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大气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变暖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不仅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将遭到直接损害,而且人类自身的生命健康、财产安全和经济基础也将受到直接和潜在的威胁,气候变暖已成为人类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的共同课题。世界各国都在致力于采取有效的气候减缓和适应方面的政策措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大幅度和持续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对于气候变化这一典型的环境外部性问题,政府通常采用行政手段和市场手段实施减排政策,并以前者为主。政府通过命令和控制手段进行气候治理,采取行政强制措施。通过行政命令方式遏制环境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可以在短期内改善环境质量、完成减排目标,但存在政府失灵、治理成本高昂、长期效率低下的局限性。自由市场环境主义主张将产权制度引入环境资源管理领域,通过界定和完善环境资源的产权制度使环境资源成为稀缺资源,进而利用市场机制实现环境资源的优化配置,弥补政府失灵的不足。

碳排放交易制度是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最主要市场机制手段,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低碳经济转型和破解能源环境约束的重要举措,是低成本实现我国减排目标、实现我国经济低碳转型和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我国十分重视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建立和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党和政府的重要文件中,均对深化碳交易试点、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等做出了要求。

近年来,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简称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清洁发展机制和碳市场管理部的研究人员致力于中国碳市场建设的相关问题研究,对碳交易试点工作的跟踪调查、碳价机制及碳金融发展、碳交易体系核查制度建设、碳交易体系监管机制设计,以及碳排放权性质五个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我们在此基础上撰写了这部专著,旨在为碳交易领域的政策制定者、科研工作者、各类市场参与主体和热心环保公益的大众提供参考和借鉴。

全书由郑爽策划并统稿。“第一篇 碳交易试点进展分析”,由郑爽、刘海燕和王际杰撰写。本篇回顾了2013—2018年以来我国七省市碳交易试点从启动到逐步稳定运行的历程,比较、分析和总结了七省市碳交易试点的特点、经验和教训,发现碳交易试点政策制定和建设运行中的问题,提出可能的解决办法,并为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建言献策。

“第二篇 碳价机制与碳金融研究”,由郑爽、窦勇、孙峥、王际杰和刘海燕撰写。本篇以碳价机制中最主要的两种手段,即碳税和碳交易机制为研究对象,回顾了碳税政策和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实施经验,对比分析了碳税和碳交易政策,并为国家进行政策选择提出建议;以2013—2018年我国七省市碳交易试点期间形成的碳市场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试点碳市场碳价影响因素、碳价格形成、碳金融活动分析的研究框架和方法,研究确定了碳交易试点市场的碳价形成机制,并提出利用金融手段提高我国碳市场资源配置水平、增强碳市场风险管理能力的中国碳金融发展方向。

“第三篇 碳交易体系核查制度建设”,由郑爽、刘海燕撰写。真实、准确的碳排放数据是碳交易政策的生命线和重要保障,对企业提交的碳排放报告进行核查是提高数据质量,实现碳交易市场公平、公正和透明的核心手段和措施之一。本篇深入调查分析了我国七省市碳交易试点和发达国家碳交易体系中核查制度的建设和实施情况。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勾勒出全国碳交易体系下核查制度的框架,确定了核查技术规范、核查机构监督管理、复查管理等要素内容,并提出政策建议。

“第四篇 碳交易体系监管机制设计”,由刘海燕、郑爽撰写。监管制度是全国碳交易市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强有力、透明、公开、高效的监管体制是约束碳交易市场中各类主体、实现碳排放政策控制目标的基本保障。本篇通过回顾分析我国碳交易试点地区和发达国家的监管制度,研究设计了以监管主体、监管对象、监管内容、监管措施以及监管技术支撑手段等为要素内容的全国碳交易体系监管制度。

“第五篇 碳排放权性质研究”,由郑爽撰写。对碳排放权性质,特别是其法律性质的界定是碳交易制度建设中的核心要素问题。本篇界定了碳排放权概念,识别其性质内容并实证分析了国内和国际实践,论述了碳排放权利认识的争议性,分析了碳排放权权利化与非权利化面临的问题和可能产生的效果和影响,提出了我国在建设全国性碳市场过程中,在碳排放法律确权方面应遵循的若干原则。

在本书的研究和编写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国家发展改革委气候司、试点地区发展改革委、各地区交易所(中心)、科研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第三方核查机构以及控排企业等大力支持和指导。在此,对上述机构的领导、专家和工作人员表示衷心感谢!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出现不当和错漏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

2018年12月30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