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我国工业能源消费的特征描述及分析

2.1 我国能源消费的总量及结构特征

2.1.1 我国能源消费的总量特征

能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内生产总值从1980年的4546.6亿元上升到2014年的636463亿元,总量增长了近140倍。能源作为经济增长的基础要素投入,其消费量也从1980年的60275万吨标准煤,增加到2014年的426000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超过6%(见图2-1)。能源生产量和消费量在1980—1992年比较均衡,自从1992年能源消费量首次超过能源生产量之后,能源消费缺口呈现越来越大的趋势(见图2-2)。这一方面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能源消费量在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国能源生产的供应能力不足,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制约越来越明显。

图2-1 1980—2014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

数据来源:1980—2012年的数据来源于《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13》,2013年和2014年的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官网。

图2-2 1980—2014年我国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总量

数据来源:1980—2012年的数据来源于《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13》,2013年和2014年的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官网。

我国能源消费呈现明显的阶段特征,1980—2001年,能源消费保持较平稳的增长态势,年均增长率保持在5%~6%。但是从2002年起,我国的能源消费出现明显拐点,2003—2005年能源消费量剧增,增加速度是年均增速的两倍以上,特别是2003年和2004年,增速超过了15%。正是意识到这一点,我国从2006年起,将能源消费强度约束指标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纲要中,“十一五”规划中严格的能源消耗约束指标对能源消费起到了较好的引导和约束作用,能源消费量的增长速度重新回落到10%以下。我国1980—2014年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如图2-3所示。

图2-3 1980—2014年我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

数据来源:国内生产总值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3》和国家统计局网站,能源消费数据来源于《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13》和国家统计局网站,弹性系数为计算所得。

我国经济发展对能源要素的依赖可以从对二者的对比性分析中看出,如图2-4所示,2002年以前,能源消费的增速一直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速,基本和经济的增速保持一致,但是从2002年开始,能源消费的增速突然反超经济增速,长期小于1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开始大于1,2006年后这种不合理的增长才得以抑制。

图2-4 1980—2014年我国能源消费增长率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变化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3》《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13》和国家统计局网站。

2.1.2 我国能源消费的结构特征

从能源供给的区域结构来看,我国的能源分布极不均衡,能源赋存区域与消费地域相距较远。煤炭、石油、天然气及水力资源等大部分分布在西部地区,而能源的需求中心则大部分在离资源赋存区1000千米以上的东部沿海地区,地理距离的遥远让能源不得不进行大规模、长距离的输送。能源和产品在输送过程中不仅耗费巨大,而且会产生一定的效率损失。这种能源格局影响了我国工业的协调发展,对经济增长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从能源供给的品种结构来看,我国能源生产一直以煤炭为主,“富煤、贫油、少气”是我国能源禀赋的特征。1980年以来,我国原煤产量以平均6%的速度增长,对我国经济持续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近年来,随着生态约束的增强,国家大力推广使用更清洁的一次能源和开发可再生能源,煤炭产量比重有下降的趋势,但直到2014年,煤炭在能源总量中的比重仍在66%以上。这种特殊的能源禀赋条件,使得我国的能源消费也形成了以煤为主的结构。2014年,我国煤炭消费量为1962.4百万吨油当量,占世界煤炭消费总量的50.6%,是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唯一以煤为主的国家,远远超过煤炭消费量排名第二的美国的11.6%。我国除了交通运输业之外,国民经济的各产业部门大多以煤或者煤的衍生品作为主要的能源要素投入,并且形成了以煤炭为基础的技术、装备和工艺结构。

图2-5和图2-6是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及煤炭消费占比情况。由图2-6可以看出,我国的煤炭消费一直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0%左右,并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变化特征。1980—1990年,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工业部门的活力得以释放并获得高速发展,但由于发展初期生产规模和技术都处于较低水平,技术结构对煤炭依赖较多,工业部门的持续增长也带动了煤炭消费的相应增长,这期间煤炭消费一直保持增长的态势,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占比从72.7%上升至76.2%的峰值。自1990年开始,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加深,外资流入国内的速度和规模大大提高,衍生而出的技术革新、技术引进等改变了各产业部门的技术及工艺结构。由于发达国家的技术更多是在石油、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基础上形成的,技术的扩散降低了我国对煤炭的依赖,从而使我国经济基础要素配置环节的特征也得以改变。此外,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改善,增加了以石油为主要能源消费的交通运输业的份额;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等,使能源消费结构中清洁能源的比重有一定幅度的上升,煤炭消费份额出现了下降的趋势。2002年,这一趋势出现逆转。由于城镇化速度加快,国家面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增大,带动了钢铁、水泥、玻璃等高耗能产品的需求,这个时间段相关产业部门迅速膨胀,对煤炭的需求也急剧攀升,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份额再次增加。

图2-5 1980—2014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

数据来源:《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13》和国家统计局网站。

图2-6 1980—2014年我国煤炭消费占比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13》和国家统计局网站。

在一次能源的消费结构中,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气的份额一直保持缓慢增长的态势,由于输气管线的建设,尤其是“西气东输”工程的推进,天然气的消费份额在20世纪90年代经过一个微弱的下滑区间后开始稳步、缓慢上升,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上升趋势比较明显。总体来看,水电、核电、风电等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气在能源消费构成中占比不大,但一直保持较好的上升态势,这对生态环境约束压力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并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能源供应的紧张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