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西宏观经济发展报告(2018):聚焦“五新战略”,奋力“追赶超越”
- 任保平等
- 3802字
- 2020-06-25 06:26:33
1.3 新时代陕西经济发展新动能培育的路径
对陕西省来说,一方面,传统的增长结构和动力进入了深刻的调整期,而新的增长结构和动力正在加速酝酿中。但由于其体量还不够大,持续快速增长的格局还未最终确立。一些行业深度、持续调整,而另一些行业则如初升的太阳,生机勃勃。经济运行的复杂多变,给陕西省准确地把握经济总体态势增加了难度。如果仅从经济增速入手,容易得到悲观看法。当传统动能由强变弱时,需要新动能异军突起和传统动能转型,从而形成新的“双引擎”,推动陕西省经济跃上新台阶。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应通过结构优化升级和培育新的增长点,实现高质量、高效益的持续平稳增长。另一方面,在新旧动能转换中,虽然陕西省传统经济领域存在下行压力,但总体经济调整是温和可控的,因而我们应化急调为慢调,努力实现软着陆。具体而言就是把握重点精准用力,吸收借鉴上述国内外新旧动能转换的先进经验,取长补短,抓住经济结构性矛盾凸显所带来的“倒逼式”转型时机,全面实施“五新”战略,在变中求进,从而在西部强省的新征途上迈出坚实的步伐。
1.3.1 延伸产业链条,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近年来,陕西省经济发展虽然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但经济总量与发达省份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这既是发展环境所致,也与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动力单一密切相关。因此,强化产业抓手是陕西省本轮新动能培育的主要着力点。若想实现经济的加快转型升级、达到追赶超越,培育打造产业链是其必由之路,也是实现陕西省新动能培育的关键所在。新时期的产业竞争就是产业链的竞争,当前陕西省的一批产业链也正在形成中。当下,只有将新经济与传统产业不断加速融合,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与价值链重塑,才能为新动能培育注入强劲动力。首先,陕西省应强化轿车产业链条,吸引其配套企业来陕发展,打造新能源汽车整车集成、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等核心产品。同时,加强电子信息产业链建设,积极发展芯片设计、封装、测试及下游大数据软硬件装备产业链,重点培育大数据存储装备及配套产业、大数据平台服务和分析产业、智慧建筑应用配套信息技术产业,大力发展特种光纤光缆、超大尺寸光纤预制棒及配套材料、大尺寸蓝宝石晶体衬底,氮化铝功能复合陶瓷基板和光电器件等光通信产品,延伸发展集成电路专用电子化学品及电子浆料制备等关键配套材料。其次,应建立智能终端产业链,一方面,发展上游机壳、面板等领域配套产业;另一方面,继续引进知名手机整机企业,扩大产业规模。最后,支线飞机、钛材料、煤制烯烃、机器人、3D打印等一批产业链也应加快发展,从而为陕西工业实现追赶超越奠定坚实的基础。总而言之,我们应推进产业链“协同创新、智能提升、服务支撑、品牌打造、绿色改造、全球合作”,努力走出一条符合陕西省实际、体现跨越赶超的发展道路。
在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陕西省经济新的增长极,因此,陕西省在新动能培育中也应把握这一趋势,以产业技术创新需求和转型升级为目标,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链,组建产学研用联合、技术标准构建和应用推广的各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同时,应实施“互联网+”带动战略,发展分享经济,培育壮大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提升产业创新力和竞争力。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实施品牌和质量战略,加快向产业链两端延伸、价值链高端攀升,提高产业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
与此同时,陕西省在新动能培育中要做好顶层设计和规划,防止产业雷同、盲目发展,从而导致出现新的产能过剩。在防止盲目性上,一是要关注核心科技和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二是要合理规划,选择优势产业与主导产业,进行差异化发展,避免新一轮的过剩;三是要依托已有工业体系,融合发展;四是要重视生产性服务业。
1.3.2 激励创新机制,重塑发展新动力
新动能培育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必须加强政府的激励和引导。陕西省各级有关部门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完善政策措施和激励措施,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强化要素资源保障,为企业加快新动能培育和发展壮大提供良好的环境,从而激发各类主体的创新活力和动力。陕西省要全面落实国家鼓励自主创新的各项优惠政策,特别是落实好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企业研发费加技抵扣、科技企业孵化器税收优惠等政策,只有降低企业创新成本,为企业营造更加宽松的创新环境,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企业创新的内在动力,牢固主体地位。通过产业基金、创业基金等新工具,让政策更多地向新产业、新业态倾斜,引导企业和投资者积极转型。
而除了各种优惠政策的激励,对产权的保护也是激励机制的另一重要方面。现今产权保护领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首先,公权力对产权的保护不稳定,政府违约和政策不稳定,侵害到了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以及个人的合法产权和权益。其次,不同所有制产权保护上存在不平等,对非公有产权的保护弱于对公有特别是国有产权的保护。最后,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易发多发、侵权违法成本低、维权成本高的问题长期存在。这些都是陕西省在完善新动能培育创新激励机制中需要克服的问题,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浙江省,打造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为陕西省的科技创新开拓新的途径。
1.3.3 创新发展方式,实现绿色发展
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导致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市场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因而会具有短视性,多年来陕西省经济在快速增长的同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不和谐、不协调的问题也日益凸显。2016年,陕西省13个市(区)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平均为112微克/立方米,除安康达标外,其他市(区)均有所超标。细颗粒物(PM2.5)浓度平均为62微克/立方米,其中榆林达标,其他市(区)均超标。二氧化氮(NO2)浓度平均为38微克/立方米,安康、商洛、杨凌、汉中、铜川、榆林、宝鸡达标,西安、咸阳、延安、渭南、西咸、韩城超标。这些环境问题主要是由过去产业结构不合理、重化工业比重过高、对环境污染重视不够、经济发展方式粗放造成的。因而在新动能培育中我们应克服这一缺陷,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式,改变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发展方式,坚持生态优先,积极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为主导、科技进步为主要动力的绿色、低碳、循环的现代产业体系,最终实现绿色发展。
从横向上看,我们一方面需要对传统制造业进行绿色化改造,另一方面则要大力发展绿色制造新兴产业,进行结构调整;从纵向上看,我们要把绿色产业链贯穿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包括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运行、绿色再生等全体系。具体而言,首先应通过一系列方法来明确绿色发展的代价,将外部成本内部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环境收费与污染物排放权交易。2016年陕西省颁布印发了《陕西省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管理办法》,正式启动初始排污权有偿使用费征收工作,全年开展污染物排污权交易16场,交易总额1.3亿元,这就是有关绿色发展、绿色生产的重大进步。但尽管如此,陕西省企业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依旧任重道远。截至2016年年底,陕西省共出动执法人员16.96万人(次),检查企业4.4万余家,立案查处环境违法企业3518家,处罚金额1.65亿元,公开曝光违法企业354家,挂牌督办环境问题企业184家,约谈政府、企事业单位787家,问责1222人,在今后的新动能培育中仍应坚持对绿色环保的紧抓。此外,我们还可以运用经济手段,激励市场主体治理污染,对积极从事污染治理的企业提供财税和金融政策的支持。同时,我们还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把资源消耗限制在合理的阀值内,要严守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两条底线。
在新动能培育中,陕西省还应加快传统行业绿色改造升级,全面推进钢铁、有色、化工、建材、造纸、印染等传统制造业绿色化改造,用高效绿色生产工业技术装备改造传统制造流程。同时推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全面推行循环生产方式,不断提高绿色低碳能源使用比率,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规范化、规模化发展。此外,还应积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以重大工程、项目为牵引,推动绿色产品、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的全面发展。
1.3.4 把握时代趋势,释放信息化能量
当前孕育兴起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重构全球分工体系和竞争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世界经济加速向以网络信息技术产业为重要内容的经济活动转变。因此,陕西省在新动能培育中要把握这一趋势,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
首先,我们要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制造新模式。加快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通过跨领域、协同化、网络化创新平台来重组传统制造业创新体系,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应用“无缝衔接”。将创新发展从过去的单一学科、单一领域走向跨学科、跨领域,从知识创造的理论导向走向产业发展的问题导向。其次,应打造适应互联网时代的企业新型能力。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培育最终要落实到企业新的新动能培育上来,而培育企业的新型能力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应对新一轮产业变革的竞争中,陕西省企业应把智能装备、工业软件设计、管理变革、流程优化等转化为自身的新型能力。再次,我们要夯实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新四基”。支持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的应用和发展,以解决制约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卡脖子”问题。对于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而言,还要解决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应用等关键技术的自主可控程度低、研发应用水平不高等问题。最后,要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式大企业创新创业平台,从而形成大、中、小企业联合创新创业新局面。只有这样才能释放信息化能量,促进陕西省新动能培育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