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堂经济学:宗教史上的竞争策略
- 赖建诚 苏鹏元
- 4885字
- 2021-04-01 23:59:23
第3章 为什么社会规模越大,宗教的规模也越大?
——法国思想之父伏尔泰
美国皮尤研究中心2014年的信仰普查中,有63%的美国人信神,72%相信有天堂,58%认为有地狱,约31%相信圣经《创世记》的说法。与2007年的调查相比,美国人对宗教的信仰看来些许减退,但信者仍比不信者多。[5]美国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也是科技最先进的国家,宗教的影响力也很明显。宗教绝不是“迷信”这个概念所能否定,也不会因经济与科技的发展而消退。
古今中外的各种宗教,通常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兴起(新兴宗教),迅速成长,快速变化,终归沉寂。有人估计,全世界平均每天会产生两三种新宗教,但能长期存续的比例相当低。正如《马太福音》第22章第14节所说:“因为被召的人多,选上的人少。”新兴宗教迅速消亡,只有少数能存续,因而称为“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类似“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意味。
有人估计,现今活动的宗教超过10000种,但全球的宗教人口中,大都集中信仰少数古老的宗教。这表示绝大多数的教派,都小到可以忽略或难以长存。现今的主流宗教总数不多,基本上都超过千年,还能在激烈竞争的宗教市场开枝散叶存活良好。大部分的新兴宗教平均寿命约25年,80年内90%会消失。教派的兴衰起伏,是日日上演、代代不绝的戏码,是演化性的:优胜劣败,适者生存。
宗教是社会的黏着剂
摩西接受十诫
社会是由陌生人组成,但你却敢和他们交换衣食住行、安全信任的大小事项。例如你不认识高铁司机,但你却敢搭乘时速300公里的高铁。虽然还是会有破坏者与侵害者,但几率小到你不必带刀上街。为什么?因为大多数的人在多数的情况下,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当然你也可以说,是因为有警察、法律、监狱,所以不敢做坏事。如果去外国旅行,其中一个城市的宗教人口超过90%,另一个低于10%,但两个城市的警察密度相同,你会认为哪个城市比较安全?这种“宗教安全感”在渔猎社会时期就很清楚。随着人群规模愈大,沟通的方式愈差异,司法的力量其实有限,必须靠内心的公共道德感来支撑。
公共道德感是空泛的形容词,背后是这个社会的宗教力量在发挥功能。所以社会规模越大,宗教的规模也会越大。宗教是一种超自然的监督系统,在警力缺乏的地区尤其有效。“大神”其实比“大警察”更有效,那是一种24小时的终身提醒:不要为恶,不要暗室欺心。“大神”不一定是真实的神,而是一个“令人敬仰与畏惧的抽象存在”。例如“因果报应”这种“道德神”的力量,甚至比真神更有提醒功能。
简言之,宗教除了提供个人的信仰,更重要的是有两大功能:带动社会,促进大规模的合作。换言之,宗教是社会的重要黏着剂。
大神的八项原则
有社会带动力的宗教,通常也有它们的“大神”,扮演监督者(举头三尺)的角色,能促进陌生人相互合作。具有这种“大神”与“合作倾向”的社会,自然会更进一步散发社会信念,使社会更朝大型化与复杂化发展。这时就需要更多更大的神来黏着,这也是社会能迅速发展的运作机制。
大教堂、大庙宇、各种宗教节庆会定期强化这种功能。如果居民逐渐形成高度社区意识,能做到《礼运·大同篇》的境界,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鳏寡孤独皆有所养,那就不需要宗教了。宗教是过渡到“彼岸”的工具。既已渡河,留舟何用?
只是人类求生存非常不容易,除了天灾人祸还有各种激烈竞争,所以在潜意识里,对于无法掌控的事会归诸天意或神意。敬天畏神几乎是普遍人性,所以大部分的社会都会认为,有更高层级的灵体(神明),随时在监看我们的所作所为所言所行。宗教界也明白这个道理,在教义内反复强调神无所不在、无所不知。
其实每个人都在监看别人的作为,人口愈密集的社会,这个现象愈明显。例如日本社会有两个潜规则:不让别人“迷惑”(不要做奇怪的事,让他人不解);要会“阅读空气”(学会不言而喻,会看脸色与眼神)。这种高度自制的社会,短时间内没有警察,没有神,没有政府,也不会立刻失序。在混乱失序的国家,没有警察、政府、神,就容易乱成一团。
所以宗教虽然重要,却是辅助性的,是自我规范的,是隐性的道德监视者,重要性不应太过夸大。你会不会觉得,神怎么会这么理解人的内心?他们不是更高级的灵吗?怎么一直在过问凡间琐事?有人说,神之所以和人的心灵相通,那是因为神是人依照自己的形象塑造的。如果你仔细观察各种宗教的神明,闻其言、观其行,你就会发现神的喜怒哀乐基本上与人相通。然而我们对神界的衣食住行育乐、家庭、生死所知有限。
既然如此,要成为一个宗教需要有什么条件?社会心理学专家阿拉·诺伦萨扬(Ara Norenzayan)在《大神》(Big Gods)一书中,整理出“大神的八项原则”,说明宗教如何当作社会的黏着剂,将渔猎小社会,胶合成大型的现代社会,而且在社会内部有矛盾冲突的情况下,又如何成为有效的缓冲器。
大神原则1:有神明监视的都是好子民
社会成员中,敬神的比例愈高,愈多人相信举头三尺上有“上方无形的凝视”,这个社会就愈安定可靠。新加坡的公共监视录影密度世界最高,治安也很好,部分原因是种族多元,一分监视一分效果。
北欧诸国的监视密度低,治安也很好,是因为社区自我意识很高,取代了“三尺神明”的功能。宗教的“无形凝视”未必真的要无所不在,只要微弱的提醒,发挥“稻草人效应”就够了。在公共场所的墙上,多画几个凶恶的大眼睛,也会有类似的效果。大眼睛、塑胶警察、稻草人、监视器、天上的神,有个共同效果:提醒你“除非己莫为”。如果你把三尺神明内化到大脑,就能一辈子有效提醒道德的红线。
大神原则2:宗教情境比真神更重要
真神不会24小时365天出现在你眼前,他也不会对你这么有兴趣,关注到你是否说了一个不大不小的谎。虔诚的信徒,就是把神的旨意,深刻内化到大脑深处。真神是否显现其实次要,与神同在的情境感才是重点。
大神原则3:地狱比天堂更有说服力
如果你在同一天中了200万元彩券,又发生车祸赔了100万元,请问你还有赚100万的快乐吗?如果你在20岁时就明白有25%的机会下地狱,50%的几率上天堂,请问你会努力上天堂?还是尽力避免下地狱?人害怕惩罚的程度,至少比得到奖励的快乐高出2倍以上。也就是说,100%的奖励几率,会被50%的处罚几率抵消。
理解这个道理,你就明白拥有处罚能力的神比较能遏止人的劣行。有武力作后盾的神,和有爪牙的老虎一样比较有威吓效果。低眉菩萨是善人的修行模范;凶悍的神比较容易形塑出善良的公民。“金刚怒目,所以降服四魔;菩萨低眉,所以慈悲六道。”铁的纪律永远比爱的教育快速有效。相信地狱存在人口比例愈高,犯罪率愈低,反之亦然。
大神原则4:信任信神的人
1757年12月13日,富兰克林写信给一位无神论者,其中有句话说:“如果信神的人还会做出丑事,不信神的人,就更不知会做出什么。”
如果你的公司要聘一位财务主管,掌控大笔资金进出,庞大繁杂到难以查核。现在有两位进入决选,两人的学历、经历、人品、评价难分轩轾。你是董事长,现在必须二择一。突然间你注意到,在一位的自传中看到一段,说他们家五代都是虔诚信徒,也许你当下就决定要用他。这例子说明,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在选择陌生的重要事业伙伴时,对方的宗教态度会成为决胜点。
这第4项原则其实和前面的第1项原则相通。类似的说法是:“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在美国总统的竞选过程中,如果有候选人明确宣称他(她)是无神论者,你认为当选几率会大增或大减?美国的钞票与钱币上都会印一句“我们信任上帝”(In God We Trust)。这句话反过来说就是“我们不信任无神论者”(In Atheists We Distrust)。因为“把神拿掉后,一切都崩散了”。
大神原则5:宗教行动比宗教语言更有力
我们常见到“宗教伪善”的事。自古已知宗教的力量强大,是个有利可图、有机可乘的社会性组合。所以各种宗教经典,都有防止邪魔的警示。
《马太福音》第13章第37—40节,耶稣警告有外敌侵入,传播邪恶的种子:“那撒好种子的就是人子;田地就是世界;好种就是天国之子;稗子就是那恶者之子;撒稗子的仇敌就是魔鬼。收割的时候就是世界的末了;收割的人就是天使。将稗子薅出来用火焚烧,世界的末了也要如此。”这类讯息,在不同的宗教经典中屡见不鲜,因为假宗教之名欺夺名利,是古今中外的常态。
自利的白吃者、虚假的献身者、假面具的潜伏者,史不绝书。甚至在罗马梵蒂冈教皇城内,也不断有阴谋夺权、财务丑闻的传言。社会新闻内,宗教骗财骗色的事更时有所闻。这些负面行为就像病毒一样交互感染。这第5项原则,可以用另一种方式表达:“听其言而观其行”“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大神原则6:没人拜的,就不是有能力的神
第6项原则要回答一个日常性的问题:为什么人气甚高的米老鼠和圣诞老人不是神?我们对神有预期,是因为他是“超自然的代言人”。卡通人物也有超能力,因为它们不受地心引力的限制,永远不死,有“任意门”能随心所欲。反过来说,如果神明下凡后,和我们生活在一起,好像就没那么“神”?神必须是不可及的,不可接触的,不回应的(有耳无口)。
对孩童来说,圣诞老人知道你何时睡、何时醒、乖不乖,还能半夜从烟囱送礼物来。这符合前面的第2项原则:“宗教情境比真神更重要”。但是圣诞老人为何不是神?就是因为第6项原则:“没人拜的,就不是有能力的神”。换句话说,“不拜就不神”,“有人拜就神”。所以有人说“神是人创造的”,也有几分道理。
米老鼠和大力水手,都有超能力,也长生不老,但从来没人向它们敬拜、祈求、奉献,所以就不是神。相反地,在自然崇拜的诸多实例中,大石头有神,老树有神,河流山川都有神,正是因为“有人拜的才是神”。若徒有神性,但没信徒也没用。争一炷香是神界的第一项功课,也是永远的功课。
大神原则7:团体愈大神愈大
前面一直在说,宗教是社会的重要黏着剂。也就是说,社会规模愈大,所需的黏胶必然更多。这有两种解决方式:一是自然产生更多的宗教,来黏合更多小团体;不然就像手机市场一样,最后是两大品牌主宰过半的市场,造就超大规模的厂牌(宗教),剩下的有限市场,由诸多杂牌手机(教派)抢食。通常后者是常态,表示社会规模愈大,就会产生超大品牌(大神),因而得出第7项原则:团体愈大,神愈大。
这个动态变化过程,图3.1是个好解说。小型社会的神衹,例如自然神(图3.1中❶的树神),会要求奉献祭品(图3.1中❷),或强制信徒守戒律。但部族的成员会互相监督(图3.1中❸),不需超自然的力量,就会自动执行社会规范。大型的神明,有助于形塑大型社会。无所不在的“道德神”(图3.1中❹),会以“举头三尺”的监督,来评判行为是善是恶,会惩罚自私自利者,或对他人无同情心者。图3.1中❺的仪式,以及各种表达对神明的信仰,让社会能判别哪些才是真信徒(区隔香花、毒草、异教徒)。
宗教社群形成后,会更倾向于互助合作,促成比社会更复杂的国家。再搭配有利于社会运作的机构(例如司法与警察),大型社会与大型宗教,成为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两根大柱。因此,社会规模愈大,宗教组织会随着变大。
大神原则8:宗教团体既合作又竞争
第8项原则对宗教界或许是最重要的事,其实在任何行业这都是常态:既联合又竞争。工商界、学术界、体育界、军队、动物界、植物界、人界、神界、鬼界,都是如此。为何?很简单的共生的原则而已。当自己尚弱,或需要对抗外敌时,自然会团结合作,承平时又会互争抢夺。
宗教对内慈悲祥和,对外则明确不容侵侮。历史上的宗教对立,通常会比战争更残酷持久。战争造就国家,国家造就战争。同样的道理,宗教造就战争,战争造就宗教。多少国际难民是由内战造成的,而内战的诸多原因中,宗教通常是主因。
资料来源:Science。
图3.1 社会规模愈大,宗教组织亦愈大
20世纪90年代,南斯拉夫解体后的种族屠杀,2001年纽约的“9·11”事件,21世纪10年代中期叙利亚内战造成的大量欧洲难民潮,2015年11月的巴黎恐怖袭击,宗教都扮演重要角色。这类例子史不绝书。英国BBC有个节目,统计3500年来的各种暴力冲突(大小战争),发现宗教因素引发的占了其中的约40%。
正如法国文豪伏尔泰说的:“如果你没有宗教(神),那就有必要创造(发明)一个。”人类社会需要神,他的功能是多重的。人需要神,多于神需要人。而这也是人类社会能够迅速发展的动力。
参考文献
1.Johnson, Dominic(2015),God is Watching You:How the Fear of God Makes Us Huma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Norenzayan, Ara(2013),Big Gods:How Religion Transformed Cooperation and Conflict,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3.Wade, Lizzie(2015),"Birth of the moralizing gods",Science,28 August,349:9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