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新时代与乡村振兴
- 蒋南平 蒋玲 蒋晋
- 5810字
- 2021-03-12 19:40:51
第三节 中国新时代的时代召唤
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报告立足于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新实践新成就,谋划了到21世纪中叶的奋斗目标。习近平郑重宣告:“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是一个重大判断,自此,中国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进入新时代,是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视野、从改革开放40年历程和党的十八大以来5年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的方位上,所作出的科学判断。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这一宣告,概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飞跃,坚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时代使命;这一宣告,明确了旗帜,更预示了辉煌的未来。
关于新时代的内涵,中共十九大报告做了专门的论述。报告指出:“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这个论述指明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党治国理政第一位的任务,是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团结带领人民奋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篇章,让社会主义在中国展现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新时代的必然要求和历史任务是坚忍不拔、锲而不舍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新时代我们党的重大任务,就是更加关注人民对美好生活新的多样化需求,更加关注社会公平正义,更加注重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着力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着力使全体人民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着力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新进展。只要凝聚起全体中华儿女同心共逐中国梦的磅礴力量,接续奋斗、砥砺前行,我们就一定能够到达民族复兴的光辉彼岸,中华民族必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一定能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人类的繁荣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报告还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五个“时代”、三个“意味着”,阐明了新时代的丰富内涵、时代特征和重要意义,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将要走什么样的道路、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实现什么样的发展、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做出什么样的贡献等重大问题,指明了新时代带给中国的光明前景。
新时代的“新”主要体现在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变革,中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着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确立了新的奋斗目标,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的主要特征是有了新的矛盾、新的历史方位、新的目标、新的指导理论。
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判断,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的客观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对中国基本国情的一个新的深刻认识,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一个重大创新发展。
我国虽然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位,但仍然有一些短板和问题没有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从中国在世界所处的空间坐标看,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目前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已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更突出的矛盾是城乡、区域等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这已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从“落后的社会生产”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主要矛盾转化这一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是对5年来中国发展历史性成就和变革的深刻总结,也是对40年来改革发展成果的历史回应,更是对未来中国发展方向、发展目标的精准定位。
这一重大变化对党和国家的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要出台更多重大举措,推出更多有力措施,作出更大努力,满足人民更多层次、更高水平的需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在经历了艰辛的中华民族复兴进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也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新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的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党的理论创新实现了新的飞跃,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具有开创性意义和鲜明的时代特色,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而我们的发展也有了新的方向,即分两步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目标,“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从中共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在这个交汇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从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迈向第二个百年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飞跃,是党的理论创新与时俱进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其中,“八个明确”,清晰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十四个坚持”,构成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这一重要思想,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将引领中国人民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到2017年我国GDP总量达到82.71万亿元,改革开放以来年均增长9.5%。在开创了新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纪录的同时,使我国在国际经济格局中的地位显著提升,从改革开放初期占全球GDP比重1.8%提高到15.1%。自2010年起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与美国的差距也在逐年缩小,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概括的,正在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
我国人均收入从1978年人均156美元上升到2017年的8643美元,虽然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0728美元),更是远低于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41045.7美元),但已高于当代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8209.6美元),在世界银行统计的按人均GDP水平排序中,由改革开放初期在196个国家中排在180位,到2017年上升至第71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国正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历史阶段,矛盾和风险比从低收入国家迈向中等收入国家时更多更复杂。”
第一产业就业比重自1978年的70%以上降至2017年的26.9%,产值占比由28%下降至4.9%以下;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由1978年的49%下降至2017年的36.3%,就业比重由1978年的17.4%上升至现阶段的28.1%左右;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从1978年的23%上升至2013年的46.7%,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17年更是达到58.8%,就业比重由1978年的12.1%上升至14.9%;这种产业结构虽然与发达国家的现代化经济结构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但也开始具有后工业化时期的产业结构特征。与之相适应,城乡社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17%左右,上升至2017年的58.52%(按常住人口计),虽然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但已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城市化加速期。
从供给视角看,劳动、资本、土地、制度及技术等要素对经济增长起决定性作用,是经济增长的长期动力。现阶段,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退、资本回报率持续下滑以及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加大,前三项要素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越来越弱。应看到供给侧还有其他动力可以开发,如创新驱动、结构调整、制度变革等。因此,应通过创新驱动、结构调整、制度变革重塑供给侧新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发展,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方面的社会关系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这种变革引发了宪法内容与宪法规范对于社会事实的相对滞后性,并且这种滞后已经突破了宪法解释所能容纳的范围与技术要求。面对这一形势,党中央审时度势,根据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要求,做出了对我国宪法进行适当修改的重大政治决定,开启了自1982年宪法颁行以来的第五次宪法修改。这次宪法修改应该包括宪法指导思想、国家建设目标、政治体制、司法体制、农村土地制度及宪法具体实施部门等相关内容。把党和人民在实践中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上升为宪法规范,能够更好地发挥宪法的规范、引领、推动和保障作用,从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宪法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国防和军队建设也进入了新时代。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判断,由此有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强军兴军的新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把习主席提出的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即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八个明确”之一。报告强调,必须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贯彻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建设强大的现代化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和战略支援部队,打造坚强高效的战区联合作战指挥机构,构建中国特色现代作战体系,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使命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飞跃,是党的理论创新与时俱进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涵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以及国防和军队建设各个领域,系统完整、逻辑严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社会建设从根本上是要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党的十九大报告在“五有”的基础上扩充为“七有”,即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这既意味着我国综合国力有了重大提升,也体现了加强新时代社会建设的重要思路。新时代我国将立足当前、放眼长远、居安思危地加强新的“七有”建设,织牢做强社会保护网,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更好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党的十九大把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发展的目标和归宿,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党的重大任务,就是更加关注人民对美好生活新的多样化需求,更加关注社会公平正义,更加注重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着力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着力使全体人民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着力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新进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将“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写入了中国共产党的党代会报告,且在表述中与“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一并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和基本方略。这既有利于全党全社会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同心同德建设美丽中国、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更表明党和国家在全面决胜小康社会的历史性时刻,对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根本性、全局性和历史性的战略部署。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们必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次是我们党继农业、工业、国防、科学技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之后提出的“第六个现代化”,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家族成员”。从涵盖范围来说,这是一种既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又能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规律的把握更为宏观、更为深入。
方位决定方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进入新时代,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这是中国必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时代,是科学社会主义必将大放异彩的新时代,也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将建成的新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新时代新征程,青年人不能缺席。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积极投身实践,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书写人生华章,绽放青春光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的,“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