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与实例
- 张立勇主编
- 2701字
- 2020-08-28 00:28:00
2.3 参与者的基本要求
2.3.1 创业训练活动对参与人员的基本要求
大学生创业训练团队需要多方面、多层次、多学科搭配,因此,需鼓励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背景的学生组成团队。团队人数一般在5~8人,且需明确每名成员在项目中的具体分工。团队中的技术人员需要对团队产品的技术、工艺、流程有非常深刻的理解,并能清楚认识团队产品相比市场上的同类产品其优点在哪,能弥补市场上产品哪些不足,从而更好地撰写创业计划书中的产品部分。团队中的营销人员要熟练掌握市场营销的理论,能准确地进行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分析,准确地对消费者进行细分、选择和产品定位,能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营销策略。团队中的财务人员要能准确分析出项目价值、投资与回报以及项目风险,做到数据可靠,假设合理。
以下是针对大学生创业训练项目(含“挑战杯”创业系列赛、专项创业赛等)团队组建及完善的参考性建议:a.项目发起人(或创意人)有创业意向、市场思路、盈利主题、产品轮廓之后,宜先在辅导员、指导教师的帮助下,探讨项目类型、市场可行性和参加人员,避免知识结构、学院背景相似同学比例过大,不利于项目成长;b.团队成员组成合理,基本涵盖产品(技术)表述、汇报演说、文本写作、财务管理、盈利分析等方面,考虑多种专业搭配,尤其应当明确约请专业成绩优良、时间充裕且有热情外院同学的途径;c.团队在组建时,应明确成员的退出和增补机制;d.为了完善项目,应当多方咨询有关教师,听取不同角度的建议和意见,但在正式确定指导教师前应经过院团委和指导教师本人明确意见后再署名。
2.3.2 创新实践活动对参与人员的基本要求
开展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就是要营造良好的创新意识培养氛围,并且为了保证活动的有效性和完整性,要不断培养后继人才,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开展不同形式的创新活动、安排不同方面的工作。一个人的创新能力不仅仅靠天赋,主要还是依赖后天的训练加以提升。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学到的专业知识尚浅,重点是通过学术座谈会、社团宣传等来增进对科技活动的理解,并且针对其课余时间充足的特点,可以让他们负责基础性的工作,如材料采购、模型组装等,从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过程中,真正培养其学习与创新的兴趣;大学三、四年级的学生,有了部分专业基础课程知识和能力,对于课题的理解也有独特的看法,主要承担一些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工作,如文本制作、原理分析、模型设计等,其中有些课题还可以作为毕业设计课题,展开深入研究,经过系统地锻炼必定会使自身能力有显著提升。因此,提倡采用“以老带新”的模式,让大一的新生参与到大二、大三学生组成的团队中,使之在学习中创新;在专业搭配上,也可以“跨年级、跨专业”,相近专业可以促进相互学习交流,同时使作品更加系统化和完整化。在实践中创新,提前做好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并产生更新的想法,为项目申报奠定基础。
①队长是组织设计、制作创新作品的核心人物之一,负责谋划全局、细化任务、开展工作、沟通交流等关键环节。身为队长必须首先明确自身任务: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深刻领会创新作品的核心精神和任务,根据队员特长和创新规律把握进程和要求,确保科技作品质量水平和队员的学习效果。优秀的队长是科技作品取得竞赛良好成绩的重要前提,能促进创新团队成员的整体水平提高,帮助大家更迅速地适应今后的工作。
②团队的组建应本着优势互补、善于学习的原则,选择在科技表述、汇报演说、文本写作、作品制作等方面有特长的队员,并适当考虑高低年级组合、相关专业搭配,尤其应当约请高年级专业成绩优良、时间充裕且有热情者积极参与。组建团队是顺利开展创新实践活动的基础,无论是方案确定、作品设计、模型制作、书写材料、制作视频、宣传展示、讲解答辩等,每个环节都有队员能起到关键作用,促进整体水平的提升和作品层次的突破。此外,团队在组建时,还应明确成员的退出和增补机制。
③为了扩大专业性较强的赛事活动参与范围,可分为专业组和业余组分别组队开展活动,鼓励外专业学生组队参与,团队成员应均为非本专业学生。
2.3.3 创新创业训练活动对导师的基本要求
(1)对校内导师的要求
创新创业训练活动成效是检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导师的参与在活动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的有关要求:对参与此类活动的学生实行导师制。实行导师制能够让他们及早地熟悉科研环境、经历科研过程、培养科研兴趣,导师也会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专业化的培养。导师的重要作用在于:主要负责项目的监督和管理,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明确研究选题和研究内容、确立研究重点和分析方法、设计实验方案和技术路线等。因此,从事或参与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导师,应基本符合以下要求。
①较强的专业指导能力 导师在所研究领域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学术造诣高;应有相对稳定、明确的研究方向。
②时间精力充沛 由于很多优秀的导师不仅在学校教学中担任一定角色,还负责一些相关专业的社会工作,例如为促进校企合作,不断进行社会服务或者其他的科研业务工作。所以,导师的时间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为此,应鼓励他们抽出精力和时间参与指导创新创业训练活动。
③兴趣驱动 基于项目的持续时间长、流程复杂等因素的限制,导师一旦中途退出,将对学生的研究工作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包括情绪、专业指导等方面。因此,导师要确定对此类工作有兴趣、激情以及坚持下去的决心。
④经验丰富,流程清晰 导师应指导学生合理规划和管理项目的执行时间,合理制定项目经费的使用计划,确保项目经费预算和开支与项目进展程度相匹配。
⑤全面掌控,与学生紧密配合 导师应充分了解团队的内涵和重要性,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引导学生学习与参与项目相关的基础理论,指导学生制定周密细致的研究计划,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工作,使学生在项目的不同阶段均能实现与之相应的能力培养和创新训练。
(2)对校外导师的要求
①技能讲授 根据学生需求,导师选择针对性模块,传授专业相关的职业知识与实战技能,强化理论知识与实践需求的有效融合,促进理论知识与实战需求的有效融合,提升就业竞争力。
②经验分享 围绕学习方法、人生感悟、职场视角、创业心得等内容,通过专题研讨、互动对话等形式,让学生分享导师的成功足迹、感悟人生哲理,获取准确的职业定位,更具学习目标和价值导向。
③个人辅导 通过专业辅导建立学生了解社会的窗口,促进学生自我觉醒、发现潜力、持续改善,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学会面对逆境和挑战,逐步发展和完善人格特质。
④社会实践 以培养管理人才为导向,有效指导学生的校内、校外实践活动,提升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更注重提升学生的领导力与执行力,通过甄选参与社会实践、体验企业运营,培养学生全局化管理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