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别石峡关,踏着青砖一步步向上走,就进入长城城墙了。墙顶宽阔平坦,正如记载所言,可“五马并骑、十人并行”,有些像现代的马路。内侧城墙低矮,就是常说的女儿墙,用来保护士兵安全;外侧则略高一些,即为垛墙,为迎敌而设有瞭望孔,墙下部砌有射孔,用来射箭投石。这一刚一柔,相辅相成,和古城的城墙构造如出一辙。这无可厚非,广义的城墙也包括长城,它们共同承担着保家卫国的责任。

只要你略微观察一下城墙的砖石,从颜色或者材质上,就能发现残长城在原貌的基础上进行过加固和补坍,尤其起初的那一段,补坍的成分很大,这是为确保游客的游览安全而做的修缮。总体上来说,残长城还是很好地反映了古长城的真容。

越往前走,地势越是险峻,也越来越接近残长城的原貌。不少地方铺地的城砖乱七八糟地堆砌着,已不成“路”,还杂乱生长着一些小灌木。

脚下的路走得我有些心惊胆战,尤其在女儿墙和垛墙完全毁去的峭壁路段,强劲的烈风刮得我不敢直着身子走,好像一个不小心,就会被刮下城墙。在一些坡度大的路段,为安全起见,我不得不手脚并用,匍匐着向上爬去。

在少有人行的残长城上龟速前行,零距离触摸这些城砖,让我从心灵震撼于残长城的历史沧桑感与厚重感。它们就这样带着我的思绪穿越时空,在往昔岁月中徜徉、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