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局之前必须考虑客人的民族习俗与习惯等,尽量做到面面俱到,否则请客反倒容易得罪客人。
请少数民族客人吃饭一定要谨慎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蒙古族、满族、朝鲜族、回族、维吾尔族、藏族、苗族、壮族等,而各民族饮食风俗习惯也均各异。
1.蒙古族的饮食特点
蒙古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多分布在新疆、辽宁、吉林、黑龙江、青海等省区。蒙古族日食三餐,每餐都离不开奶与肉。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得”,意为圣洁、纯净的食品,即“白食”;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乌兰伊得”,意为“红食”。奶制品一向被视为上品。肉类主要是牛肉、绵羊肉,其次为山羊肉、骆驼肉和少量的马肉,在狩猎季节也捕猎黄羊。
最具特色的菜肴是剥皮烤全羊、炉烤带皮整羊,最常见的是手扒羊肉。蒙古族人吃羊肉讲究清煮,煮熟后即食用,以保持羊肉的鲜嫩。喜食炒米、烙饼、面条、蒙古包子、蒙古馅饼等食品。每天离不开茶,除饮红茶外,几乎都有饮奶茶的习惯。多数蒙古族人能饮酒,多为白酒、啤酒、奶酒、马奶酒。一些地区,夏天要过“马奶节”。节前家家宰羊做手扒羊肉或全羊宴,还要挤马奶酿酒。节日里,牧民要用最好的奶制品招待客人。
2.满族的饮食特点
满族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河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一般以稻米和面粉为主粮。喜在饭中加小豆或粑豆,有的地区以玉米为主食。东北满族大多有吃水饭的习惯,即在做好高粱米饭或玉米碴子饭后用清水过一遍,再放入清水中泡,吃时捞出。饽饽是满族的特色食品,各种黏饽饽是用黏高粱、黏玉米、黄米等磨成面制作而成的。含糖、油较重的“萨其马”是满族人喜食的特色点心。冬天,满族民间常以秋冬之际腌渍的大白菜(即酸菜)为主要蔬菜。食用油以豆油、猪油和苏子油较多。肉食以猪肉为主,部分地区的满族禁食狗肉。满族许多节日与汉族相同,逢年过节,均要杀猪。农历腊月初八,要吃腊八粥。除夕吃饺子,在一个饺子中放一根白线,谁吃着白线就意味着谁能长寿;也有的在一个饺子中放一枚铜钱或硬币,吃到便意味着有财运。
3.朝鲜族的饮食特点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内蒙古等地。他们喜食米饭,善做米饭。常食用大米面制成的片糕、散状糕、发糕等。常食“八珍菜”(用绿豆芽、黄豆芽、水豆腐、干豆腐、粉条、桔梗、蕨菜、蘑菇等制成)、“酱木儿”(用小白菜、秋白菜、大头菜、海带等制成的汤)、泡菜、辣椒。肉类以猪、牛、鸡和各种鱼类为主,普遍喜食狗肉。朝鲜族最具代表性的食品是“克依姆奇”,即朝鲜泡菜及冷面、打糕、狗肉汤等。
朝鲜族人讲究礼俗礼仪,敬老尊客。在有老年人的家庭里,进餐时一般要为老人单摆一桌。全家人进餐时,不许在长辈面前饮酒吸烟。朝鲜族人注重节令,每逢年节和喜庆之时,在菜肴和糕饼上要用辣椒丝、鸡蛋片、紫菜丝、绿葱丝或松仁米、胡桃仁加以点缀。注重根据不同季节调整饮食,如春天食用“参芪补身汤”,清明节必食明太鱼,伏天食用狗肉汤,冬天食用野味肉、野味汤和用牛里脊肉与各种海鲜制成的“神仙炉”。一年四季喜欢一种以糯米饭酿成的酒——“麻格里”。
4.回族的饮食特点
回族在宁夏、甘肃、新疆、青海等省区较为集中,全国各地均有分布。由于宗教信仰,回民禁食、忌食猪、马、驴、骡、狗和一切自死动物、动物血,禁食一切形象丑恶的飞禽走兽。无论牛、羊、骆驼及鸡、鸭,都要经阿訇或做礼拜的人念安拉之名后屠宰,否则不能食用。有些严守戒律的人甚至非清真饭店不用餐,这一点要切记并给予充分的尊重。各地回民的饮食也有所不同。如宁夏的回族以米、面为日常主食,而甘肃、青海的回族则以小麦、玉米、青稞、马铃薯为日常主食。常食的面点有馒头、锅盔、花卷、面条、烧麦、包子、烙饼及各种油炸面食。油香、馓子是各地回族喜爱的特殊食品,也是节日馈赠亲友的礼品。肉食以牛、羊肉为主,有的也食骆驼肉,食用各种有鳞鱼。回族讲究饮料,凡是不流的水、不洁净的水不饮用,并喜欢饮茶和以茶待客。回族很注意卫生,凡有条件的地方,饭前饭后都要用流动的水洗手,多数回民不抽烟,不饮酒。回族的筵席讲究各种菜肴的排列,婚宴一般用8~12道菜,忌讳单数。宁夏南部盛行“五罗四海”、“九魁十三花”、“十五月儿圆”等清真筵席套菜。
5.维吾尔族的饮食特点
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境内,饮食以粮食为主,主要有小麦、水稻、高粱、玉米、豆类、薯类等,肉类、蔬菜、瓜果为辅。其中以面食为主,喜食牛、羊肉。常食的主食有馕、羊肉抓饭、包子、面条等,烤羊肉串、烤全羊等菜品颇具地方特色。用小麦粉或高粱粉等制作的各种形状、风格的馕是维吾尔族最具民族特色的食品。羊肉抓饭维语称“朴劳”(朴劳,维吾尔族风味名食,汉语名为“羊肉抓饭”),主要原料有大米、羊肉、胡萝卜、洋葱、葡萄干、清油等,因其营养丰富、色泽悦目、气味诱人,被俗称为“十全大补饭”。
维吾尔族人吃饭时,在地毯或毡子上铺“饭单”,饭单多用维吾尔族的木模彩色印花布制作。长者坐在上席,全家共席而坐,饭前饭后必须洗手,洗后只能用手帕或布擦干,忌讳顺手甩水。吃完饭后,由长者做祷告。如果有客临门,要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糕点、冰糖等,夏天还要摆上一些瓜果,给客人上茶水或奶茶。饭前要请客人洗手。吃饭时,客人不可随便拨弄盘中食物,不可随便到锅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并应注意不让饭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来放在自己近前的“饭单”上。共用一盘抓饭时,不可将已抓起来的饭粒再放进盘中,吃饭或与人聚谈时,不可擤鼻涕、吐痰。吃完饭后,由长者领做“都瓦”(亦称“坡度孽鬼节”,旧时维吾尔传统节日),此时客人不能东张西望或站起,需待主人收拾完食具后,才能离席。
6.藏族的饮食特点
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还分散居住在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一般以糌粑为主食,食用时,要拌上浓茶,若再加上奶茶、酥油、“曲拉”(即奶渣,是打出酥油后的奶子经熬好后晾干而成,若用酸奶或甜奶熬制则更香美)、糖等一起食用则更香甜可口,糌粑被称为藏族的“方便面”。四川一些地区的藏族还常食“足玛”(即蕨麻,俗称人参果)、“炸果子”以及用小麦、青稞去麸和牛肉、牛骨入锅熬成的粥。青海、甘肃的藏族也食烙薄饼和用沸水加面搅成的“搅团”,还喜食用酥油、红糖和奶渣做成的“推”。藏族喜饮奶、酥油茶及青稞酒。
藏族民众普遍信奉藏传佛教,藏历年“洛萨节”(汉族新年)是最大的节日。届时,家家都要用酥油炸果子,酿青稞酒。初一,年迈长者先起床从外边打回第一桶“吉祥水”;全家人按长幼排座,边吃食品边相互祝福;长辈先逐次祝大家“扎西德勒”(吉祥如意),晚辈回敬“扎西德勒彭松错”(吉祥如意,功德圆满);之后,吃酥油熟人参果,并互敬青稞酒。
7.苗族的饮食特点
苗族广泛分布在贵州、云南、湖南、湖北、广西、四川和海南等省区,以大米为主食,喜吃糯米食,常将糯米做成糯米粑粑。常食的蔬菜有豆类、瓜类和青菜、萝卜,肉食多为猪、牛、狗、鸡等。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说。喜好酸辣,一些地区“无辣不成菜”。广西隆林、田林等地用骨头、辣椒、食盐、生姜、酒加工而成、别具风味的“辣骨汤”,是当地苗民最喜爱的调味品。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蔬菜、鸡、鸭、鱼、肉都喜欢腌成酸味食用。苗民好饮酒,其中“咂酒”别具一格,饮时用竹管插入瓮内,饮者沿酒瓮围成一圈,由长者先饮,再由左而右,依次轮转。酒液吸完后可再冲入饮用水,直至淡而无味为止。
8.壮族的饮食特点
壮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广东、湖南、贵州等省也有分布,习惯于日食三餐,有的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中间加一小餐,早、午餐比较简单,一般吃稀饭,晚餐为正餐,多吃干饭,菜肴也较为丰富。大米、玉米是壮族的主食,肉食主要为猪、牛、羊、鸡、鸭、鹅等,有些地区还酷爱吃狗肉。壮族多自酿米酒、红薯酒和木薯酒。壮族的节日与汉族有许多相同之处,以春节为重。除夕晚,宴席上一定要有一只整煮的大公鸡,壮族习俗认为,没有鸡不算过年。年初一喝糯米甜酒、吃汤圆,初二以后开始拜年,互赠糍粑、粽子、米花糖等食品。每年农历三月三日歌节吃妇女烧成的五彩糯米饭;以糯米、去壳绿豆及干酱腌过的猪肉为主料制成的壮粽,尤其是广西宁明壮族春节时以斗米做成的“大驼背粽”,都是壮族独具特色和风味的食品。壮族好客,凡有客至,必定热情接待。平时即有相互做客的习惯,比如一家杀猪,均请全村各户来一人,共吃一餐。
招待客人的餐桌上务必备酒,方显隆重。敬酒的习俗为“喝交杯”,其实并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汤匙。两人从酒碗中各舀一匙,相互交饮,眼睛真诚地望着对方。壮族筵席实行男女分席,一般不排坐次,不论辈分大小,均可同桌。按规矩,即使是吃奶的婴儿,凡入席即算一座,有一份菜,由家长代为收存,用干净的阔叶片包好带回家,意为平等相待。每次夹菜,都要由一席之主先夹最好的送到客人碗碟里,其他人才能下筷。
注意细节,东西南北饮食的不同
“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味。”饮食消费心理学认为,客观环境既是饮食消费心理习惯产生的前提,又是饮食消费心理习惯得以延续的保证。比如,北方人的生活环境决定了他们以咸为主的饮食习惯。而且我们还可以在北方(华北、东北、西北、山东、河南)人中根据地区性环境差异对他们的饮食消费习惯进行探讨。如华北地区:河北大部分人喜吃咸,天津人口味咸中微甜,山西人口味咸中带酸辣;东北人喜吃咸酸辣;西北人喜吃酸辣;山东人喜咸辣;河南人喜酸辣。
然而,客观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特别是在人们对客观环境的认识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人们的饮食消费习惯也会变化,但这种变化是缓慢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还会自觉地进行习惯性的饮食消费。所以说,随着客观环境和人的认识的变化,人们只能一点一点地改进饮食消费习惯,而不能迅速地摒弃。这种变化是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完成的。
1.华南地区的饮食特点
华南地区主要包括广东、广西、海南及港澳地区。由于“花草虫鱼,可为上菜;飞禽走兽,皆成佳肴”,所以该地区居民几乎不忌嘴,食性普遍偏杂。在膳食结构中,每天必食新鲜蔬菜;水产品所占比重较高,尤为喜爱淡水鱼品和生猛海鲜;饮食开支大,烹调审美能力亦强。由于早起晚睡、午眠和生活节奏紧张,不少人有喝早茶与吃夜宵的习惯,一日三至五餐。这一带“吃”具有比较丰富的社会意义,是人们调剂生活、社会交际的重要媒介。它不仅体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有时还是身份、地位、财富的象征,故尚食之风甲于全国。
2.华北地区的饮食特点
华北地区位于我国的中北部,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民风俭朴,饮食不尚奢华,讲求实惠。多数地区一日三餐,以面食为主,小麦与杂粮间吃,偶有稻米;馒头、面条、玉米粥、烙饼、素饺子、窝窝头,是其常餐。
3.西南地区的饮食特点
西南地区位于我国西南边陲,主要包括四川省、重庆市、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主食大米和糯米,兼食小麦、玉米、红薯、蚕豆、青稞、荞麦、大豆、红稗和高粱。米制品小吃很有名气,米线鲜香,糌粑特异,糌粑、粽粑、荷叶包饭都用于待客。普遍嗜辣,“宁可无菜,不可缺辣”;大多喜酸,“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转转(不稳之意)”;肴馔具有平民的饮食文化色彩,价廉物美,“杂烩席”、“火锅席”风靡当地。
4.华中地区的饮食特点
华中地区位于我国中部偏南,主要包括湖南省、湖北省、河南省,主食多为大米,部分山区兼食番薯、木薯、蕉芋、土豆、玉米、小麦、高粱等。鄂、湘的小吃均以精巧多变取胜;壮、苗、黎、瑶、毛南、土家等族,善于制作粉丝、糍粑和竹筒饭,京族习惯用鱼汁调羹。
5.华东地区的饮食特点
华东地区位于我国东南部,主要包括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安徽省、江西省、福建省、台湾地区等。以大米为主食,偶食面粉,杂粮很少,擅长炊制糕、团,其中宁波汤圆颇具特色。一日三餐,有荤有素,干稀调配。四时蔬果、鸡鸭鱼肉供应充裕,嗜好海鲜与野味,还有吃零食的习惯。口味大多清淡(徽、赣两省山区和浙江沿海渔村偏咸),略带微甜,一般少吃或不吃辣椒、大葱、生蒜和老醋;有生食、冷食之古风,炝虾、醉蟹、生鱼片都受欢迎。家庭饭菜丰俭视经济状况而定,一般是菜、汤、主食结合的格局,饭碗小而菜盘大,餐具精致。
6.西北地区的饮食特点
西北地区位于我国西北边陲,包括甘肃省、陕西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以及青海省。与其他大区相比,西北一带的食风显得古朴、粗犷、自然、厚实,主食是玉米和小麦并重,也吃其他杂粮,如小米、油茶与莜麦等。家常食馔多为汤面辅以蒸馍、烙饼或是芋豆小吃,粗粮精做,花样繁多。该地区的少数民族,在饮食风味上,肉食以羊、鸡为大宗,兼有山珍野味,而淡水鱼和海鲜甚少,果蔬菜品亦不多。
7.东北地区的饮食特点
东北地区位于我国的东北部,主要包括吉林、辽宁、黑龙江等省。东北地区一日三餐,杂粮和米麦兼备,高粱米饭和黏豆包最具特色。主食还爱吃窝窝头、饺子、蜂糕、冷面、豆粥和面包;满族的宴席茶点久享盛名。蔬菜以白菜、土豆、大豆、粉条、黄瓜、菌类为主,近年来引进不少南方时令鲜菜,市场供应充裕。爱吃白肉、鱼虾和野味,嗜肥浓,口味重油偏咸。制菜习惯用豆油与葱蒜,或是紧烧、慢煮,使其酥烂入味,或是盐渍、生拌,取其酸脆甘香。
宴请要看场合,吃饭要分档次
现代人讲究“吃文化”,所以宴请不仅仅是为了“吃东西”,更注重吃的环境。要是用餐地点档次过低,环境不佳,即便菜肴再有特色,也会令宴请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一定要争取选择清静、幽雅的用餐地点,要让与宴者吃出档次,吃出身份。
宴请贵宾,可以到具有古朴装修以及精致菜品的高档饭店,那里的环境、服务还有口碑应该都会让其感受到你对他的重视;宴请川西情结颇浓的客人,具有巴蜀风情的旗舰店更能让人过目难忘;宴请喜欢欧式风格的客人,精致的西餐厅是个不错的选择;宴请喜欢清静、对菜品也十分讲究的客人,典雅的农家食府就可以了;想让客人在平和中感受一份大气,满庭芬芳的酒楼他应该会喜欢;想给客人呈上一次视觉盛宴,花园式的餐厅是个好去处;如果客人对传统文化感兴趣,“御膳房”既能让人感受宫廷的大气,又能享受到各种御膳;要是客人非常注重商务宴请的私密性,高级酒店很适合;如果客人比较小资,喜欢时尚,那么尽可以邀请他到时下流行的餐厅或饭店就餐。
商务宴请中菜品也是十分重要的。宴请喜欢葡萄酒或是对葡萄酒有讲究的客人,可以选择领地庄园;宴请喜好海鲜的客人,选择专营海鲜的酒楼是最适合不过的了;要是客人想吃到最具专业精神的生蚝,不妨到最好的海鲜馆。
除此之外,宴请客人还有一些其他注意事项,比如:
(1)官方正式、隆重的宴会一般应安排在政府的宴会场所或客人下榻的酒店内举行。
(2)举行小型正式宴会,宴会厅外应另设休息厅,供宴会前宾主简短交谈用,待主宾到达后,一起进宴会厅入席。
(3)选择一处彼此都喜欢的地点就餐,让聚会中的每个人都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4)请熟悉的人去不熟悉的饭店,请不熟悉的人去熟悉的饭店。对熟人(包括家人朋友),可以去以前没去过的饭店尝尝鲜、探探路,熟人在一起就不必拘束,可畅心问价、临时调换地点等。而请不熟悉的和重要的客人则要求对饭店的菜点、服务质量等了然于胸,这样才能更好地为请客的目的服务,所以应该去一个熟悉的、信誉好的饭店。
男女饮食有差异,食物准备各不同
不同的性别会产生不同的饮食消费心理及行为,这是由两性饮食消费者在记忆、思维、情绪、个性等心理方面存在的差异决定的。比如,在点菜行为上,男性一般较粗略迅速,对食物的奇特性、古怪性往往要求较高,而且男性一般都有个人的某种特殊嗜好。女性点菜时往往选择多,挑选细,反复咨询,占用时间长,具有较强的求全心理。在份量上,男性比女性顾客的食量大、胃口佳。在口味上,男性一般喜欢富含脂肪、蛋白质及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女性则一般喜欢清淡不油腻的菜,素食蔬果尤佳。在需求上,男性顾客重“量”,用餐讲求能果腹、份量足,女性顾客重“质”,对环境较为敏感,重视服务细节。
老幼年龄有差别,饮食应该有区别
年龄是赴宴者社会阅历或经历的一种重要反映。不同年龄的人,由于经历过不同的社会环境,受过不同的文化教育,在赴宴时的欲望和心理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一般来说,年龄愈大,对食物的承受范围愈广;年纪较长者,讲究食物的营养卫生,能节制不良的饮食习惯,特别强调养生之道;而青年人挑食、暴饮暴食,全凭个人喜好,无节制地吃喝。
1.少年儿童的饮食特点
少年儿童是指18岁以下的未成年群体。现在的家庭大都是独生子女,子女是家庭生活的中心。因此在请客吃饭时,一定要注意客人所带孩子的需要和喜好。例如应备有适当的幼儿坐的椅子、摔不坏的餐具、专为儿童设计的菜点、各种赠品(如气球、图画、玩具、书籍等)、儿童音乐等。
低龄儿童对食物的注意和兴趣一般来自于食物的外观因素,如食物的图案、包装、色彩、造型等。另一方面,少年儿童对食物的认识带有很大的模糊性,他们往往以“好看”、“我要”、感兴趣等情绪因素为主,凭直观、直觉、直感来决定饮食消费。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进入初中以后,开始对食物的品牌、知名度、风味和流行情况等表现出关心和兴趣,至此少年儿童对食物认识的直观性、模糊性开始下降。
2.青年人的饮食特点
青年是人生中从少年向中年过渡的阶段。一般来讲,青年通常是指18岁到35岁的人,处于这一时期的人往往是新食物、新的饮食消费行为的追求者、尝试者和推广者。在饮食消费时的表现是反应灵敏、酝酿短暂、决定果断,在认为合意、值得的心理支配下,感情的作用超过计划的预算,特别是在一些新潮、时尚、紧俏等食物的购买上,冲动性购买多于计划性消费更为明显。
3.中年人的饮食特点
在我国,中年饮食消费者一般指年龄在35~55岁的人。中年人注意食物的实用性,不像青年人那样更多地追求食物时尚,而是对食物的实用性及价格给予更多的关注,表现出计划性强,具有较强的求实心理和节俭心理。
4.老年人的饮食特点
老年人一般指男60岁以上、女55岁以上的人。他们要求吃松软易消化、富有营养的食物,他们最为关心的是延年益寿、身体健康和晚年生活丰富。由于感知能力的衰退和体力不足,在饮食活动中希望得到更多的关怀和照顾,这与他们行动迟缓、顾虑重重、唠叨不断等特征相比,恰好是鲜明对照。请老年人吃饭最好选老字号饭店,点传统的名菜、名点和名酒,以满足老年人的饮食惯性心理的需要,同时也能唤起一些人对过去岁月的回忆,使其感到亲切、可信。
准备好音乐,它会成宴会的情调师
音乐伴餐古已有之。中外历史上,帝王将相、达官贵人盛宴飨客时,无不弹奏丝竹管弦以助雅兴。《周礼·天官·膳夫》云:“以乐侑食,膳夫受祭,品偿食,王乃食,卒食,以乐彻于造。”这是说,周代君王在进食时,以奏乐来助兴。而且,吃过了,还要在音乐声中把未吃完的食物撤回到制作食物的地方(即厨房里)。可见,我国早在周代,音乐伴餐就已开始了。
现在医学、心理学的实践也证明,音乐对人的情绪影响极大。适宜的音乐能提高消化系统植物神经的兴奋点,起到增强食欲、帮助消化的作用。通俗地讲,音乐是一种与人的语言及其他声音貌似相同而实质不同的特殊信息,是一种按一定频率振动的声波。当音乐通过人的听觉器官和神经传入人体内之后,人体各个系统的运动,如声带振动、胃肠蠕动、心脏跳动、肌肉收缩等会与之发生共振,并使体内各种活动协调一致;同时,音乐作为一种振动的能量传入人体后,能激发人体本身的能量,使其从静态变成动态,提高神经细胞的兴奋性,促进人体一些有益于健康的物质(如激素、酶和乙酰胆碱等)分泌,从而增进食欲。
另外,在宴会上,音乐还能转移宾客的注意力,对周围噪声有削弱作用,从而使宾客可以安心品尝美食。
据研究,伴餐音乐一般以我国民间轻音乐和西方古典音乐为佳。古典音乐可以选用欧洲18世纪、19世纪的器乐曲,如巴赫、亨德尔的钢琴曲和小提琴曲、海顿的交响曲、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肖邦的小夜曲等。我国民间轻音乐一般选用江南丝竹乐曲、合奏曲等。这类音乐抒情、平和、优雅,富有亲切、委婉的情调,音量变化适宜,且节奏合乎人的心率。大家知道,当音乐的节拍超过80拍/每分钟(即人的心率正常范围)时,人会感到心跳加快、心情紧张,这也是伴餐音乐不能采用迪斯科、爵士乐等节奏强烈的乐曲的原因。
美国《华盛顿邮报》曾报道过这样一则消息,一富翁在餐馆品尝美味时乐队奏起疯狂的爵士乐,富翁不由自主地想跟上快速的节奏,不慎被食物噎住,几乎憋死。而后,乐队又奏起了肖邦的《葬礼进行曲》,徐缓、稳重的旋律神奇地起到了人工呼吸的作用,富翁才渐渐缓过气来。
伴餐音乐除了考虑到节奏外,还要注意宴会的主题、宾客的审美能力和欣赏习惯等。朋友相聚,主题曲调应该明快、热情;文人聚会的曲调应以优雅、平和为主;在招待外宾的宴会上,更应根据他们的爱好和民族习惯,选择合适的乐曲,这样才能使宾客心情舒畅,食欲增加。
海涅说过,“话语停止的地方就是音乐的开始。”音乐是人类最抒情的语言,而这种语言,不仅能达到放松的目的,有时候别出心裁的音乐,能够赋予一场宴会特别的寓意,如同一个情调师,还能带给宾主特殊的安慰和感受。
1972年,周恩来总理在接待美国总统尼克松时,精心安排乐队演奏了一曲尼克松最喜欢的《美丽的阿美利加》。一曲奏毕,美国客人惊喜之余都非常感动,为周恩来总理细致周到、严谨热情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此时,一曲音乐的意义已经超越音乐的价值,而是一种手段,以实现沟通交流、互致敬意的目的。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享受。娱乐活动与宴会结合,满足了人们的这种需求,使人们的享受更完美。娱乐活动具有消遣性、娱乐性,能有效地营造宴会热烈欢快的气氛,人们通过娱乐活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述说心事,沟通感情。唱得开心,舞得尽兴,宴请的目的也就水到渠成。当然,安排余兴节目的前提是宴会的性质及预算允许。此时,安排一些特殊的余兴节目,就有可能成就一次温馨、感人的宴会。
安排余兴节目要考虑一些操作的可能性,例如:
(1)在你担心晚餐会很沉闷时;
(2)在你支付得起艺人提出的价码时;
(3)宴会的时间十分充足时;
(4)有现成的司仪时;
(5)余兴节目不会干扰到在场宾客的谈话。
除此之外,安排余兴节目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当音乐家在演奏,此时客人是在谈话而不是跳舞时,要把音响的音量调低;
(2)如果活动的时间很长,应设法使背景音乐有所变化——比如不仅限于古典音乐,还可以有爵士乐或者流行音乐;
(3)在表演前,要妥当和热情地介绍表演者,让客人知道他们的姓名和经历。
如果为宴会安排了余兴节目,那么必然要找一位合适的司仪。司仪的工作主要是介绍活动明星、发表声明,免得全由主人负责。司仪最好具有相当的幽默感,充当调节宴会气氛的角色。同时还需要有一些临时应变的能力,比如当麦克风突然失效,对这种紧急状况应能应付自如。完美的司仪能使宴会参与者在欣赏余兴节目时获益良多,并能享受一段快乐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