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移动互联”:2015中国汽车品牌升级发展元年

时下,中国的改革开放正进入深水区。下一个20年,政府要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着力避免中等收入陷阱,使中国从中等收入国家平稳迈向高收入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根据十八大的目标要求,未来中国的城镇化率将可能达到70%,人均收入达到12000美元;未来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意味着至少有1300万人将从农民变为市民,这将直接带来1740亿元的新增消费;10年间城镇化率提高10到15个百分点,将带来1.7万亿元到2.6万亿元的新增消费规模。可以想见,城镇人口的迅速扩张,使各个行业的资源与服务出现短缺现象,消费也会出现巨大缺口,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什么产品会成为人们消费的重点呢?从这部分消费的人群来看,生活必需品中的住房与汽车会成为新市民的首要消费物。

居有屋,出有车;中有所为,老有所乐,小有所学。人人安居乐业,人人享有国家发展的红利。这是每一个人的梦想,也是国家的梦想。

购买汽车产品成为未来新增城市人口的一种刚需。由于汽车更新换代频繁,汽车产品也不再是一辆开几十年不变的耐用消费品。人们不再是只有汽车开坏了才换的消费理念,随着人的年龄、心理与个性需求的变化而不断更新快速消费产品。新增购车需求与换车需求不断推高中国汽车的市场销量。

未来新增的和更新换代的购车需求会叠加出现,使中国的汽车消费变得越来越品牌化、个性化、品质化、智能化、网络化、文化化;未来市场竞争越激烈,这种表现就越突出。时下中国消费者快速拥有低廉的汽车产品,只是满足一时的功能需求;下一步会发展为更新换代的高需求,“五化”的变化必将如今中国自主汽车产品低端化的发展战略送入末路,开启一个新的品牌化时代。

新时期的汽车产品,在“五化”的基础上,将一定会形成具有文化个性的品牌,却并不一定就是完全高端化;随着汽车科技的发展,未来将是品牌车的天下,新时期的好车并不一定是非常昂贵的产品,也可以是价格适中的产品,但一定是价值凸显的好产品。

有个性、有文化、有价值、有归属,表明中国人的生活质量在不断提高,文明的程度不断提高,消费品质不断提高;那些亲近自然,与自然、物和谐发展的品牌,将为消费者带来全新的品牌体验和丰富的品牌文化。

未来中国经济20年的发展目标是保持平稳较快增长,通过改革收入分配制度释放出巨大的消费需求潜力,这个潜力哪怕是增长10%,也有5万亿的增量,消化这个增量,汽车产品的换代升级将是必然。

目前,中国人均汽车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世界发达国家千人保有量是500辆,平均数是120辆,而我国才38辆,空间还很大。信息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发展释放出来的内需机遇,正是中国汽车品牌发展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目前中国汽车品牌只是完成了对产品认知的初级阶段,产品的使用率虽然很高,但产品的认可度并不高,产品的附加值较低,而且大部分产品仅限于国内的低端市场。在整个产品群中,不仅没有高端产品,更没有同步的国际化产品和国际品牌。

中国是制造大国。中国汽车的制造技术可以比肩国际,同样的人、同样的生产线和同样的工厂,为什么不能造出同样的产品、打造出同样的品牌?原因就在于管理、文化、标准和品牌的差异。

用不同的思想、不同的文化来管理企业,塑造出的就是不同的品牌。这就是为什么同样是代工工厂,只要品牌不一样,生产的产品就不一样。一个没有文化的企业、没有个性的企业,能生产出优质的产品,这是管理的作用,而要打造出一个优质的品牌,那是塑造的结果。中国要打造一流的汽车品牌,关键在于管理与文化。

塑造是什么?塑造是和人进行沟通而形成的历史印迹。

为什么我们的自主汽车产品性价比超好,却形成不了品牌,就是因为没有文化、没有品质、没有坚守。多年以来的劣质声誉和国人浮躁的市场心态,让我们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产品。为什么我们对自己的产品没有信任感呢?是因为我们连自己都糊弄,过一天算一天,骗一个是一个;紧紧以利益为中心,而不是以用户价值为中心。这能保证品质吗?

什么时候,我们以服务为中心、以价值为中心,为了品质不惜牺牲利益,我们的产品才能立得住,我们的品牌才可能获得信任。

获得信任是建立品牌的第一要务,没有信任就没有品牌。

技术可以模仿、可以学习、可以合作,而品牌需要沟通、服务、真诚的精神才能建立。可以说,国人对中国产品集体不信任,这是对中国经济粗放发展模式的报复,是到了该转型升级的时候了。

抓住城镇化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加速提升产品质量与品质,重塑国人对自己产品的信心,是建立自主汽车品牌的第一要务。

建立信心要从“心”开始,不要老是盯着企业“GDP”来发展,这样的管理心态永远与消费者的消费体验无关,与消费者的满意度无关。

凡是与消费者满意度无关的管理,都于品牌建设无益。

曾经有人问我,你说的品牌管理怎么没有销售数字支持呢?我在这里郑重强调,品牌管理不是销售管理,不是企业“GDP”,不能用销售数据来说话,销售数据只是看现在的情况,品牌是看未来的发展;只看数据,是粗放时期的发展思路,那种不管你用什么办法,卖出车就是好办法的思路是与品牌管理的思路完全背道而驰的。

不错,品牌塑造是为了实现更大销售,但并不等于销售。中国的汽车企业将品牌管理当成销售的因果动力,就是品牌管理当中最大的误区。

不要看销售数据,要看消费者的满意度、幸福感、快乐感;我们的企业如果追求这个指标,销售数据也一定是好看的。

所以,我们面对如此利好的机遇,要认清品牌关系,要知道消费者的梦想所在,不要老想着卖车给消费者,我们要卖快乐予消费者,卖幸福予消费者。

经过20年的高歌猛进,中国一举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产销基地,世界各国汽车品牌逐鹿中国,粗放式的销售时代过去了,精细化的品牌时代来临了。

可以肯定地说,我们早5年就在说建立中国汽车品牌的重要性,可那个时候火候还不到,广大的车企连肚子都吃不饱,哪有心思谈品牌建立。如今,中国的车企合纵连横,兼并重组,实力不断增强,吉利并购沃尔沃成为中国车企走向国际的惊天一跃。它用实力证明,中国车企走过了生存期,开始步入发展的新时期。

新时期就要有新要求,简单粗放的廉价产品发展模式显然不是持久的发展之道,无品牌、无文化、无体验、无感情的产品发展模式更不是中国汽车的未来。着力发展中国的汽车品牌,打造中国的汽车品牌,成为所有中国汽车公司的使命。

2014年,中国品牌乘用车销售722.2万辆,同比增长11.8%,高于2012年5.27个百分点,其中,中国品牌轿车销售330.61万辆,同比增长8.4%,增幅同比有所提升;中国品牌SUV销售121.38万辆,同比增长40.8%;中国品牌MPV和微型客车合计销售270.39万辆,同比增长5%。中国品牌乘用车的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其中,吉利进入轿车销量前10名排行榜,列第8位,长城汽车凭借哈弗系列产品继续领跑SUV市场。

在德系美系强势、韩系快速扩张以及日系从“政治影响”的阴影中走出这些市场总体形势不利的情况下,中国品牌的局面来之不易。

2013年,中方企业深化品牌战略与产品布局,不断推出新款车型,有力拉动销量增长。如长城哈弗持续占据SUV产品销量第一位,一汽奔腾凭借新推出的奔腾X80以68.2%的销量涨幅位于增速榜首位,长安汽车凭借CS35热销实现61.3%的增幅,上汽荣威与MG、东风风神也保持了稳定的增长态势。

中国品牌探索中高端产品的趋势更加明显。2013年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一汽红旗H7上市,填补了中国品牌在C级及以上细分市场的空白,重新树立中国品牌高端形象。此外,各大集团旗下的中国品牌也纷纷推出旗舰产品,如上汽荣威950等产品逐步在中高端乘用车细分市场同国外品牌展开竞争。

中国品牌企业已由价格竞争逐步向品质竞争过渡。中国品牌企业更加注重产品质量,确立品牌战略、树立品牌形象,产品质量与国际品牌的差距迅速缩小。据JD.Power报告,中国自主品牌在新车质量问题方面进步明显,很可能在四至五年内赶上国际品牌。

中国品牌汽车依然占据中国整车市场的半壁江山,其中,中国品牌乘用车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0.3%,中国品牌轿车占轿车市场销售总量的27.5%,中国品牌SUV占SUV市场销售总量的40.6%,中国品牌MPV占MPV市场销售总量的82.7%。

中国品牌汽车尚处于成长期,相比国际品牌依然处于弱势,市场增速低于国际品牌。市场销售受政策影响很大,各地方政府的“限购”、“摇号”等政策限制了汽车行业的发展,中国品牌企业的“内功”依然不足,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一个较好的成长环境。

面对种种不利影响,用户需求在提高,产品升级在加速,建立品牌便呼之欲出。

建立品牌就是我们不能只看价格不看价值,只看销售不看品牌,只看市场而不看用户,只看技术而不看情感。要让用户通过我们的产品,体验到产品价值、服务价值、生活价值和文化价值。

2014年是中国汽车品牌发展元年,也是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第一年。在世界经济复苏缓慢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再次展现出持续平稳增长的强大韧性,继续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

201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63.6万亿元,同比增长7.4%。按照现价美元汇率计算,中国GDP首次跨上10万亿美元的台阶,占世界经济的比重提高到13%以上。

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增量占全球经济增量的比重持续上升。1980—2013年,中国GDP年均增长速度达到9.9%,对世界GDP增长的贡献率高达13.9%。尤其是2010—2013年即国际金融危机后的4年,中国的贡献率进一步上升到26.2%。这一时期全球经济2.44%的年均增幅中,0.64个百分点来自中国,高于美国的0.56个百分点;日本、德国、法国、英国和意大利加在一起只占0.27个百分点。

除了自身增长对全球增长的贡献,中国进口的持续增长为其他国家经济增长提供了直接动力。34年来,中国的货物贸易进口累计增长90多倍,年均增速在15%左右,快于全球平均增长率1倍以上。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的几年,中国进口增长对全球进口增长的贡献率高于美国,为世界各国出口提供了巨大市场。中国服务进口从1982年的19亿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3291亿美元,增长约170倍,中国成为拉动其他国家服务出口增长的重要力量。

从中长期来看,较低的增速将成为全球经济的新常态。预计未来10~20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将低于金融危机之前20年的平均值,大致保持在年均2.7%的水平。

未来一个时期,虽然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将自然回落,经济将呈现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但从基本面看,有利于中国经济长期持续较快发展。未来服务业和绿色环保、高技术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城镇化进程提速,基础设施和商业服务需求持续扩大;“一带一路”战略和中国企业“走出去”需求强劲,中国的跨国企业越来越多。这些将加速中国制造行业的升级。

中国经济占全球的比重将不断提升,服务业需要品牌,商业服务需要品牌,走出去需要品牌,扩大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也需要品牌。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将跨上新台阶。按照今后10~20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6%左右计算,假定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不变,到2020年中国经济占全球经济的比重将达到15%,到2030年将达到20%左右。假定中国未来人口年均增长率为5.12‰,按照6%年均经济增速测算,中国的人均GDP到2020年可超过1万美元,2033年超过2万美元(均按2013年现价美元计算),并在2025年前后超过全球人均GDP平均值。

中国经济强劲的发展势头,倒逼中国企业必须要推动品牌的发展,建立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从2010年开始,中国汽车市场结束高增长,从“十二五”开始进入微增长阶段。随着汽车业发展放缓、竞争加剧,利润竞争也将成为新常态,生存与可持续发展成为重中之重。而从世界范围来看,经济下行、交通拥堵等新常态,给包括中国汽车业在内的世界汽车产业带来新挑战。

我国汽车产业若想在新常态下实现全面转型,要摒弃盲目超速的价值取向;坚持调结构,优化产业布局;继续以创新为根本驱动力,提升自主创新水平及内生增长动力;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与高效低能耗产品;以国际化发展为战略目标,向后市场服务延伸,向产业链深度合作延伸,用开放的心态拥抱互联网,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2015年,在经济下行压力之下,中国政府在两会上开出了诸多药方,包括制定国家互联网战略,推动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等。而互联网与实体产业的融合发展,则成为中国政府拉动经济发展和推动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举措。

2015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做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国家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为此,国家已设立400亿元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要整合筹措更多资金,为产业创新加油助力。

可以想见,2015年的主要经济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按照总理的说法,随着服务业比重上升、小微企业增多和经济体量增大,这个7%左右的速度可以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其中,互联网对于小微企业的增加有直接拉动作用。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GDP的总量超过60万亿元。而阿里巴巴集团2014年全年平台上的交易额是2.3万亿元,跟福建、上海、北京和安徽当年的GDP总量差不多,是山西这一数据的一倍。马云就曾在内部说,阿里很幸运,国家给了“相当于一个省份那么大的经济体”让阿里人来管理。

在未来的中国的GDP总量里,传统企业的贡献率会有所降低,传统企业互联网化的新兴产业GDP贡献会更大。

在未来,中国汽车行业也必将实现互联网化,加速品牌升级打造,实现中国汽车产业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