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第三道封锁线

红军通过国民党军的第二道封锁线时,蒋介石已经对红军西进的路线有所判定,认为红军将“继续向宜章方向逃窜”,遂于11月6日以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南昌行营”的名义颁布紧急“堵剿”电令,令陈济棠、何键等部在粤汉铁路位于湘、粤边界湖南境内的郴县至宜章间地区,利用原有的碉堡加强工事,构筑第三道封锁线,堵截红军西进湘西。同时令嫡系薛岳的追剿部队昼夜兼程,由江西、福建赶赴湖南。

1934年11月8日,中革军委关于红3军团在良田、宜章突破敌军封锁线的命令

红军进入湘粤边界,向西则进入湖南,向南则插入广东,直接威胁着何键、陈济棠的统治地盘。何键与陈济棠不敢怠慢,急忙调兵遣将,部署防线。湘军以主力置于郴县、宜章间的郴县、良田、文明司等地,粤军将主力置于仁化、乐昌、九峰、延寿、塘村、坪石一带。当时,粤汉铁路虽未全线通车,可部分路段已经能够短途使用,湘军、粤军利用铁路、公路运送部队,并使用筑路的物资、器材构筑工事,在多不在大,重密不重坚,很快在郴县、良田、宜章、乐昌之间形成了阻止红军西进的第三道封锁线。但地方军阀毕竟心怀鬼胎,湘军和粤军都把堵住红军不进入自己的防区作为第一要务,因而所确定的作战方针均为“先堵后剿”,将主力控制在纵深,在力保地盘不失的前提下,再准备利用道路交通方便的条件,从南北两侧向红军部队进行挤压。在部署上,在红军前进的道路上配置兵力不多,在九峰坪仅有粤军一个团,并没有堡垒;乐昌只有粤军两个团;汝城、宜章间无正规部队,只有民团;宜章以北亦只有湘军第15师的一个团。

红军此刻正行进在韶关以北乐昌地区的五岭山脉中。山高路窄,加上行装笨重,各军团与军委纵队全走一条路,拥挤不堪,行进速度很慢。11月6日,毛泽东建议中革军委放弃原定西进计划,向北翻越诸广山,沿耒水北下,甩掉追兵,在山口山一带休整,然后到永丰、蓝田、宝庆等地寻找战机,消灭敌人。但是博古、李德等人根本听不进毛泽东的建议,顽固坚持既定的西进方针和路线不变,只是命令红军尽快通过第三道封锁线,夺路前往湘鄂西。

彭德怀

杨尚昆

11月7日11时,红3军团军团长彭德怀、政治委员杨尚昆以万火急电,向中革军委提出了突破第三道封锁线的行动计划,指出:红军进入湘南,湘军何键处于存亡关头,必与蒋介石协同动作对付我们;而粤军疑蒋入粤,目前与蒋介石无南北夹击红军的企图。建议“我应迅速坚决突破宜(章)乐(昌)郴(县)间封锁。三军团本着原计划西进,扫除良田、赤石司,突破宜郴间,相机略取宜章,不得即监视之。一军团同时向西速进,突破宜乐间,略取乐昌。九峰之敌无大企图,可驱逐之”。

中革军委接受了彭德怀、杨尚昆的建议。7日16时,中革军委对突破国民党军第三道封锁线做出部署,决定:红军在宜章以北之良田和宜章东南之坪石间突破敌人的第三道封锁线。以红3军团为右翼队,从宜章以北通过;红1、红9军团为左翼队,从宜章以南通过;军委第1、第2纵队和红5军团视情况而定。红8军团仍留东山桥地域,严密警戒汝城。并指出:为保证红军通过乐昌、坪石封锁线,红1军团应占领九峰,并确实牵制乐昌之敌。

红1军团部队到达麻坑圩后,军团长林彪亲自利用粤军留下的电话线,冒充国民党军军官,与乐昌道上赖田民团团长通话,得知粤军邓光龙部三个师三个团已经进至乐昌,并以一个团正向九峰山开进。林彪闻言,十分震惊,挂上电话后,马上命令第2师第4团昼夜兼程,直奔九峰山,不管付出多少代价,必须抢占九峰山制高点。第4团在团长耿飙、政治委员杨成武率领下,疾速前进,抢在粤军之前占领了九峰山,接着又拿下了九峰山南侧的茶岭。与此同时,红3军团第5师占领了良田。两支部队扼守左右两翼,掩护全军安全通过了九峰山以北至五指峰之间地域。

红军继续西行,很快就与在郴县、宜章地区活动的地下党组织与游击队建立了联系,并通过他们对湘南敌情有了充分的了解,获取了宜章、嘉禾、临武等地国民党军力量依旧薄弱的重要情况。

中革军委当机立断,决定以一部兵力佯攻郴县,牵制湘军;一部兵力攻占宜章,拒阻粤军,主力从宜章、郴县之间地区通过并向临武、嘉禾前进,通过国民党军的封锁线。

宜章,此刻成为红军西进道路上的一颗钉子。担负攻占宜章,打开西进通道任务的红3军团本来决定以红5师全部和红6师主力并肩西进,首先突破章桥市、万会桥之线,然后相机占领宜章城。但在9日,彭德怀获悉宜章没有国民党军正规军部队,仅有地方民团据守,立即改变计划,确定以第6师第16团为先遣支队,配属军团迫击炮营,对宜章实施远程奔袭。而以红5师主力、红6师主力及军团直属队随后跟进。

10日,红5师攻占良田、黄泥坳,逼近郴县,切断郴宜大道。红6师第16团立即出发,团长李寿轩、政治委员于端祥率领团队,在游击队的引导下,冒着倾盆大雨向宜章疾进。当部队逼近宜章城时,遭到民团的拦截。红16团在行进间发起进攻,民团根本无力抵抗,顿作鸟兽散。红16团乘胜追击,直抵宜章城下,并很快扫清城外据点,包围城池。当地群众见红军到来,纷纷出来迎接,三百多名筑路工人主动帮助红军挖坑道、扎梯子,进行攻城准备。城内守军见状,魂飞胆破,半夜弃城逃跑。12日拂晓,城门大开,红军不战夺取了宜章城。在此期间,红1军团以一部北进,连克堡垒百余座,切断郴县至宜章的大路,威逼郴县,使得湘军惊惶不已,急忙收缩固守,从而有力地掩护了主力行动。

至此,红军在国民党军的第三道封锁线上撕开了一个大缺口,打开了西进的通道。11月13日至15日,红军各军团和军委两个纵队全部由宜章、坪石间通过了国民党军的第三道封锁线,进入湘南地区。红3军团在突破国民党军第二、第三道封锁线过程中,英勇善战,勇往直前,功勋卓著。11日,中革军委致电各军团,通令表扬“三军团首长彭、杨同志及三军团全体指战员在突破汝城及宜郴两封锁线时之英勇与模范的战斗动作”。

从10月下旬到11月中旬,中央红军连续突破国民党军的三道封锁线,取得了突围西进、战略转移行动的初期胜利。红军部队在艰难的环境中所展现出的坚强意志、高昂斗志与锐利攻击力,令对手胆寒,也保证了红军跳出了国民党军在中央苏区四周设置的重重壁垒,彻底打破了蒋介石在中央苏区全歼中央红军的企图。

然而,“左倾”错误路线的指导和博古、李德等人武断、愚蠢的指挥,使得西进的红军始终难以彻底摆脱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难以充分施展红军灵活机动的作战特长;甬道式行进的撤退部署,消极避战的作战指挥,庞大笨重的行军行列,还有避开大路专走小路的西进路线,等等,把战略转移变为了逃跑行动。尽管有与粤军的借道协议,尽管前锋部队夺关抢隘,但八万多红军队伍拥挤在五岭山脉南岭、大庾岭、骑田岭中崎岖的山路上步履蹒跚,整个队伍如同一个被坚冰阻塞的板块,行进速度迟缓得令人难以置信。红军为此付出了代价:突破第一道封锁线减员三千七百余人;突破第二道封锁线减员九千七百余人;突破第三道封锁线减员八千六百余人。更为严重的是,红军丧失了摆脱国民党军围追堵截的宝贵时间,给予了国民党军重新调兵遣将设置新防线的时间。

红军为此将付出更大的代价,面临更加严酷的战斗。

史料链接

★城口奔袭战

城口镇,位于广东省与湖南省交界的山区,河水环抱,四周为起伏的山冈,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公路由镇中穿过,是从粤入湘的必经之路。红军长征经过此地时,这里驻有国民党军的一个地方民团,有七百余人,凭险固守,卡住了红军西进入湘的通路。能否迅速拿下城口,直接关系到红军能否迅速通过国民党军所设置的第二道封锁线。夺取城口的任务,交给了红1军团第2师第6团第1营。

1934年11月1日下午,红1军团军团长林彪、政治委员聂荣臻、参谋长左权亲自向1营营长曾保堂部署任务。从部队驻地到城口,需西行一百一十多公里,沿途要经过民团、保安队设置的碉堡、路卡。林彪命令1营黄昏出发,务必在11月2日天黑前赶到城口,并迅即发起战斗,抢在国民党军主力部队到达前夺取城池,并就地坚守阵地,保障大军西行。左权参谋长令1营沿大路跑步行进,争取时间,沿途如遇民团,不许纠缠,可冒充国民党正规军通过,实在不行就硬闯,一步不可停留。聂荣臻政委最后要求1营“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抢在敌人主力未到达前夺取城口,使部队能从这个唯一的口子突出去”,并语重心长地嘱咐曾保堂:“几万红军战士的生命就托付给你们营了。”

曾保堂热血沸腾,向军团首长保证完成任务。回到驻地,马上集合全营,传达军团首长命令。官兵斗志昂扬,高声表示坚决完成为全军夺路的任务。夕阳西下,队伍出发。按照左权的指示,曾保堂命令全体人员上刺刀,呈四路纵队沿大路跑步前进。全营三个连加团里配属的侦察排如离弦之箭奔向城口。

走出不远,一个碉堡横在路旁。守堡的民团拉动枪栓,厉声发问:“干什么的?”开路的红军侦察排战士边跑边骂:“老子是中央军,你们诈唬什么?有胆子下来看看,惊动了红军,老子毙了你们。”不知道是真的把红军误认为是“中央军”,还是胆量有限,完全被红军的气势所镇住,民团士兵没再吭声,也没进行阻拦。不仅如此,自从第一个碉堡的民团挨训,后面公路沿线碉堡里的民团竟对从鼻子下通过的红军队伍根本不理不睬,大概是第一个碉堡的民团给沿途的“弟兄们”打了招呼的缘故。

队伍飞速行进在大路上。为了赶时间,早饭也是边走边吃,一直走到第二天中午,方休息片刻,养精蓄锐,随后一鼓作气,在11月2日黄昏时分赶到了城口镇前。队伍马上进入了作战准备。曾保堂判断,镇上民团对红军的到来尚不知晓,遂决定偷袭加强攻,以侦察排与3连解决镇内敌军,2连、3连迂回镇边山冈,摧毁岗上的碉堡,力争迅速解决战斗。

行动开始。侦察排的十余名战士从河里隐蔽泅渡接敌,曾保堂率其余人员大摇大摆地走向桥头。民团桥头哨兵见河对岸突然冒出一支队伍,大惊,慌忙打开电筒乱照,嘴里连叫“站住!你们是什么人?”红军战士厉声骂道:“瞎照什么?老子是中央军!叫你们当官的出来说话”,说着就闯上了桥面。哨兵见状,拉动枪栓,高叫:“不许走!只能先过来一个说话。”侦察员们边骂边走,一步没有停止,没等民团哨所醒过神,他们就已经冲到近前,甩手将其撂倒在地。就在此时。泅渡的人员也已靠岸,几颗手榴弹将桥头民团哨所送上了半空。曾保堂见偷袭得手,立即发出进攻命令。全营官兵如猛虎下山冲过木桥,枪炮声、爆炸声刹那间响彻小镇上空。

民团被突如其来的袭击打得晕头转向,根本无法组织起有效抵抗,团长带着一些人冲出镇子,企图上山顽抗,被早已占领山冈的2连、3连候个正着,一顿痛打,民团团长当场毙命,余者或者缴枪投降,或者作鸟兽散。仅用不到三个小时,1营就控制了全镇及周围山冈,结束战斗。曾保堂命令全营加紧整修工事,准备迎击敌军主力部队。

一夜平安。第二天上午,警戒人员捉到了国民党军的便衣侦探。审问后,曾保堂不由地倒抽冷气:当他们对镇子发起进攻时,国民党军一个师已经进到了距城口十公里的地方。听到镇子有枪炮声即停止前进,后遇到溃散的民团人员得知镇子被红军部队占领。国民党军师长不摸虚实,令部队连夜回撤四十里。如果1营迟到城口两个小时,战局将可能变为完全不同的模样,后果也不堪设想。

然而,就是这两个小时,使得红军抢得了先机,打开了西进的通道,顺利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二道封锁线。在拼意志、拼作风的较量中,红军部队永远是强者,因为他们是中国工农红军。

★借道陈济棠

1934年10月初,粤赣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何长工忽然接到了中革军委副主席周

恩来的通知,令其立即赴瑞金接受任务。周恩来与中央军委副参谋长叶剑英向何长工交代了一项特殊的使命——作为红军代表,前往寻乌与粤军总司令陈济棠的代表进行秘密军事谈判。周恩来没有具体交代此次谈判的直接目的,只是嘱托何长工要勇敢沉着,见机行事。而实际上,此次谈判将直接关系到中央红军能否顺利打开西进通道,顺利突出重围,通过蒋介石在中央苏区周围精心部署的封锁线。

陈济棠号称“南天王”,属地方实力派,历来与蒋介石矛盾重重。第五次“围剿”开始后,蒋介石封其为南路军总司令,指挥粤军十一个师又一个旅,担负阻止红军向南发展,并向筠门岭、会昌推进的任务,一方面借陈济棠之力围剿红军,另一方面则让粤军在与红军的作战中消耗实力,自己坐收渔翁之利。陈济棠对此心知肚明,当然不会轻易上当。于是,虽然在蒋介石的压力下,粤军也向红军阵地实施了进攻,但始终是雷声大雨点小,暗地里则秘密派人向红军进行不再互犯的试探。

毛泽东对此高度关注,指示粤赣省委书记刘晓与何长工要抓住这一时机,充分利用敌人内部的争斗,加强统战工作,同时要缓和前线局势,将主力红军抽下来整训,积蓄力量,以备不虞。粤赣省委负责人依计行事。因而,在南线战场上,双方外打内通,明打暗和,战事始终比较和缓。蒋介石虽勃然大怒,却也无可奈何。

1934年9月,陈济棠再次派出代表,要求与红军代表进行谈判。这一要求对于正在酝酿突围西进的中央红军来说正中下怀。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马上决定抓住这个机会,力争与陈济棠达成协议,借道西进,顺利突出国民党围剿军的包围。中革军委主席朱德致信陈济棠,同意进行谈判,建议双方停止作战行动,订立反日作战协定。同时,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确定以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潘汉年与何长工作为谈判代表。朱德于10月5日亲笔署名,为潘、何二人写下了介绍信。

潘汉年与何长工在粤军的秘密护送下,到达粤军独1师2旅旅部所在地寻乌县罗塘镇,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的两层小楼上,与粤军代表杨幼敏、黄质文、黄任寰进行秘密谈判。

就在双方代表尚在为协议内容而紧张谈判之时,红军的战略转移行动已经开始。何长工接到周恩来发出的密语电报:“长工,你喂的鸽子飞了。”粤军代表非常敏感,立即追问:“是否你们要远走高飞了?”何长工平静作答:“不是,这是说谈判成功了,和平鸽上天了。”但其内心则非常清楚,红军主力已经开始行动,谈判必须迅速达成协议。

经过三天三夜的谈判,双方最终达成了五项协议:就地停战,取消敌对局面;互通情报;解除封锁;互相通商;必要时可以互相借道,红军有行动,事先通知陈,陈部后退四十华里。为防泄露消息,双方没有签订正式协议,只由双方代表将内容各自记在自己的记事本上。

这次谈判所达成的协议,对中央红军的长征意义重大。红军突围行动开始后,粤军根据协议,稍做抵抗,即边打边撤,或不做堵击。红军也遵守诺言,10月26日,中革军委专门电令各军团:“现我方正与广东谈判,让出我军西进道路,敌方已有某种允诺。故当粤军自愿撤退时,我军应勿追击及俘其官兵。但这仅限于当其自愿撤退时,并绝不能因此而削弱警惕性及经常的战斗准备。”

红军在长征初期,能够顺利通过陈管区,突破国民党军的第一、第二道封锁线,并安全通过第三道封锁线,一方面是由于红军将士的英勇作战,另一方面也不能不说与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人的直接指导下,红军巧用蒋介石与陈济棠之间的矛盾,开展卓有成效的统战工作,并达成了秘密停战协议有直接的关系。

★中央红军长征初期序列表(1934年10月~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