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中国新时代的科学判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作出的一个重大政治判断。深入研究这一重要政治判断的依据,有助于我们理解我国发展的新的历史方位,有助于我们明确社会主要矛盾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进而有助于我们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以此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哲学理论角度来看,“新时代”的划分是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指导下完成的。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观察,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因此,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长期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中也有其特殊的内容和形式,而这些不同阶段性特征的集中反映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就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而言,社会主要矛盾是划分社会发展时代或者时期的重要依据,也是社会基本矛盾及其矛盾主要方面的阶段性标志。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科学依据不仅需要哲学方面的理论支撑,还需要历史的、现实的依据。因此,本文将从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理论创新成果、奋斗目标新布局四个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重大判断进行具体分析。

一、社会矛盾的转化

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956年,党的八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为,“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后,党中央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主要科学依据,也是新时代的重要特征。全面深入领会这个新的重大论断,是准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前提基础。

十九大提出的新的社会主要矛盾,把“需要”和“生产”的矛盾改成了“需要”和“发展”的矛盾,表明了我国社会发展的进步。

从“需要”的角度来看,“人民需要”的内涵和层次都发生了变化。随着我国经济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我国总体上解决了全国大多数人口的温饱问题,并在总体上实现了人民小康的生活状态。衣、食、住、行等方面单纯的物质需求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了,人民对于民主、法治、公平、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这说明“人民群众需要”的内涵大大扩大了。同时,随着人民总收入水平的提高、城乡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人民开始追求质量更高的生活,比如更优质的教育条件、更美好的生活环境、更完备的社会保障福利、更便捷安全的交通方式、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这些要求表明“人民需求”的层次也大大提高了。因此,单讲“物质文化需要”已经无法全面地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了,现阶段的人民追求的是多层次、全方位的“美好生活”。

从“生产”的角度来看,经过长期的努力,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已改变了相对落后的面貌,社会生产能力也大大提升,我国许多领域的生产能力在世界上都谈得上是数一数二的。因此,还讲“落后的社会生产”就显得与实际情况不符了。而现在国内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就区域发展不平衡而言,我国部分地区发展较快,比如东部和城市;而部分地区发展较慢,比如西部和农村。就各生产领域发展不平衡而言,部分领域生产发展能力已经位列世界前列,但也有部分领域发展缓慢、产能落后,特别是一些传统工业。就发展成果的共享来看,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也存在于社会群体之间,比如人民收入分配不平衡,贫富差距拉大,贫困人口依然存在。而发展不充分主要体现在创新能力和水平还不够强,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够高,生产发展方式还没有完全转变,许多地区依旧采用落后的、传统的生产发展方式。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历史性变化,是我国进入新时代的科学依据和前提基础。深刻理解这一重大判断,才能清楚我国新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该向何处发展、该如何发展,才能明白新时代“两步走”战略的内容与意义。明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有利于人民群众理解党的决策、响应党的号召,从而更好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二、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

从国际形势来看,自20世纪以来,世界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如今的世界正处于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积极的一面是当今时代依旧坚持“和平”与“发展”的主题;当今世界的多极化趋势还在不断加强;经济全球化仍然持续深入发展;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科学技术大发展大突破。消极的一面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逆全球化”思潮暗流涌动;资源短缺、能源紧张、环境污染、恐怖主义、极端组织等全球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并存。这些机遇与挑战对我国发展产生了新影响。机遇意味着我国可以利用这样的历史机遇期提升综合国力,由大国走向强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增强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上的话语权。而挑战意味着国际形势的新变化会对我国发展产生阻碍。政治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企图利用其强势地位,鼓吹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否认和诋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价值,直接否认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经济上,经济全球化也由发达国家主导,其鼓吹全面自由化,企图强化全球资本垄断,以损害广大发展中国家权益而满足本国发展。近日,由美国发起的中美贸易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美国推行贸易保护主义,逆经济全球化发展,对中国产品大幅征税加税。

从国内情况来看,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各方面不断进步,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和提高。今天,中国人均GDP已达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水平,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且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国际地位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随着我国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五位一体”外交布局深入展开,我国的国际影响力也极大提高。如今的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中国主动承担起本国在联合国中的责任,并推动构建和谐互助的新型国际关系,帮助第三世界国家及世界上的欠发达地区发展经济,派遣士兵加入联合国维和部队、参与联合国维和任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强调的是合作共赢,“一带一路”建设就是典型例子。由中国提出和主持构建的“一带一路”,目的是要建立一个共商项目投资、共建基础设施、共享合作成果,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三、理论创新成果

党和国家准确地把握了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与我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根据多年来的实践和当今的时代情况,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这一重大判断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历史的统一,最终又用于指导实践,指导全党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重大的理论创新成果是进入新时代的理论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根据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等基本问题,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这一理论创新以全新的视野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理论与实践是辩证统一的,理论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理论创新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的新发展而产生。世界局势的深刻变化和我国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教育、民生、国防和军队、外交等各方面的新发展,迫切需要新的理论和政策指导。在这样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应运而生。这一思想给新时代背景下的党、国家和人民提供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行动指南。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带领下,我们“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使“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进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时代。在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性成就之后,十九大提出了进入新时代的重大任务,即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四、奋斗目标新布局

新的奋斗目标催生了新的战略布局。党的十三大将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大体分为“三步走”: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经过长期努力,我国基本实现并提前实现前两步的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基本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且基本实现了全面小康。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安排“两步走”战略,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目标,既充实了又超越了党的十三大原来设定的目标,在“富强、民主、文明”的基础上,党的十七大加了“和谐”,现在又加了“美丽”,而且强调要建设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突出了“强”。这个奋斗目标是根据新时代的条件和要求提出的,奋斗目标从建成现代化国家变成了建成现代化强国,体现了新时代党、国家、人民群众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方面面的新要求。

这一全新的战略要求,是在科学分析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基础上,根据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要求,提出的一个具有科学意义的结论。它适应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新趋势,指明了我国前进的方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科学依据,也是进入新时代的必然结果。

总体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重大政治判断,科学地依据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并且准确地把握了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理论创新的新成果、奋斗目标的新布局。这一判断,符合我国基本国情与现阶段实际情况,是我国社会发展进步和社会主要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更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各项事业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新立足点。深刻了解这一重要政治判断的科学依据,有助于我们理解我国发展的新的历史方位,有助于我们明确社会主要矛盾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进而有助于我们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