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 新型内镜

随着电子技术和微型工艺水平的不断提高,近年来多种新型内镜相继问世,如放大内镜、超声内镜、染色内镜、共聚焦内镜等,他们从不同方面提高和改善了内镜的功能。例如,新型胃镜有的可将胃黏膜的细微结构放大数十倍,并可对胃壁进行断层扫描和观察深层病变。

各种新型内镜虽然都不够成熟,但各有其鲜明特点,而且均已在临床上初步应用,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现就几种较成熟的新型内镜进行简要介绍。

§9.3.1 染色内镜

染色内镜又称色素内镜,系指通过各种途径(口服、直接喷洒、注射)将色素(燃料)导入内镜下要观察的黏膜,使病灶与正常黏膜颜色对比更加明显,从而有助于病变的辨认及目的性活检。染色内镜常与放大内镜同时应用(图9-27、图9-28)。

图9-27 染色与放大内镜图像

图9-28 支气管黏膜病变放大染色图像

内镜选择

在纤维、电子、放大内镜下均可进行染色处理。

染色方法

1.直视染色:常用染料有卢戈碘液、亚甲蓝、甲苯胺蓝等。

2.对比染色:常用染料为靛胭脂,呈蓝色。染料沉积于黏膜凹陷处,与正常黏膜鲜明对比,使凹性病灶易于辨认,黏膜细胞不被染色。

3.反应染色法:染料与黏膜上皮表面或内部物质起化学反应,显示颜色变化。常用染料为酚红和刚果红。

4.双重染色法:两种染料联合应用使之更全面、更清晰地反应颜色变化,常用者为刚果红、亚甲蓝。双重染色形成的白色褪色区,为早期胃癌的染色特点之一。

检查方法

1.在内镜中确定所要染色的部位并选择适当染料。

2.必要时应用黏液清除剂及冲洗技术。

3.导入染料,待充分染色后进行观察。

4.必要时可根据染色所显示的病灶取活检。

临床应用

(一)诊断早期食管癌

经碘染色剂染色后如出现不染色区或浅染色区,特别是在此区见到糜烂、斑块、黏膜粗糙、细小结节时,于此处取活组织极易发现早期食管癌(图9-29)。

(二)诊断早期胃癌

早期胃癌是指局限于黏膜层及黏膜下层,用靛胭脂喷洒染色后,显示蓝色凹陷部位,有助于早期胃癌的诊断(图9-30)。

图9-29 早期食管癌(碘染色前后比较)

图9-30 早期胃癌靛胭脂染色

(三)诊断息肉病变

常用靛胭脂染色,染色后息肉清晰可见(图9-31)。

图9-31 十二指肠多发息肉靛胭脂染色

(四)诊断结肠癌

普通肠镜检查对大肠隆起性病变易于发现,但对扁平病变则易于遗漏。染色内镜检查不仅有助于发现扁平及微小病变,而且还能在内镜下初步判断病变的性质及病灶的浸润深度,有助于结肠癌的早期诊断。常用靛胭脂、亚甲蓝或甲酚紫染色(图9-32)。

图9-32 结肠癌染色图像

(五)诊断慢性结肠炎

慢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反复性、多发性结肠炎症,表现为水肿,溃疡、出血等;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病变局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常见部位为乙状结肠、直肠,甚至整个结肠。本病特征是病程长,慢性反复发作,以腹痛、腹泻为主要特征,黏液便、便秘或泄泻交替性发生,时好时坏,缠绵下断,可见于任何年龄,但以20~30岁青壮年多见。(图9-33)

图9-33 慢性结肠炎染色内镜图

§9.3.2 超声内镜

超声内镜属介入性超声诊断技术,是指将超声探头安置在内镜顶端,既可通过内镜直接观察消化道腔内形态,同时又可进行实时超声扫描,以获得管道壁层次的组织学结构特征及周围临近脏器的超声图像,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内镜和超声的诊断水平。超声内镜已较成熟,并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特点

超声内镜充分结合了内镜和超声的技术优势,提高了内镜诊断水平。

1.与普通内镜相比:在普通内镜观察的同时,还可通过超声显示病变深度及病变起源(图9-34)。

图9-34 内镜与超声内镜图像比较

2.与普通超声相比:超声探头距病变部位很近,且不受腹壁衰减和胃肠道气体的影响,超声图像清晰。

超声内镜系统

超声内镜系统主要包括超声系统(包括微型超声探头)、内镜系统和影像处理中心(图9-35、图9-36)。

图9-35 超声内镜系统

图9-36 超声内镜微型超声探头

临床应用

1.消化道可疑癌变的诊断:如早期食管癌等(图9-37)。

图9-37 早期食管癌

2.黏膜下肿瘤的诊断:如平滑肌瘤、间质瘤、脂肪瘤等(图9-38、图9-39)。

图9-38 食管平滑肌瘤

图9-39 胃间质瘤

3.消化道恶性肿瘤的诊断:如胃癌等(图9-40)。

图9-40 胃癌超声内镜图像

4.胰腺病变的诊断:如慢性胰腺炎、胰腺肿瘤(图9-41)。

图9-41 胰腺癌

5.胆道系统疾病的诊断:如胆总管结石、胆道肿瘤(图9-42、图9-43)。

图9-42 胆囊癌超声内镜图像

图9-43 胆总管癌超声内镜图像

§9.3.3 共聚焦内镜

共聚焦内镜是由共聚焦激光显微镜和传统电子内镜组合而成,除作标准电子内镜检查外,还能进行聚焦显微镜检查。最大优点在于染色内镜检查时无须进行活检和组织病理学检查,即可获取活体内表面及表面下结构的组织学图像。因此,共聚焦内镜又称细胞学内镜或显微内镜。共聚焦内镜的出现,给医学内镜领域带来了一场重大变革,必将会极大地推动和促进内镜医学技术的发展。

基本设备

共聚焦显微内镜系统包括激光光源、共聚焦激光显微镜、电子内镜,以及触摸屏监视器、影像处理机、光学单元和共焦控制单元等(图9-44)。

图9-44 共聚焦内镜设备

工作原理

共聚焦显微镜系统可对所观察的组织进行全分辨率的激光断层扫描,放大倍数可达1000倍,分辨率为0.7μm,对表面和表面下的观察深度可达250μm。由于该系统可对深部组织进行虚拟光学切片分割,因此可识别固有层血管和细胞、完整基底膜、结缔组织和炎性细胞、肿瘤细胞等的典型组织学特征(图9-45)。

图9-45 虚拟光学切片分割示意图

临床应用

临床上主要用于黏膜上皮病变、胃部各种病变、溃疡性结肠炎、(扁平)腺瘤、结肠癌/癌前病变、乳糜泻、胃食管反流病(GERD)、幽门螺杆菌检测等的组织细胞学观察和诊断等。

1.显示病变细节:共聚焦内镜将组织放大1000倍后,可观察到组织的细胞结构(图9-46)。

图9-46 各种内镜效果比较图

2.制作虚拟光学切片:利用共聚焦显微镜系统可对深部组织进行虚拟光学切片分割的特性,可制作组织不同深度的虚拟光学切片,观察组织表面下的细微结构,协助确定病变的性质(图9-47、图9-48)。

图9-47 虚拟光学切片图

图9-48 共聚焦内镜黏膜组织学图像

§9.3.4 胶囊内镜

胶囊内镜于2001年问世,其全称为“智能胶囊消化道内镜系统”,又称“医用无线内镜”。胶囊内镜具有检查方便、无创伤、无导线、无痛苦、无交叉感染、不影响病人正常工作等优点,扩展了消化道检查的视野,克服了传统的插入式内镜所具有的耐受性差、不适用于年老体弱和病情危重者等缺陷,可作为消化道疾病尤其是小肠疾病诊断的首选方法。

胶囊内镜系统

胶囊内镜系统包括胶囊内镜、无线信号传输装置、图像记录和显示设备等。

1.胶囊内镜:胶囊内镜看起来与普通胶囊一个样,略大,长约1.5cm,直径不足1cm,一端透明,可见黑色米粒大的摄像头,胶囊内镜由一个微型照相机、数字处理系统和无线收发系统等组成,受检者将胶囊内镜吞咽下后,可将受检者消化道图像无线传送到体外的接收器(图9-49)。

图9-49 胶囊内镜系统

2.图像记录仪:胶囊内镜采集的信息,通过无线发射装置发射出去,由放置于体外的无线图像记录仪接受处理。记录仪可放置于病人身上或病人附近。

使用方法

使用胶囊内镜如同服药,就水吞下即可。胶囊内镜从进入口腔的那一刻起,就以每秒2张的速度拍照。胶囊内镜在消化道的蠕动下通过整个消化道全程,一路走一路拍,图像实时传送至放在病人口袋里的记录仪中。6~8小时后,胶囊电池用尽,随大便排出体外。一般一次吞服后拍下图片可达几万张,医师通过回放照片诊断病情。

适用人群

1.作为一种舒适的检查手段,适用于年老体弱及耐受力差的人群。

2.目前,电子内镜无法置入小肠。因此,胶囊内镜适用于疑有小肠病变但未能确诊的病人。

3.需要时也可用于其他各类人群。

适应证

1.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经上、下消化道内镜检查无阳性发现者。

2.其他检查提示小肠影像学异常者。

3.各种炎症性肠病,但不含肠梗阻及肠狭窄。

4.无法解释的腹痛、腹泻。

5.小肠肿瘤。

6.不明原因的缺铁性贫血。

禁忌证

1.妨碍胶囊正常通过的消化道疾病:如胃肠道狭窄、梗阻、穿孔、肠瘘、消化道大憩室等。

2.严重消化道动力障碍者:如贲门失弛缓症等。

并发症

1.胶囊嵌顿:主要并发症是胶囊嵌顿,它可嵌顿于狭窄处、憩室内,或进入术后胃的输入袢不能排出,其发生率大约为1%。

2.胶囊滞留:是指胶囊在消化道某一部位如食管、胃或十二指肠滞留时间过长(4小时以上)。

注意事项

1.检查前两天吃少渣半流质食物(如粥、牛奶),忌蔬菜、水果和油腻食物。如有长期便秘者需要提前清肠。

2.检查当天,早餐禁食。

3.检查前2小时,禁服用任何药物。

4.检查前4~6小时喝适量清肠液,并鼓励饮水。检查前1小时禁止饮水。

胶囊内镜图像示例

1.消化性溃疡:如十二指肠多发溃疡(图9-50)。

图9-50 十二指肠降部多发溃疡胶囊内镜图像

2.小肠病变:如小肠息肉、小肠黄色瘤、小肠寄生虫病等(图9-51)。

图9-51 小肠病变胶囊内镜图

3.其他胶囊内镜病理图像:如消化道溃疡、出血等(图9-52)。

图9-52 胶囊内镜下各种病理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