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但仍可改进

没有一种所谓理想的情绪风格。无论情绪风格六维度中的哪个,都没有一个最优位置,而在六个维度上都处于最佳位置,更是无稽之谈。文明的繁荣有赖于各种不同情绪风格的人,包括那些情绪风格比较极端的人——比如,会计师们的前额皮质与纹状体(striatum)可以帮助他们轻松处理完大量的个税单,同时毫不费力地屏蔽掉大脑情绪中枢传来的干扰讯息;又如,技术天才们更善于与机器而不是人打交道,他们负责社交认知的回路不够活跃,因而社会交往对他们来说并不重要。虽然社会为会计师和技术专家分别贴上了“强迫症”(obsessive)和“社交恐惧”(social-phobic)的标签,但是他们那样的人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美好。所有类型的情绪风格我们都需要。

尽管如此,我并不是鼓吹“你好,我好,大家好”(I'm okay, you're okay)的那种人,我并不认为每一种心理类型都是平等的,同样可取。我们前面介绍情绪风格的六个维度的时候,你或许就已留意到,一些极端的情绪风格似乎会对生活产生严重的干扰。比如,一个完全缺乏情绪调整能力的人从困境中恢复的速度会非常缓慢,甚至可能会陷入抑郁。即便你的情绪风格没有让你患上心理疾病的危险,我们也无法否认,至少在21世纪的西方文化中,一些情绪风格的确会妨碍我们成为一个有价值的社会成员,妨碍我们培养有意义的人际关系,妨碍我们获得幸福感。社交直觉迟钝而非敏锐,自我觉察能力迟钝,以及情境敏感性迟钝,在某些情况下也许更可取。世界上最杰出的艺术作品,以及在数学史和科学史上最值得我们纪念的成就中——如果别无其他——有许多正是一些无法适应社会、心灵饱受折磨的人带给我们的。不过,一些情绪风格的确会妨碍我们享受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除了托尔斯泰们、海明威们、梵高们那样少见的例外。

我坚持认为,是否妨碍我们享受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正是情绪风格是否可取的试金石。如果有人跟你讲,比方说,你的社交直觉应该变得更加敏锐,或者你的注意力应该变得更加集中,你根本不必放在心上。(当然,如果你的另一半也这样认为,那你起码应该反思一下。)只有当你的情绪风格干扰了你的日常生活,限制了你的幸福和快乐,只有当你的情绪风格妨碍了你实现目标,或者令你痛苦时,你才应该考虑改变情绪风格。只要你真的决心改变,我的研究已经发现了一些有效的具体方法,可以帮你实现目标——各种形式的灵修可以改变大脑活动的模式,帮助你在情绪风格的六个维度上向自己希望的方向改进。

这个话题扯得有些远了。我们言归正传,首先来看看情绪风格的想法是如何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