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传统古建筑构件的名称

一、砖瓦石结构

(一)基座部分

1.台基

台基是所有建筑物的基础,其构造是四面砖墙,内中填土,上有墁砖的台子,如图1-44所示。

图1-44 台基结构示意

2.台明、阶条石(图1-45)

中国古建筑都是建在台基之上的,台基露出地面部分称为台明,小式房座台明高为柱高的1/5或柱径的2倍。台明由檐柱中向外延出的部分为台明出沿,对应屋顶的上出檐,又称为“下出”。下出尺寸,小式做法定为上出檐的4/5或檐柱径的2倍;大式做法的台明高为台明上皮至挑尖梁下皮高的1/4。大式台明出沿为上出檐的3/4。

图1-45 台明、阶条石

3.台阶(踏跺石)

古代建筑的台阶又称踏跺石或踏道,是上下台基的阶梯,通常有阶梯形踏步和坡道两种类型,如图1-46所示。 这两种类型根据形式和组合的不同又可分为以下3种。

图1-46 台阶(踏跺石)

(1)御路踏跺 斜道又称辇道、御路、陛石,是坡度很缓用来行车的坡道,通常与台阶形踏步组合在一起使用,称为御路踏跺。一般用于宫殿与寺庙建筑。

(2)垂带踏跺 在踏跺的两旁设置垂带石的踏道,最早见于东汉的画像砖。

(3)如意踏跺 不带垂带石的踏跺做法称为如意踏跺,一般用于住宅和园林建筑。

4.须弥座

须弥座(图1-47)通身高度按台基露明高度可分为51份,分配如下:圭脚高10份、下枋高8份、下枭高7份、束腰高10份、上枭高7份、上枋高9份。

图1-47 须弥座

5.柱顶石(图1-48)

柱顶石又叫柱础,是一种中国建筑石制构件,安装在柱脚的位置上(柱下)。柱顶石顶端上有孔,叫“海眼”,与木柱下端的榫相配合,使柱子得到固定。有的柱顶石上面刻有图案,如巴拿马纹饰。

图1-48 柱顶石

6.角柱石

角柱石是台基的拐角处立置的石构件,如图1-47(a)所示。宋代的《营造法式》中规定:“造角柱之制,其长视阶高,每长一尺则方四柱;柱随加长,至方一尺六止。其柱首接角石处合缝,令与角石通平”。这个规定不但确定了角柱石的尺寸与比例,而且还说明它位于角石之下。清代时建筑台基变矮,所以角柱直接放置在阶条石下面。

(二)屋身部分

1.砖墙

我国古建筑中全用青灰色陶砖,施于墙体的有空心砖、条砖、楔形砖、饰面砖等。

(1)空心砖墙[图1-49(a)] 空心砖墙见于战国晚期至东汉中期的墓中。它的体型较大,以河南郑州二里岗战国木盖空心砖壁墓为例,其空心砖长约1.1m、宽0.4m、厚0.15m,也有断面为方形或带有企口的。砌时干摆,侧放以为墓壁,平置以为墓底,在砖对外的一面常模印几何纹样作装饰。

(2)条砖墙[图1-49(b)] 条砖(即长方形砖)又称为小砖,用于体小量轻的建筑墙体,其使用灵活,所以应用较广。西汉晚期以后,已大量应用于陵墓,也有用于仓、窑、井、水沟的不少实物。汉代条砖的质量和尺寸与现代的已相仿佛,它的长、宽、厚的比例约为4∶2∶1,这表明在砌体中已具有模数的性质。

(3)楔形砖墙[图1-49(c)] 多用于拱券。

(4)贴面砖墙[图1-49(d)] 多用于传统建筑的现代做法当中。贴面砖墙的砌砖方式已有半砖顺砌平砖丁砌、侧砖顺砌、顺砖丁砌、立砖顺砌、立砖丁砌等多种。前两种多用于实体砌墙,后面几种多用于空斗墙或墓中。在砌法上,除前述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壁用平砖顺砌、上下对缝外,绝大多数都是错缝的。砖间一般无砂浆或用黏土胶结,仅极少数例子如河北望都二号墓及定县王庄汉墓才使用石灰胶泥。一般来说,宋朝以前多用黄泥浆,宋朝及以后石灰浆才逐渐普及。明清建筑墙体多用三顺一丁、二顺一丁或一顺一丁,考究的在砂浆中还掺入糯米汁。

图1-49 各式砖墙

2.石墙

石墙(图1-50)是采用大小和形状不规则的乱毛石或形状规则的料石砌筑而成。石墙具有坚固耐用、可就地取材、砌筑方便、造价低廉等优点。古建筑应用较多。

图1-50 石墙

3.槛墙

槛墙(图1-51)是前檐木装修槛窗木榻板下面的墙体,槛墙厚一般不小于柱径即可。

图1-51 槛墙

4.腰线

墙身设有角柱石(龟背角柱)的,其上面一般都安置压面石(龟背压面石),中间连接部分即为腰线石,简称腰线[图1-52(a)],也是下碱与上碱的分界处。

图1-52 山面构造

5.下碱

下碱[图1-52(b)]又叫下肩或裙肩,其高度可按檐柱高的3/10定。里皮靠柱子的砖要砍成六方八字形状,两块八字砖之间叫“柱门”,柱门最宽处应与柱径同宽。下碱应使用最好的材料和采用最细致的做法,并常带有石活。下碱砖的层数应为单数。

(三)屋面部分

1.正脊

正脊[图1-53(a)]为前后两坡顶相交最高处的屋脊,其做法有大式做法的大脊,小式做法的清水脊、过垄脊、鞍子脊等。

图1-53 部分屋脊

2.垂脊

垂脊[图1-53(a)]为在屋顶与正脊相交且向下垂的屋脊。

3.戗脊

戗脊(亦称岔脊、角脊)[图1-53(a)]为歇山的四个檐角处斜向屋脊,在平面上与垂脊成45°,以戗兽为界分兽前兽后,兽前安置仙人、走兽。

4.博脊

博脊(亦称围脊)[图1-53(a)]为斜坡屋顶上端与建筑垂直面相交部分的水平脊、重檐屋顶的下层水平脊。

5.清水脊

清水脊(又称蝎子尾)(图1-54)是用砖瓦垒砌线脚,两端有翘起的鼻子,下有花草砖和盘子、圭角等构件组成,多用于小式做法的硬山、悬山、有正脊无垂脊。屋面瓦垄有高坡垄和低坡垄,低坡垄布置在位于两山端的四条边垄,其最高点与高坡垄在正脊根部最低点相同,檐口高度是一致的。

图1-54 清水脊

6.皮条脊

其做法与清水脊基本一致,但两端无“蝎子尾”,只在脊砖外安一件勾头称为皮条脊,多用于北方民居。

7.鞍子脊

在屋面上采用阴阳合瓦时,其正脊如马鞍形,故名鞍子脊。多用于北方民居。

8.甘蔗脊

是在正脊中部用板瓦直立排脊,脊顶刷盖头灰,脊端做简单的方形回纹,多用于江南民居。

9.空花脊

是用砖或瓦垒砌成透空脊,多用于江南民居,用于北方官式建筑时加各种雕饰图案。

10.宝顶

宝顶(也称绝脊)(图1-55)在攒尖屋面的顶端,其下部为多层砖砌线脚,一般与须弥座做法相同,由上下枋、枭及束腰、圭角等构成,上部为圆形中空的宝珠,内部包有雷公柱伸出屋面的通心木。

图1-55 宝顶

11.正吻

正吻(亦称大吻、龙吻、鳞尾、鸱尾、鸱吻、吞脊兽、望兽)(图1-56)是安装在正脊两端,山面有吻座的龙形装饰物,其造型由半月形、鱼尾、龙尾演变成口吞正脊,尾上翘,背插剑靶,后面加背兽的正吻,较大规格的正吻多由数块吻件组合砌筑而成。

图1-56 正吻

12.合角吻

合角吻(合角兽)(图1-57)是安装在盝顶转角或重檐下层博脊转角处两个互成90°的龙形装饰构件,起防水并封护角柱作用,根据转角的阴阳角可分为阳合角吻与阴合角吻。

图1-57 合角吻

13.垂兽

安装在屋顶垂脊端头的兽头装饰构件为垂兽,如图1-58(a)所示。

14.戗兽

安装在屋顶戗脊脊端的兽头装饰构件为戗兽,如图1-58(b)所示。

15.套兽

套在檐角仔角梁头上的兽头构件为套兽,如图1-58(c)所示。

图1-58 兽头

16.仙人、走兽

仙人、走兽(小兽、小跑、跑兽)(图1-59)是安装在屋顶角脊脊端的装饰构件,仙人的造型是一位仙人骑在一只昂首的鸡上,布置在檐角端头,其后的走兽亦称小兽、小跑,其排列次序是: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鱼)、獬豸(獬)、斗牛(吼牛)、行什(猴,因排行第十故名)。

图1-59 仙人走兽

二、木作、木构架

古建筑柱类构件在正身部分除部分卷棚以外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山面的构件。

(一)柱类

柱类构件在平面图中的位置见图1-60。

图1-60 柱子平面布置

1.檐柱(廊柱)

檐下最外一列柱均称檐柱,即指檐廊外侧的柱子。

2.金柱(步柱、老檐柱)

檐柱以内的各柱,又称老檐柱,分为单檐金柱、重檐金柱(宋称殿身檐柱)和里金柱(宋称殿身内柱)。

3.山柱

位于山墙正中处一直到屋脊的柱称为山柱。

4.中柱

在纵向正中轴线上,同时又不在山墙之内顶着屋脊的柱为中柱。

5.童柱

童柱下端不着地,立于梁上,作用同柱。南方建筑梁架上的童柱,则常做成上下不等截面的梭杀,如瓜状,又称瓜柱。童柱和瓜柱的区别在于童柱的柱脚多与墩斗连接,但瓜柱则不同。

6.瓜柱

瓜柱(蜀柱、柁墩、侏儒柱、童柱、雷公柱、矮柱)是设在屋架梁之间所需要的垂直传力构件,清《工程做法则例》称这种构件为“瓜柱”,矮的为“柁墩”;宋《营造法式》称为“侏儒柱”或“蜀柱”;《营造法原》称为“童柱”或“矮柱”。 瓜柱依其位置分为脊瓜柱和金瓜柱。正身部分构架名称如图1-61所示。

图1-61 正身木构架

1—檐柱;2—老檐柱(金柱);3—抱头梁;4—穿插枋;5—脊桩;6—扶脊木;7—脊檩;8—脊垫板;9—脊枋;10—脊瓜柱;11—角背;12—三架梁;13—上金檩;14—上金垫板;15—上金枋(金枋);16—五架梁;17—随梁枋;18—老檐檩(下金檩);19—老檐垫板;20—老檐枋;21—檐檩;22—檐垫板;23—檐枋

雷公柱是因推山而加长脊檩的承托构件(与瓜柱区分于推山不推山),庑殿建筑的木构架名称如图1-62所示。

图1-62 庑殿建筑的木构架名称

1—台基;2—檐柱;3—檐檩;4—檐垫板;5—檐枋;6—抱头梁;7—下顺扒梁;8—金柱;9—下金檩;10—下金垫板;11—下金枋;12—下交金瓜柱;13—两山下金檩;14—两山下金垫板;15—两山下金枋;16—上金檩;17—上金垫板;18—上金枋;19—柁墩;20—五架梁;21—上顺扒梁;22—两山上金檩;23—两山上金垫板;24—两山上金枋;25—上交金瓜柱;26—脊桩;27—扶脊木;28—脊檩;29—脊垫板;30—脊枋;31—脊瓜柱;32—角背;33—三架梁;34—太平梁;35—雷公柱;36—老角梁;37—仔角梁;38—由戗;39—檐椽;40—飞檐椽;41—连檐;42—瓦口

歇山建筑木构架名称如图1-63所示。

图1-63 歇山建筑木构架名称

1—台基;2—檐柱;3—檐檩;4—檐垫板;5—檐枋;6—抱头梁;7—金柱;8—下金棹;9—下金垫板;10—下金枋;11—顺扒梁;12—交金墩;13—假桁头;14—五架梁;15—踩步金;16—上金檩;17—上金垫板;18—上金枋;19—挑山;20—柁墩;21—三架梁;22—角背;23—脊瓜柱;24—扶脊木;25—脊檩;26—脊垫板;27—脊枋;28—脊桩;29—踏脚木;30—草架柱子;31—穿梁;32—老角梁;33—仔角梁;34—檐椽;35—飞檐椽;36—连檐;37—瓦口;38—望板

7.常见柱截面

(1)圆柱

①直柱,即整个柱径均为圆形。

②梭柱。在2/3柱长处开始逐渐向上收拢即“杀梭”,以增加美感,也符合木材生长的自然形态。

③拼贴组合柱。

④空心柱和盘龙柱。

自古以来,多数柱子的截面为圆柱,既符合力学要求,又便于加工和使用。

(2)方柱

①海棠柱。方形截面四角加工成内凹圆角深15mm,成海棠形,既增美感又不伤游人。

②长方柱。

③正方柱。

④空心柱。

方柱多见于唐代及其以后的建筑,如五台山南禅寺大殿柱。

(3)切角柱

①正八角柱。

②小八角柱。

(4)其他形式

①梅花柱。

②瓜楞柱。

③多段合柱。

④包镶柱。

⑤拼贴梭柱。

⑥花篮悬柱。

常见柱截面如图1-64所示。

图1-64 常见柱截面图

(二)梁类

1.顺梁

顺梁是指顺面阔方向的横梁。梁头下面由柱支承,并顺着正身檩子方向(即平行于面宽方向)架梁的一种方法。所架的梁称顺梁,其外端落于檐柱的柱头之上,内端则榫交承托于金柱(第二排柱)上,梁背上还可承接交金墩或瓜柱。当做歇山顶时,踩步金即安放于交金墩上(图1-63)。

2.趴梁

趴梁法指梁头下面不搁置在柱子上,而是趴搭在桁檩上来架梁的一种方法。所架的梁称趴梁,其外端和内端分别由桁檩和正身梁架承托,即扒扣在桁檩之上(顺梁是用在桁檩之下),它与顺梁的位置正好一正一反。

3.架梁

架梁是以其上所架设的檩木根数(也称架)而命名,如在本梁以上有三根檩木就称为“三架梁”,有五根檩木就称为“五架梁”,如此类推,分为三架梁、五架梁、七架梁等,参看图1-61~图1-63。而宋式称架梁为“椽栿”,是以槫木(桁檩)之间搁置椽子的空当数而命名,如在本椽栿以上有四个空当(清式五架梁)就称为“四椽栿”,分为四椽栿、六椽栿、八椽栿、十椽栿等,其中,对有三根槫木的横梁不称为二椽栿,宋《营造法式》对此给予一个专门名称,称为“平梁”。南方把架梁称为“界梁”,是以两桁木之间的空当(简称“界”)而命名,分为四界梁、五界梁、六界梁等,其中对最下面的一根界梁称为“大梁”,对有二界的横梁不称为二界梁,《营造法原》称为“山界梁”(相当于“平梁”)。

4.太平梁

因推山而加长脊檩的承托构件,如图1-62及图1-65所示。当把庑殿木构架的脊桁(檩)向外推长一个距离后,就可使庑殿山面的坡屋顶变得更为陡峻,借以增添屋面的曲线美。太平梁与三架梁相似。

图1-65 太平梁位置图

5.抱头梁、乳栿、川

抱头梁是指梁的外端端头上承接有桁檩木(俗称抱头)的檐(廊)步横梁,它位于檐柱与金柱之间,承接檐(廊)步屋顶上檩木所传荷重的横梁。

清《工程做法则例》依其端头形式不同,分为素方抱头梁(一般简称抱头梁,用于无斗栱建筑)和桃尖梁(用于有斗栱建筑)。如果其上有多根檩木,将廊步分成多步而设置梁者,分别称为单步梁、双步梁、三步梁等。抱头梁和桃尖梁的形式参看图1-61~图1-63以及图1-66。

图1-66 抱头梁和挑尖梁

宋《营造法式》称抱头梁为乳栿、剳牵(相当于单步梁)。《营造法原》称抱头梁为“川”,在廊步的称为“廊川”,在双步上的称为“眉川”,如图1-67所示。双步即指双步梁,“步”即指桁条间的水平投影距离。双步梁多用于前、后廊上的梁。当廊步有两个桁距时就称为双步,三个桁距时就称为三步,一般廊步上的梁最多只有三步梁,最少为一步,但不称为一步梁,而改称为“川”。“川”是指界梁以外,将廊柱与步柱穿连起来的横梁,对双步、三步梁上面的一步梁,称为“川步”。

图1-67 乳栿、剳牵

6.天花梁

天花梁是指在天花吊顶中,处于进深方向的主梁,在天棚吊顶中起到骨架作用。与天花梁垂直方向的为天花枋,如同间枋一样,其截面尺寸与间枋相同,如图1-68所示。

图1-68 天花梁、天花枋

7.老角梁、仔角梁

正身檐步与山面檐步屋面交角处的斜木构件称为角梁,清制分为“老角梁”和“仔角梁”;宋制分为“大角梁”和“仔角梁”;《营造法原》分为“老戗”和“嫩戗”,如图1-69所示。

图1-69 各式角梁

8.由戗(隐角梁、续角梁)

角梁后面的延续,清称为“由戗”,宋称“隐角梁”或“续角梁”,《营造法原》无延续,直接布椽。由戗的截面同角梁一样,其长按每步架安装,直至脊檩,如图1-70所示。

图1-70 由戗

9.递角梁

宋称递角栿,是房屋结构中转角处的斜梁,水平放置的45°。其作用是将里外角柱连接在一起,并将屋顶荷载传递向下,其做法与正身梁架一样,只是长度不同而已。递角梁也有七架、五架、二架或六架、四架、顶梁的区分,如图1-71所示。

图1-71 递角梁

10.轩梁

轩梁是指轩步的承载弯弧形顶篷的承重梁,有圆形截面和扁形截面两种,扁形截面做法与界梁相同,如图1-72所示。

图1-72 轩梁、荷包梁

11.荷包梁

荷包梁是《营造法原》用于美化并代替月梁用以承托桁条的弧面梁,梁背中间隆起如荷包形状,如图1-72所示,它多用于船篷轩顶和脊尖下的回顶,一般为矩形截面。

(三)枋类

1.额枋(大额枋、小额枋、阑额、由额)

额枋是指在面阔方向连接排架檐柱的横向木,是加强柱与柱之间连系,并能承重的构件,因多在迎面大门之上,故称为“额”,为矩形截面。清制在大式建筑中称为大额枋、小额枋;宋称为阑额、由额;吴制称为廊(步)枋。为强化联系,有时两根枋叠用,上面的叫大额枋,下面的叫小额枋,如图1-73所示,上下间用垫板封填。《营造法原》的廊(步)枋,起连接廊柱或步柱的作用。

图1-73 大、小额枋

2.单额枋(阑额、廊枋)

单额枋即指檐枋,因为在清制无斗栱建筑中,它是檐柱之间的唯一联系枋木,所以称为“单额”,以便与大额枋相区别,宋为阑额,吴为廊枋,如图1-74所示。

图1-74 单额枋

3.平板枋(斗盘枋、普柏枋)

平板枋位于额枋之上,是承托斗栱之横梁,其下为额枋,相互间用暗销连接。平板枋为清制称呼,《营造法原》称斗盘枋,宋《营造法式》一般以阑额兼用,但在楼房平座中宋采用“普柏枋”,是专门用来承托斗栱的厚平板木,如图1-75所示。在板上置木销与斗栱连接,在板下凿销孔与枋木连接。

图1-75 平板枋

4.棋枋

棋枋是清制重檐建筑中金柱轴线上设有门窗时,于门窗框之上所设的辅助枋木,它是为固定门窗框而设的根基木,如图1-76(a)所示。

图1-76 棋枋、围脊枋、承椽枋、间枋

5.围脊枋

围脊枋是指重檐建筑中上下层交界处,遮挡下层屋面围脊的枋木,截面规格与承椽枋同,如图1-76(a)所示。

6.间枋

间枋是指楼房建筑中,每个开间的面宽方向,连接柱与柱并承接楼板的枋木,如图1-76(b)所示。由于在进深方向的柱子之间有“承重”作为承接楼板荷重的主梁,所以面宽方向柱子之间的间枋,可算是作为承重梁上的“次梁”。

7.承椽枋

承椽枋是指重檐建筑中上下层交界处,承托下层檐椽后端的枋木,在枋木外侧,安装椽子位置处剔凿有椽窝,如图1-76(a)及图1-77所示。

图1-77 承椽枋轴测图

8.天花枋

天花枋是指有天花棚顶建筑中作为天棚次梁的枋木,与进深方向的主梁天花梁垂直搁置,将荷载传给天花梁,如图1-78所示。

图1-78 天花枋

9.随梁枋(跨空枋、顺袱串)

随梁枋是指顺横梁方向的枋木。它是为保证木构架的整体安全稳定性,设在受力梁下面,将柱串联起来的构造性横枋。

10.穿插枋(夹底)

穿插枋是设在抱头(或桃尖)梁下面,将檐(廊)柱和金(步柱)柱串联起来,保证抱头梁的稳固安全,如图1-79所示。《营造法原》称为“夹底”,是指加强双步或三步梁的横向拉结木,用于廊步安置在双步梁或三步梁之下。《营造法式》不设此构件。

图1-79 穿插枋

(四)桁(檩、槫)类

1.桁(檩)

桁(檩)(图1-80)是搁置在屋架梁的两端,起到承托屋面木基层的作用,并将其荷重传递给梁柱的构件。宋称“槫”,清大式称“桁”,小式称“檩”,《营造法原》通称“桁”。依不同位置分别称为:挑檐桁(宋称牛脊槫,吴称为梓桁);檐檩(桁)(宋称下平槫);金檩(桁)(宋称上、中平槫);脊檩(桁、槫)等。

图1-80 檩条

2.桁(檩)三件

为加强各个木排架之间的纵向整体稳定性,清制构件在桁(檩)木之下,设有垫板和枋木,因为这三件总是连在一起制作安装,清制简称为“桁(檩)三件”,如图1-80(a)所示。在宋制木构架未设置此三连做法,而它是在各根槫木下,采用替木和斗栱作独立支撑。在《营造法原》中只在桁木下设置“机”木。

3.梁与枋的定义与区别

一般来说,顺面阔方向的横向构件应称为额或枋,主要起联系各排架柱的连接作用,很少起承重梁的作用,故一般不称为梁。而顺梁,虽也是顺面阔方向,但它起承重作用,为了与额、枋相区别,故称它为顺梁。踏脚木和踩步金是山面的承重构件,它们的荷载都传递到顺梁上,再由顺梁传递到柱上。

(五)门、窗类

1.实榻门

将门板的外面做成光平无缝无线脚,犹如镜面,背后打眼穿销或横向钉起。实塌门是各种板门中型制最高、体量最大、防卫性最强的大门,专门用于宫殿、坛庙、府邸及城垣建筑,如图1-81所示。

图1-81 实榻门

2.攒边门

攒边门又称棋盘板门,是用于一般府邸民宅的大门,四边用较厚的边抹攒起外框,门心装薄板穿带,故称攒边门。该门从外观看呈棋盘状而又得名棋盘门,如图1-82所示。

图1-82 攒边门(棋盘门)

3.撒带门

撒带门是街门的一种,常用作木场、作坊等一类买卖厂家的街门。在北方农舍中,也常用它作居室屋门,如图1-83所示。

图1-83 撒带门

4.屏门

屏门是一种用较薄的木板拼攒的镜面板门,因其类似屏风而得名,即在整个格门框架上用小板钉上,表面光平如镜,它的作用主要是遮挡视线、分隔空间,多用于垂花门的后檐柱、间或院子内隔墙的随墙门上,园林中常见的月洞门、瓶子门、八角门、室外屏风上也常安装这种屏门。有的正面作镜面而背面作格门式则为讲究的屏门。屏门多为四扇一组,由于门扇体量较小,一般没有门边,门轴,凭鹅项、碰铁等铁件做开关启合的枢纽。门涂刷绿色油饰,上面常书刻“吉祥如意”“四季平安”“福寿绵长”一类吉辞,如图1-84所示。

图1-84 屏门

5.隔扇(长窗)

隔扇在宋代称为格子门或格门,是安装于建筑物金柱或檐柱间,为可脱卸之门,用于分隔室内外的一种装修。此门分成上下两段。上段叫格心,隔扇心是安装于外框上部的仔屉,通常有菱花和棂条花心两种;下段用木板镶起叫裙板,裙板与格心之比,宋式为1∶2,清式为4∶6,实际上也不严格规定。当全部用格心而不用裙板的整个隔扇称为“落地明造”,玲珑剔透、美不胜收。但结构不大牢固,故尺寸不宜做大。隔扇的样式根据其尺寸大小,受力情况又分为六抹、五抹、四抹、二抹(落地明造),如图1-85所示。

图1-85 隔扇

6.风门

风门是专门用于住宅居室的单扇格子门,安装在明间隔扇外侧的帘架内,如图1-86所示。

图1-86 风门

7.隔扇隔断

隔扇隔断又称碧纱橱(图1-87),可移动,以视需要灵活调整房屋的平面布置。这是中国传统建筑装修的一大特色。

图1-87 碧纱橱

8.窗类

由于中国建筑特点是木构框架,窗和门都不承重,其大小和形式都可自由设计安排,不受力学上的制约,窗门形式尺寸也就更五花八门了。图1-88所示为格栅窗。

图1-88 格栅窗

9.窗花式样

各类门窗的花格式样又可加以变化,参照图1-89所示。

图1-89 各式窗花

(六)斗栱

(1)大斗 最下层的斗状方形托座,由栌演变而来。

(2)斗 立方块上井十字口,位于昂与翘之间。

(3)栱 形状略呈弓形的横向构件,与枋平行。

(4)翘 大斗上面的纵向构件,与枋垂直。

(5)耍头 放于昂上面的头部呈蚂蚱头似的纵向构件。

(6)昂 位于翘的上面,头部向斜前方下垂的纵向构件。

(7)升 立块上仅开横向口,位于栱头之端部。

斗栱各组成要件见图1-90。

图1-90 斗栱

(七)其他类

1.雀替

放在柱顶作为柱头与梁枋之间如牛腿式的支撑,并向左右两边有较大的伸延,其长为面阔的1/4,高度与檐枋相同,厚度为柱径的3/10,再在其上画上华丽的彩画,如图1-91所示。

图1-91 雀替

2.骑马雀替

柱间间距较小,以致两端的雀替碰接在一起,多见于垂花门上,可将其处理成一整片的人字形变截面装饰板。

3.花牙子

模仿雀替形状的一种通花装饰,如同中断的挂落,设计随意,如图1-92所示。

图1-92 花牙子

4.挂落

挂落是额枋下的一种构件,常用镂空的木格或雕花板做成,也可由细小的木条搭接而成,用作装饰和划分室内空间,如图1-93所示。挂落在建筑中常为装饰的重点,常做透雕或彩绘。在建筑外廊中,挂落与栏杆从外立面上看是位于同一层面,并且纹样相近,有着上下呼应的装饰作用。而自建筑中向外观望,则在屋檐、地面和廊柱组成的景物图框中,挂落有如装饰花边,使图画空阔的上部产生了变化,出现了层次,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

图1-93 挂落

5.檩垫板

檩垫板是清式建筑中填补檩木与枋木之间空隙的木板,起装饰作用。檩垫板依其位置分为檐垫板、金垫板、脊垫板等。

6.檩枋木(机)

檩枋木(机)是建筑中连接檩(桁)木下,瓜柱与瓜柱之间的联系木,《营造法原》称为“机”。依檩(桁)位置分为檐枋(连机)、金枋(金机)和脊枋(脊机),其为矩形截面。

7.角云(花梁头、捧梁云)

它是清制亭子建筑用于转角部位的柱顶上承托两个方向横梁交叉搭接或桁檩交叉搭接的垫木,一般在该垫木外侧雕刻有云状花纹,所以称为角云,如图1-94所示。

图1-94 角云

8.檐椽

椽子在檐(廊)步距上的称为檐椽。

9.脊椽(脑椽、头停椽)

在脊步步距上的在宋朝称为脊椽,清朝称为脑椽,《营造法原》称为头停椽。

10.花架椽(直椽)

在屋顶正身部分的椽子,搁置在檩桁(槫)木上用来承托望板(或望砖)的条木,在庑殿建筑中多为圆形截面,《营造法原》也有用半圆截面的。为简单起见,除檐椽和脊椽之外都简称为直椽。

11.翼角椽(转角椽、摔网椽)

从起翘点至角梁部分的椽子,清制称为翼角椽,宋称为转角椽,《营造法原》称为摔网椽。

12.飞椽(飞子)

飞椽(飞子)是铺钉在檐口望板(或檐椽)上增加屋檐冲出和起翘的檐口正身椽子,与下面的檐椽成双配对,多为方形截面,也有圆形截面的。清与《营造法原》称为飞椽,宋《营造法式》称为飞子。

13.翘飞椽(转角飞子、立脚飞椽)

从起翘点至角梁部分的异角部分飞椽,清称为翘飞椽,宋称为转角飞子,吴称为立脚飞椽。

屋面部分构件关系如图1-95所示。

图1-95 屋面部分构件关系图

14.衬头木(戗山木)

衬头木是指装钉在檐檩上,承托翼角椽使其上翘的垫枕木,呈锯齿三角形,《营造法原》称为“戗山木”,如图1-96所示。

图1-96 衬头木

15.大小连檐(飞魁、遮檐板)

大连檐是用来连接固定飞椽端头的木条,为梯形截面。宋《营造法式》称大连檐为“飞魁”,《营造法原》以遮檐板代替大连檐,钉在飞椽端头用以遮盖。

16.小连檐

小连檐是固定檐椽端头的木条,为扁形截面。《营造法原》用里口木代替小连檐。

17.椽椀板

椽椀板是用于固定檐椽的卡固板,它是用一块木板按椽径大小和椽子间距,挖凿出若干椀洞而成,如图1-97(a)所示,将它钉在檐桁檩上,让檐椽穿洞而过。根据椽子截面形式分为圆椽椽椀、方椽椽椀。其多用在高规格建筑上,一般建筑可以不用。

18.隔椽板

隔椽板是用于固定除檐椽之外(上行步架)的其他直椽的卡固板,其作用与椽椀板相同,但不用长板、条板挖凿椽椀,只用简易板块代替椽椀板,在每个椽子空隙置一块。

19.闸挡板

闸挡板是清制堵塞檐口飞椽之间空隙的挡板。因为飞椽钉在直椽的望板上,而在飞椽之上还钉有一层“压飞望板”,在这两层望板之间的空隙,雀鸟很容易进入做巢,因此用闸挡板加以堵塞,可以阻止雀鸟钻入。

20.里口木

里口木是《营造法原》填补飞椽之间空隙的牙齿形填补板,如图1-97(b)所示。其凹槽是嵌飞椽,钉在檐椽或望板之上。

21.瓦口板

瓦口板是钉在大连檐上用来承托檐口瓦的木件,是按屋面瓦的弧形做成波浪形木板条,如图1-97(c)所示。

图1-97 零星构件

22.菱角木、扁担木和箴木

菱角木、扁担木和箴木是《营造法原》老、嫩戗夹角之间用于戗角加固的构件,是填补其交角的拉扯木,如图1-98(a)所示。其中将扁担木和箴木合称为龙径木。

图1-98 翼角部分构件

23.硬木千斤销

即指硬木木销,它是用于老、嫩戗连接处,由老戗端头底下穿入,用于固定嫩戗的木销子,一般用比较结实的硬杂木制作,故称为硬木千斤销。

24.眠檐勒望

勒望[图1-98(b)]是《营造法原》中所指的横勒拦望条,因为《营造法原》屋顶木基层一般是在椽子上铺筑望砖来代替木望板,为了防止望砖下滑,采用由脊至檐口按每一界深距离在椽子上横钉一木条,最檐口一条称为“眠檐勒望”。 

25.踏脚木

踏脚木是承托几根草架柱的横向受力构件,在其背上做有卯口,以便栽立草架柱榫;底皮为斜面,压在山面檐椽上。

26.草架柱

草架柱是支承歇山部分檩木的支柱,每个檩木一根,在柱顶凿剔梳槽,以承接脊檩和上金檩,柱脚做榫插入踏脚木卯口内。

27.横穿

横穿是连接并稳定草架柱的横撑。

山面构件如图1-99所示。

图1-99 山面构件

28.山花板

在歇山屋顶的两端,前后博风所夹的三角形空间,由草架柱、横穿、踏脚木等形成歇山山面的骨架,用以封堵屋架的木板构件称为山花板(图1-100),在山花板上雕刻花纹或绘彩画称为山花。明代歇山一般用砖砌山花,有的博风用砖砌或做琉璃博风。清代歇山山花成为屋顶上的主要装饰部位,不做悬鱼、惹草,在博风板檩子的部位钉梅花钉,有的做贴金装饰,在重要的歇山宫殿上做沥粉山花绶带贴金花饰更显其尊贵。

图1-100 山花板

29.踩步金

踩步金(图1-101)是相当于三架梁之下五架梁的木构件,但它的作用又较五架梁多一项功能,即起搭承山面檐椽的檩木作用。因此,在它的外侧面剔凿有若干个承接山面檐椽的椽窝。因一木两用,故特取名为“踩步金”。

图1-101 踩步金

30.悬鱼、惹草

早期的歇山屋顶仅有博风板不做山花板,是透空的,在博风板中间安装悬鱼,沿着檩的位置安装惹草,如图1-102所示。

图1-102 悬鱼、惹草

31.蒲鞋头

蒲鞋头(图1-103)即为半个栱件,是指在柱梁接头处,由柱端伸出的丁字栱,在轩中用得较多。

图1-103 蒲鞋头

32.山雾云

山雾云(图1-104)是指屋架山尖部分置于山界梁上的装饰板。这种装饰一般用于比较豪华的大厅房屋,它的脊桁是由坐在山界梁上一斗六升栱作为支撑,然后用三角形的木板斜插在坐斗上,在该板的观赏面雕刻流云飞鹤等图案。

33.抱梁云

抱梁云(图1-104)是山雾云的陪衬装饰板,其长、宽、高都约小于山雾云的1/2,它与山雾云同向,斜插在一斗六升的最上面一个升口中,板上雕刻有行云图案,陪衬山雾云的立体感。

图1-104 山雾云、抱梁云

34.棹木

棹木(图1-104)是大梁两端梁头底部的装饰木板,斜插在蒲鞋头(即丁字栱)的升口上,好像丁字栱的两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