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硬核父母的五项修炼:家庭教育的常识与真相
- 曹廷珲
- 6279字
- 2020-08-27 19:13:12
母子关系:伟大的母爱是得体地退出
一、妈妈不是超人
前一阵子,一档名叫《妈妈是超人》的电视综艺节目,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从中,我们得以看到各种不同类型的妈妈的生活状态。节目不可能完全反映出几个家庭的生活,却也塑造出了几种典型的妈妈形象,可供我们来思考。其中,包文婧是个有些无力而逃避的“小女孩型”妈妈(这里面值得一提的是“饺子姥姥”,这是个代表性的“自恋控制型”妈妈,我们且放在母女关系里讨论);伊能静则引起了“吃瓜”群众的广泛争议,她对孩子的态度太过于紧张和焦虑了。我没有用敏感而用紧张和焦虑来表示,是因为在依恋理论里,“敏感”的妈妈指的是可以与婴儿同调、及时接收婴儿的需求并作出恰当回应的妈妈。不过,伊能静在有些地方做得还是不错的,或许她的情绪化反应与缺少老公的支持有关。其实,我们也能看出米粒爸爸也在努力适应角色的转变,但在内心里还带有很多孩子的“成分”。伊能静一直在家里非常努力地“执行”着母亲的角色,表现得有些让人心疼,所以我想称伊能静为“圣母型妈妈”。
演员胡可和“鲫鱼”兄弟的表现,普遍被大家认可。胡可算是尊重孩子并收放自如的“平等型”妈妈。胡可因为带小鱼儿体检,耽误了去接安吉。安吉在学校等了四十多分钟,他看着别的小朋友一个个被妈妈接走,很难过。当妈妈带着弟弟赶来时,他没有像以前一样热情地迎上去。妈妈能感受到他的不开心,所以走过去俯下身,跟他一起画画。当安吉把画好的蜗牛送给妈妈时,妈妈趁机说:“你为什么要送一只蜗牛给妈妈?是因为妈妈接你晚了,像蜗牛一样慢,对不对?”安吉露出了微笑,点点头。妈妈赶紧附和说:“对不起!”一个不愉快的小情绪就这样被妈妈温暖地化解了。虽然妈妈接他晚了,但他依然能感受到妈妈的爱和关心。布拉夫曼在《看见孩子,看见自己》一书中写道:“如果孩子觉得对方愿意聆听和理解,那他就能找到自己的方式去表达他的感受。”孩子的自我感受非常需要父母的肯定。只有真实感受被理解、被接纳、被尊重时,孩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进而才会产生幸福的存在感。
对比这几种类型的妈妈,您给自己对号入座了吗?或是自己独辟蹊径地“自成一家”呢?不用着急,让我先带你了解母子关系的发展历程与相关理念,这也许会对您协调发展母子关系有所启发。其实,妈妈和婴儿都是非常紧密的早期依恋关系,也同样会面对成长的分离。孩子到了两三岁后,作为妈妈可能就需要考虑用不同的方式教养男孩与女孩了。这一章里,我们先从男孩子的恋母情结来解读妈妈与儿子的关系。
二、母子关系的理论
俄狄浦斯情结
让一个男孩变成男人,让一个女孩变成女人,3至6岁是关键期,这个关键期被称为“俄狄浦斯期”。通俗的说法是:男孩会出现恋母倾向,女孩会出现恋父倾向。
相对女孩子来说,男孩对母亲的亲密依恋更为简单与直接。从婴孩时期对母亲的强烈的需要及渴望,到随着成长中的“自我意识”不断地“觉醒”,他发现母亲并不是属于他一个人的,还属于一个比他更有力量、更具权威的人——他的父亲。弗洛伊德认为,男孩子对父亲有着非常复杂的感情。他本能地嫉妒父亲夺去了母亲的爱,又害怕父亲会发现他的嫉妒而惩罚自己,同时也希望自己可以成长为父亲那般有力量、有魅力的男人,以获得母亲全部的爱。在这种情感的挣扎中,婴孩需要在本能的渴望和对欲望的压制之间取得平衡。此时,作为本我(id)和超我(superego)的协调者的自我(ego),也就开始快速发展起来。
如果男孩能够顺利地度过“俄狄浦斯期”的“纷扰”,他的潜意识愿望将从“我想要妈妈”转化为“我要像爸爸”,像爸爸长大后“娶”一位像妈妈一样的女人。反之,男孩则会在心中种下深深的“情结”,用尽一生去追寻妈妈的“替代品”。很多妈妈并没有注意这些“微妙”的变化,尤其在男孩四到六岁时,妈妈仍然与孩子一起洗澡、在孩子面前换衣服、每天跟孩子一起睡觉……作为妈妈往往觉得孩子还小,不需要注意这些。其实,正是这些“不在意”引发了孩子懵懂的“性幻想”,并在潜意识里潜藏多年,进而发展出不可逆转的心理“情结”。
说到男孩的“性幻想”,也许妈妈们会觉得不适应、不自若了。其实,我们可以把这种“性”一定程度地理解为愉悦满足、亲密融烚等。谈到“性”时,妈妈们大可不必“谈性色变”。若如此,随着儿子的长大,你就和儿子之间变得怪怪的,或者会滋生很多禁忌。当然,我们同样需要了解到母子之间可能发生的微妙的变化,并要尊重及守住彼此心灵的边界。孩子两三岁之后,父母就应该和孩子分床睡了,最好可以给孩子独立的房间,这个对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非常有好处,同样也会有助于男孩子顺利地度过“俄狄浦斯期”,让他知道自己不能独占妈妈、不能睡在父母中间,更不能把母亲从父亲身边带走。当然也有有趣之事,有些男孩子会要求父亲陪自己睡,其实他的潜意识殊无二致,反正就是不能让爸爸和妈妈睡在一起。父母要对儿子关上自己卧室的门,并适时明确告诉他不敲门是不能随便进入的,这对于男孩子来说肯定是一个挫折。被拒之门外,无法“独占”妈妈,他会发脾气、会沮丧,但他也一定可以在父母坚决的态度中适应并成长起来,开始更多地去寻求外部世界里的伙伴关系,开始学习像父亲一样做个男子汉,去吸引和追求外部世界中的女孩子。科胡特把男孩子的这个“插曲”称为“适度的挫折”,这是每个孩子成长中所必经的过程和蜕变。
依恋理论
“分床睡”的问题,可能是继“断奶”之后又一次母子的“残酷”分离,是一次心理上的“断乳”。此后,亲密的母子之间还要面对一系列分离的主题。对于从依恋到分离这一系列的心理变化,依恋理论作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比如陌生情景实验就是通过测量婴儿在与母亲分离时的不同表现来考察儿童与母亲的依恋关系。因为人们通常认为幼儿在长到七个月以后,就能够感受到与母亲在一起的快乐。如果母子之间没有建立良好的早期依恋关系,那么这个时候的母子分离就会有不同的表现。爱因斯沃斯根据幼儿的不同表现,将依恋进行了分类:安全型依恋和不安全型依恋,不安全型依恋又分为“焦虑—回避型”不安全依恋和“焦虑—反抗型”不安全依恋。
在鲍尔比的实验中,安全型依恋的婴儿表现为当父母离开房间时变得心烦意乱,但当父亲或母亲返回时,他会主动寻找父母,并很容易在父母的安慰下平静下来;“焦虑—反抗型”的婴儿表现为在与父母分离后变得极为痛苦,而当重新与父母团聚时,往往难以平静下来,并经常出现相互矛盾的行为模式,显示出他既想得到安慰、又想“惩罚”擅离职守的父母的一种状态;与前两者不同,“焦虑—回避型”的婴儿则显得不会因分离而过于痛苦,并在重聚时主动地回避与父母的接触,有时甚至会把自己的注意力进行转移。
婴儿能否发展出健康、安全的依恋模式,取决于主要抚养者(母亲)对婴儿的焦虑行为如何进行回应。母亲“离开”会引起孩子的哭闹,而母亲如何回应孩子的情绪,就要提到一个重要的词:“敏感”。“敏感”的母亲会很快地识别出孩子的需要,并对孩子的情绪做出标识性的反应。她能够很快地把自己的情绪和孩子的情绪“同调”,甚至更夸大一些地表达,就是说可以把自己变成孩子的“镜子”,并且这个“镜子”会放大问题。孩子可以在妈妈的脸上“照见”自己,并且知道这样的自己是因为妈妈的离开而伤心难过,他也知道这个情绪在妈妈那里是可以被允许、被接受、被安抚的。于是,他就能感觉到自己是好的、这个世界是“安全”的,而这个“安全”是可以预期的,与自己内心的期待是一致的。这个“安全”来自于妈妈的脸、眼神和怀抱……这个男孩子不仅可以感受或倾听到妈妈的爱的叮咛,也更能遵从他自己内心的声音,他将会变得自信和勇敢,从而可以从容地面对未知的挑战与挫折。
在很大程度上,男孩与妈妈之间的互动关系模式会影响未来的亲密关系模式,也就是依恋理论研究的早期依恋与成人依恋的关系。安全型依恋的个体能更多地体验到满足感,能承担各种责任。他有较好的婚恋关系,有较多身体上的接触,有较深的夫妻间的相互依赖。相比安全型依恋,“焦虑—回避型”和“焦虑—反抗型”依恋的成人更难维持一段长期稳定的亲密关系。在生活中我们可能经常会被朋友吐槽:“我男/女朋友太‘作’了,整天翻我的手机,回家晚一点就打电话玩命地催,我受不了了,说分手,对方就跟我要死要活的!”这就是典型的焦虑—反抗型依恋成人的关系模式。还有一类人,对于成人关系抱着一种游戏的态度,其终日周旋于众多异性之间,如果对方提出欲“更进一步”,或者他自己感觉爱上了其中一人,他往往会逃之夭夭……这种亲密关系的模式就是焦虑—回避型依恋。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母亲对于孩子的发展有着多么深刻的影响!母亲不够“敏感”而形成了“定势”,很有可能就改变了孩子的人生轨迹。
自恋型母亲
有些妈妈过度关注孩子的成功,渴望孩子在学业、运动、音乐等各方面“全线飘红”。这样的妈妈看重成败,要求孩子一定要赢——不但赢,还要把别人比下去。聊天时,这样的妈妈总要提及:孩子上什么大学、挣多少钱……这往往会让你自愧弗如,突然觉得自己的孩子好像缺失了什么,自恋型的母亲通常有以下三种“特质”:
1.溺爱——控制,有全能感:我是对的,你都要听我的;
2.不敏感,缺乏共情,不能回应孩子的情感需求;
3.诱惑:你听话、取悦我,我就爱你。
自恋型的母亲给予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你要让我高兴。如果你让我很高兴,那么你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自恋型的母亲正是用这种“给予”来满足自己控制孩子的愿望:“我会给你,但是给你什么必须听我的”;“我是为了你好,你要听我的,因为我是对的”……这种类型的母亲给予孩子的可能是自己曾经缺失的、想要的,而从来无暇理会孩子需要什么。她的潜意识里会这样想:“你没有做到我要你做的事,而我的需求比你的更加重要。”这样的妈妈可以给予孩子非常丰裕的物质满足,但始终无法给予孩子适当的关爱。孩子缺乏的是理解尊重和情感回应,这才是最应该被重视的!
我曾经见过一个高大帅气的男生,他妈妈带着他来到了我的办公室。刚进屋,妈妈亲昵地对儿子说:“宝贝,把外衣脱了,屋里热。”我至今都记得,这个个头将近一米八的大男孩当时脸上的忸怩神情以及微微蜷缩的身体……也许他极力想让自己显得小一点或者幼稚一些,以迎迓和配合妈妈的亲密。这个男孩说他自己也根本不清楚自己的人生目标,只是说梦想成为一个歌手。妈妈立即忧心忡忡地接过话来对我说:“虽然我很支持他的梦想,可这孩子从小身体就不好,还有咽喉炎,我觉得他不适合做歌手。我只想让他完成学业,最好有稳定的职业。”这位妈妈当着孩子的面继续说:“他总是好高骛远,不肯踏踏实实地努力,我甚至都担心他考不上大学,以后做个可怜的‘啃老族’。”
上面这个高大帅气的男生,或许就是被网络上唤作的“妈宝男”吧!
这类的男生,年龄不小却还总是围着妈妈转,动不动“我妈妈说……”他们言语幼稚,没有主见和承担。他们始终习惯躲在妈妈的羽翼下,逃避困难和责任,以听妈妈的话为由,不能自主地选择自己的目标和人生。“妈宝男”与“直男癌”,堪称相亲市场中的两大杀手,让女生谈之色变,敬而远之。试想一下,什么家庭容易“培养”出这样的长不大的“乖宝宝”呢?
龙应台曾说成年人锁在自己的惯性思维里,又掌握制订游戏规则的权力,所以太容易自以为是了。“妈宝男”的妈妈们就是这种典型的“成年人”!这也是一群自恋的母亲形象,她们对儿子的爱是对自己的附属品的爱,没有尊重他的独立人格,更没有感受到他真实的感受。她们对孩子的至上价值导向就是“听话、懂事、乖”,这种价值导向背后的潜台词是:你只需要依附于我就好。
在孩子的婴儿时段,你可以用母亲的直觉感知孩子是冷了还是饿了,但随着孩子的成长,我们就要建立起彼此的边界,我们不能再代替他去感受这个世界,更不能再代替他去做选择。你要分清楚你的感受和他的感受是两码事儿,知道自己的“爱”与“帮助”可能会阻碍他的成长!作为母亲,当你不知道怎么做的时候,就啥也别做,这是“放手”的第一步!比起“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母亲,真正能够“放手”的母亲,才是合格或者成功的母亲。
自恋型母亲打乱了孩子正常成长的节奏,本来他应该长成一棵笔直的大树,却被母亲用这种“爱”一道一道地禁锢,长成了奇形怪状的盆景。孩子通过切身的感受,一点一点地形成意识,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换言之,他们是通过感受来认识世界、感知世界的。当自己的感受一次又一次地被否定、被忽略,他就不再能够“直抒胸臆”,随之依附于你的感受,而他的内心实际上与你的距离正在渐行渐远。知名心理咨询师武志红在《为何家会伤人》一书中这样写道:成熟的父母不会在第一时间去处理孩子的问题,他们会先处理孩子的感受。
自恋型的母亲,归根结底就是没有关注和处理孩子的感受,而是大操大办、大包大揽,一厢情愿地把自己的感受移植到了孩子的身上!
三、母子关系模型
海鹏模型
在庄子的《逍遥游》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我们用这段文字来形容复杂的母子关系,最贴切不过了。当孩子小的时候,就好比是“鲲”,住在“北冥”就像是生活在妈妈的怀抱里。随着“鲲”渐渐长大,他就会离开母亲的怀抱,化为大“鹏”,飞向更辽阔的世界。
在儿子化“鲲”为“鹏”的过程中,母亲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孩子六七岁之前,母亲好比是港湾。通过依恋关系,母亲带给孩子充分的安全感,使孩子变得专注又勇敢,对未来充满向往和热情。相反,如果妈妈过于强势、情绪暴躁,或者习惯性地否定孩子,孩子就可能会因为缺乏安全感而变得焦躁不安、注意力分散,甚至养成怯懦退缩的性格。
母亲永远是儿子的港湾,而不是限制他的藩篱,母亲应该充分地鼓励孩子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同时,我们要学会把孩子作为平等的人来看待,尊重孩子的情绪、想法,引导孩子成长为一个让别人尊重和喜欢的社会人。母亲是儿子的“海”,儿子则是母亲的“鹏”!
车灯模型
理想中的母子关系,母亲不仅要在“鲲化鹏”时学会“放手”,还要像“车灯”一样,用充满光芒的爱与智慧去引领或者警示儿子的前路。
很多母亲都尝试去控制孩子:“我是为你好”“孩子,妈妈觉得你应该这样做……”“不要去做这个……”她们的爱和焦虑成了控制孩子的武器。如此这般,过分代劳,母亲便剥夺了孩子犯错及不断修正自己、勇于承担责任的机会,这样的孩子怎么能够健康地成长起来呢?
电视剧《大秦帝国崛起》中,赢稷继位后想要摆脱母亲和舅舅的控制。在国策上,赢稷不听太后劝告,一意孤行,错用了田文……在这件事上,太后虽然一直劝谏赢稷,但她却没有用自己的身份和势力阻止赢稷实现他的想法,而是给予了他犯错的机会,让他去体会作为帝王必须要承担的责任与后果。最可贵的是,在赢稷经受挫败而后悔时,作为母亲的她给予了儿子进一步的支持和信任。国事重于天,太后也没有始终替代和控制儿子,而是让年轻气盛的皇帝在尝试和跌倒中学习“走路”,去学习和实践如何做一个真正的帝王。
赢稷的母亲,对于儿子能“放”能“收”,又敢“信”善“引”,这是一个具备“大智慧”的母亲!
四、总结
本章主要讲了母亲对儿子成长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并解释了恋母情结等,进一步说明了理想的母子关系“模型”是如何建立和培养的。
不管是生活上还是情感上,我们不要做孩子的“方向盘”,去想着控制孩子的人生。相反,我们要尝试接纳孩子的不完美,并且给予孩子犯错并修正的机会。真正的智慧不是显示自己事事都英明、处处都聪明,而是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可爱的、值得信赖的,所以真正智慧的妈妈看起来反而往往是笨笨的样子……尊重孩子,理解孩子,请你试着做一个“大智若愚”的妈妈,更学会做一个幸福的女人。大道至简,返璞归真,践行“放手”的教育,就是给孩子一生最好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