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杂粮食品生产实用技术
- 马涛 肖志刚主编
- 725字
- 2020-08-27 22:00:59
前言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粮食消费结构中,粗粮比重偏低,而精白米面比例过高,使高血压、心血管、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病率逐年攀升。现代医学与营养学研究表明,荞麦、燕麦、小米等多种谷物杂粮中富含蛋白质、膳食纤维、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矿质元素等多种成分,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具有良好的保健功能,对“富贵病”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伴随农业结构调整,谷物杂粮的生产及其加工近年来得到比较大的发展,但是产业链不长、经济效益不高的局面未能根本改变;谷物杂粮品种结构不合理,适宜加工品种少,加工专用优质原料缺乏;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水平不高,精、深加工产品比例偏低;企业规模偏小,生产集中度低,“小、散、差”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加工技术和装备整体水平相对落后;超微粉碎、超临界萃取、超高压、冷冻干燥、挤压膨化技术等高新技术尚未在杂粮生产加工中得到普及应用;在原料供给、生产环境、加工包装及储运等环节的安全管理方面存在安全隐患,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较为严重,杂粮食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杂粮食品检测和检验体系及其质量标准亟待建立和完善。
要实现谷物杂粮产业的持续发展,缩小与国外杂粮食品加工技术水平的差距,真正把杂粮资源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依靠科技进步生产各种营养健康的杂粮食品,还需要付出持续不断的努力。基于以上认识,我们编写了此书。
本书由渤海大学马涛教授和沈阳师范大学肖志刚教授主编,马涛教授负责统稿。渤海大学王胜男、朱力杰、王勃、汤轶伟、刘贺、何余堂、杨立娜、任传顺、吴凯为参加了部分章节的编写工作。
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参阅了大量相关书籍,在此谨向这些作者表示衷心感谢。由于笔者水平有限,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6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