两生产部门不平衡的中性技术进步、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和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对其生产力的影响问题。

1.一个生产部门单方面的中性技术进步对生产的影响

这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资本密集部门单方面的中性技术进步,另一种是劳动密集部门单方面的中性技术进步。因为两种情况具有完全的对称性,所以我们下面主要以前一种情况(资本密集部门单方面的中性技术进步)为例来进行说明。

图2·4-4(a)表示了一国资本密集部门(Y部门)单方面中性技术进步对生产均衡的影响情况。一国资本密集部门(Y部门)单方面中性技术进步会使资本密集Y部门两种要素的边际生产力都得到提高,而劳动密集X部门两种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则保持不变,从而对于都有,生产X产品的机会成本MCx=|dQy/dQx|较前增大——即一国资本密集的Y部门单方面的中性技术进步会使该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线单纯沿纵向扩张,并且新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线上每一点处的切线都比原来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线上横坐标相同点处的切线更为陡峭。从而使得,如果X产品的相对价格保持不变的话(如图中X产品的相对价格线的情况),技术进步后的生产可能曲线上的生产均衡点E1必定位于原生产可能曲线上的生产均衡点E0的左上方——这意味着当产品相对价格保持不变时,创新部门(资本密集的Y产品部门)的生产扩大,而同时另一部门(劳动密集的X产品部门)的生产则缩减了。

图2·4-4 一个生产部门单方面的中性技术进步或要素节约型技术进步对生产的影响

图2·4-4(b)则表示了一国劳动密集部门(X部门)单方面中性技术进步对生产均衡的影响情况,这里不再赘述。

2.一个生产部门单方面的要素节约型技术进步对生产的影响

这也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资本密集部门的要素节约型技术进步,另一种是劳动密集部门的要素节约型技术进步。因为两种情况具有对称性,所以我们下面仅以前一种情况(资本密集部门的要素节约型技术进步)为例来进行说明。

一国资本密集部门的要素节约型技术进步又需进一步细分为该部门密集使用的资本要素节约型技术进步和该部门非密集使用的劳动要素节约型技术进步两种不同情况,但它们对生产的影响都跟资本密集部门单方面中性技术进步对生产的影响颇为相似,其不同之处仅在于,资本密集Y部门的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使Y部门资本要素边际生产力的相对提高较低,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使Y部门劳动要素边际生产力的相对提高较低,而中性技术进步则能使Y部门两种要素边际生产力的相对提高相同,所以我们这里不妨仍然借用图2·4-4(a)来进行说明:一国资本密集部门(Y部门)的两种要素节约型技术进步也都会使该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线单纯沿纵向扩张,并且扩张后新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线上每一点处的切线都比原来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线上横坐标相同点处的切线更为陡峭。从而使得,如果X产品的相对价格保持不变的话(仍如图中X产品的相对价格线的情况),扩张后的生产可能曲线上的生产均衡点E1必定位于扩张前的生产可能曲线上的生产均衡点E0的左上方——这也意味着当产品相对价格保持不变时,创新部门(资本密集的Y产品部门)的生产扩大,而同时另一部门(劳动密集的X产品部门)的生产则缩减了。

图2·4-4(b)也可以借用来表示劳动密集部门(X部门)的要素节约型技术进步对生产的影响情况,这里不再赘述。

总的来看,在产品相对价格保持不变的假设条件下,以上所述的资本密集部门任何单方面的技术进步,都会使资本密集部门的生产扩大,而同时劳动密集部门的生产则会相应缩减。由此还可以得出如下一个重要推论:资本密集部门任何单方面的技术进步都会使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相对价格上升。

四、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一)不同类型的生产增长对一国贸易的不同影响

下面我们讨论存在国际贸易的情况下,一国生产增长的不同类型(仍然是在完全竞争假定下完全忽略了或未考虑技术进步所带来的技术垄断优势效应问题)。为简化问题,我们暂不考虑一国收入水平(income level)提高对其贸易的影响问题——即这里假定该国的消费结构和偏好固定不变(不随收入水平的改变而改变)。

1.中性生产增长

所谓中性生产增长(neutral production growth),是指一国两生产部门的生产能力等比例提高的生产增长(此时该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线将会平行扩张)。这包括中性要素供给增长(指该国所有生产要素同时等比例增长,此时,该国的要素禀赋保持不变,而只是单纯的要素规模扩张);两生产部门平衡的中性技术进步(指该国两生产部门劳动和资本的生产效率平衡的同时等比例增长)等情况。

在中性生产增长的情况下,一国两部门的生产和对外贸易的规模会同比例扩大,贸易所占比重将保持不变。对于贸易小国来说,其贸易条件也会近似保持不变(即);而对于贸易大国来说,其贸易条件则可能会有所恶化(即)。见图2·4-5。

图2·4-5 中性生产增长对一国贸易的影响

2.出口扩张型生产增长与“悲惨增长”

所谓出口扩张型生产增长(export expanded production growth),是指一国可出口部门生产能力提高的比例大于进口替代部门生产能力提高的比例的生产增长(此时该国生产可能性边界线的扩张将会偏向于可出口部门)。这包括偏向可出口部门的要素供给不平衡增长(指该国丰裕要素的增长率超过了稀缺要素的增长率)、偏向可出口部门的技术进步(指可出口部门单方面的中性技术进步、可出口部门所密集使用要素节约型技术进步)等情况。

在出口扩张型生产增长的情况下,一国可出口部门生产和贸易的规模都会大幅度扩大,进口替代部门的生产一般会缩减,贸易所占比重则会增大。对于贸易小国来说,其贸易条件会近似保持不变(即);而对于贸易大国来说,其贸易条件则可能会被恶化(即)。见图2·4-6。

图2·4-6 偏向出口生产增长对一国贸易的影响

关于悲惨增长(tragic growth,又称不幸增长),是指一贸易大国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有可能会发生的一种偏向于出口的生产增长(尤其是国内丰裕生产要素供给的单方面畸形增长)反而使该国实际收入水平有所下降的不幸经济增长情况——当这种偏向于出口的畸形生产增长在导致该国生产增长的同时却又大幅度恶化了其对外贸易条件,而且其贸易条件恶化所造成的贸易利益损失超过了其生产增加时,这种畸形的经济增长就反而会降低该国的实际收入和社会福利水平,造成悲惨增长。见图2·4-7[此图中的,请注意将此图跟图2·4-6(b)对比来看]。

图2·4-7 “悲惨增长”

造成一国发生悲惨增长的必要条件及其他可能原因有:①必要条件:该国为一足以影响世界市场价格的贸易大国,并且其经济(生产)增长主要源自本国丰裕生产要素供给的畸形增长;②其他可能原因:世界对该国出口品需求的价格弹性偏低;该国对进口品需求的收入弹性偏高,而世界对该国进口品供给的价格弹性又偏低。

3.进口替代扩张型生产增长与“比较优势逆转”

所谓进口替代扩张型生产增长(import substitution expanded production growth),是指一国进口替代部门生产能力提高的比例大于可出口部门生产能力提高的比例的生产增长(此时该国生产可能性边界线的扩张将会偏向于进口替代部门)。这包括偏向进口替代部门的要素供给不平衡增长(指该国稀缺要素的增长率超过了丰裕要素的增长率)、偏向进口替代部门的技术进步(指进口替代部门单方面的中性技术进步、进口替代部门所密集使用要素节约型技术进步)等情况。

在偏向进口替代型生产增长的情况下,一国进口替代部门的生产规模会大幅度扩大,而可出口部门的生产一般会缩减,贸易所占比重则会减小。对于贸易小国来说,其贸易条件会近似保持不变(即);而对于贸易大国来说,其贸易条件则很可能会有所改善(即)。见图2·4-8。

图2·4-8 偏向进口替代生产增长对一国贸易的影响

关于比较优势逆转(reverse of the comparative superiority),是指一国经过长期的偏向于原进口替代生产部门的要素积累及技术进步终于带来了该国要素禀赋及技术水平的质变,以至于逆转了该国在国际上的比较优势产业(使该国原来在国际上不具有比较优势的进口替代产业转化成了在国际上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的经济增长情况。见图2·4-9[我们不妨假定,所以这只是一种贸易小国的情形,请注意将此图跟图2·4-6(a)对比来看],A国原来是出口X产品,进口Y产品,后来经过长期的偏向于原进口替代的Y部门的经济增长,该国的比较优势产业终于发生了逆转,逆转成了出口Y产品,进口X产品。

图2·4-9 比较优势逆转(小国情形)

(二)一国收入水平提高对其贸易的影响

恩格尔定律(Engel’s Law)说,一个家庭随着其收入水平的提高,其用于食物等生活必需品的支出比重将不断下降。这一规律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考虑其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应该仍然成立。根据恩格尔定律,一国收入水平提高会对其贸易产生如下影响:一国收入水平的提高,会增加其进口需求,但主要是对于收入弹性(oncome elasticity)较大的耐用消费品及高级产品的进口需求会增加较多,而对于收入弹性较小的生活必需品及初级产品进口需求的增加则会比较有限。

对于世界总体来说,全球收入水平的提高,也会增加全球的贸易额,但主要是对收入弹性较大的耐用消费品及高级产品的贸易额会增加较多,而对收入弹性较小的生活必需品及初级产品的贸易额的增加则会比较有限。这意味着,随着全球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国际贸易的格局将会向着更加有利于较多出口收入弹性较大的耐用消费品及高级产品的国家而不利于依赖出口收入弹性较小的生活必需品及初级产品的国家的方向发展。

(三)国际贸易对一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我们知道,国际贸易可以增加一国的实际收入,从而一国是可以利用国际贸易来促进其经济增长的,但如果发展中国家出现丰裕劳动力要素供给畸形增长现象时,也可能会导致其贸易条件严重恶化,甚至发生悲惨增长的情况。一般而言,贸易对一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大小与好坏主要取决于以下两方面因素:

一方面,一国经济对于国外市场的依赖程度——对于小国来说,对外贸易甚至可以成为促进其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而对于大国来说,对外贸易虽然也可以促进其经济增长,但作用相对有限,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还在于其国内供需。

另一方面,一国出口产品在国际贸易产品结构链中所处的地位——如果一个发展中国家能够恰当利用进出口贸易及时地和不断地提升其产业结构,改进其在国际贸易产业结构链中所处的地位,利用国际贸易(进口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来促进其实现比较优势从劳动密集型产品向资本密集型产品的逆转,则贸易对其经济的促进作用就能长远有效;而如果一个发展中国家长期依靠出口需求弹性较低的矿产资源或劳动密集的初级产品而不能及时实现产业结构和出口产品结构的升级,不能利用国际贸易来促进其实现比较优势从劳动密集型产品向资本密集型产品的逆转,则贸易对其经济的促进作用就难以长远有效,甚至还可能发生悲惨增长的情况。

五、存在特定要素情况下的经济增长—贸易问题

以上讨论的都是所有生产要素均可以在两个生产部门之间自由流动的长期经济增长问题,下面笔者将进一步讨论存在特定要素情况下的要素供给增长所带来的短期经济增长—贸易问题。

(一)生产要素供给不平衡增长的经济影响

1.某一部门的特定要素供给单方面增长的经济影响

一国某一部门的特定要素供给单方面增加时:①在商品价格和其他条件都保持不变的假定下,会导致该产品部门的生产扩张,同时其他产品部门的生产缩减;②在封闭经济下,会提高共同要素的实际报酬,同时降低另一部门特定要素的实际报酬,而该部门特定要素的实际报酬则是既可能提高(当使用该特定要素产品部门的该特定要素密集度下降时),也可能降低(当使用该特定要素产品部门的该特定要素密集度上升时);③在开放经济下,则会影响该国的对外贸易,若该产品部门是可出口部门(进口替代部门),则会发生出口扩张型生产增长(进口替代扩张型生产增长)——会扩大该国出口贸易的规模和比重(会缩小该国进口贸易的规模和比重)。

2.共同要素供给单方面增长的经济影响

一国的共同要素供给单方面增加时:①在商品价格和其他条件都保持不变的假定下,会导致两个产品部门的生产同时扩张;②在封闭经济下,会降低共同要素的实际报酬,同时两个部门特定要素的实际报酬都会提高;③在开放经济下,则会影响该国的对外贸易,若可出口部门生产扩张的比例大于/等于/小于进口替代部门扩张的比例,则分别会发生出口扩张型/中性/进口替代扩张型生产增长——会扩大该国贸易的规模和所占比重/会扩大该国贸易的规模但不会改变其所占比重/会缩小该国贸易的规模和所占比重。

(二)关于“荷兰病”(Dutch Disease)——自然资源采掘业扩张—传统制造业萎缩型生产增长

在一些工业化国家曾发生过这样一种特殊现象,由于新发现大量的自然资源(如天然气、石油、矿产等)以及采掘业技术进步,导致其自然资源采掘业的急剧膨胀和传统制造业发生萎缩,称为“荷兰病”或“非工业化”。它之所以被人们命名为“荷兰病”,是因为这一现象最早出现在荷兰天然气开采业迅速发展时期。另外,在英国和挪威(开采北海石油)、澳大利亚(开采矿产)等国也发生过类似的现象。

要从理论上解释这种现象,必须假定有某些特定生产要素,而且模型中还至少要含有三种产品(一种可出口产品、一种进口替代产品和一种非贸易产品)。其一般模型非常复杂,也难以采用传统的图解方法来分析。为简化问题,人们曾通过利用希克斯定理(Hicks Theorem,J. R. Hicks,1939)构造了一个简单的两部门小国模型来解释这一现象:把一国的生产部门归为贸易品部门(其中又包括可出口部门和进口替代部门两个子部门,而自然资源采掘业部门则属于可出口部门)和非贸易品部门两大部门;假定除了有一种可自由流动的通用要素劳动力,各生产部门还各有自己的特定生产要素,并假定该国可出口产品和进口替代产品的价格都是由国际市场外生给定的。该模型的结论是——当该国的自然资源采掘业部门由于技术进步而得以迅速繁荣时,会引发要素资源转移效应(factor resource transferred effect,指采掘业部门的繁荣提高了该部门通用要素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会引起劳动力从其他部门流入)和收入—支出效应(income-spending effect,指采掘业部门的繁荣提高了该国的收入水平,从而也会增加该国的总支出),最终产生如下的一系列影响:

(1)该国的总生产能力扩张:贸易品部门的生产总体增加(其中,可出口的采掘业部门的生产与就业增加而可贸易的传统制造业部门的生产与就业减少——非工业化),同时非贸易品部门的生产则既可能是增加也可能是下降。

(2)该国的一般价格水平上升:贸易品的价格由国际市场外生给定不变,同时非贸易品的价格上升。

(3)该国各种要素实际报酬的变化方向具有一定不确定性:①进口替代部门特定要素的实际报酬:对于各种产品的实际购买力必定同时下降。②可出口部门特定要素的实际报酬:对于各种产品的实际购买力既可能是同时上升也可能是同时下降。③非贸易部门特定要素的实际报酬:对于各种产品的实际购买力既可能是同时上升也可能是同时下降。④通用要素劳动的实际报酬:对于可贸易品的实际购买力必定上升,但对于非贸易品的实际购买力则既可能是同时上升也可能是同时下降。

最后还需要指出,一国发展其自然资源产业(natural resource industry)未必就是坏事,“荷兰病”只是说明了一国在发展其自然资源产业时,必须同时注意尽量避免发生传统工业萎缩的副作用问题。其实,一国在发展其自然资源产业的同时,可以采取政策积极促进传统制造业的发展,甚至可以对自然资源产业征税并将其用于鼓励和支持传统工业的发展,等等。


(1)本目内容可参看:海闻,等.国际贸易第4章第4.3节[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程祖伟.正确解读萨缪尔森-琼斯的特定要素贸易理论[J].经济经纬,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