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着相同规制修建的明十三陵,大同小异,伴随着时间的磨洗,各自都起了变化,变成小同大异。

门前有三棵茂盛的柏树,算是明熹宗德陵的标志;有大规模的外罗城,里面长满了翠柏,城外还有不少古松,整个陵区掩映在苍松翠柏中,这是明世宗的永陵;明宣宗的景陵规模最小,并且很难找到进入陵区的道路;最朴素的是明仁宗的献陵,地理环境比较荒凉;明光宗的庆陵因年久失修,毁坏很严重,却有着断瓦残垣、野花古松构成的苍凉之美;明英宗的裕陵前有一条漂亮的林荫小道,陵区空间感别有张力,明楼已经半毁;明穆宗的昭陵,目前是十三陵中第一座大规模复原修葺的陵园……

恐怕连这十三位帝王也没想到,他们的结伴安眠,成了让外国友人也叹为观止的布局。英国城市规划家爱德蒙·培根认为:“建筑上最宏伟的关于‘动’的例子就是明代皇帝的陵墓,它们的气势是多么壮丽,整个山谷之内的体积都利用来作为纪念死去的君王。”

是的,山谷之内的体积都在纪念死去的君王。到明十三陵走一遭,在无限思索和追忆中,我们也在用自己的方式纪念死去的君王,收获的是探究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