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设计心理学发展历程

一、设计心理学研究的背景

随着现代物质文化的高度发展以及人类造物能力的不断强大,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各国经济贸易活动增加,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愈演愈烈。产品的性能、质量、能耗、附加值、可持续开发的程度等,迫切需要系统科学的研究。这向产品的设计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更为艺术设计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1.消费社会:日渐挑剔的用户

设计为生活服务,在大众消费的时代,这种服务又具有了更多的内容,因为它所面对的是更具选择能力的消费者。从前面消费者的界定上看,消费者既是产品的使用者,同时也是直接或间接鉴赏、选择和审美者;消费者是消费过程的主体,是产品实现其审美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终端,也是消费社会的运转核心。

在这个消费社会中,社会、经济、文化结构都产生了巨大转变,人的消费观和消费方式随之转变。人们开始更多关注商品的文化意味、审美价值、符号属性,商品(服务)更多地提供给人们的是情感、体验和梦想。消费社会中的艺术设计的主要职能之一就是促进消费,设计师不仅需要让商品在被购买后能提供使用者满意的功能,同时也需赋予商品以美学、符号和文化等方面的意味,多角度、多层次满足用户需求。

2.信息社会:科技以人为本

信息社会的来临同样是今天设计艺术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的机遇与挑战。在各种数据网络贯穿的世界中,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相互约束被弱化;人们被数据流、电子幻影所包围。电子化奇迹造成了人际关系的空虚和隔阂,这使人们面临“原有心理环境的崩溃”,要解决这些问题还需从缓解或解决人造环境与人的需要之间的矛盾入手。

高技术产品没有既成的样式和风格。原来机制产品遵循的“形式追随功能”有时失去了可参考的标准,在智能产品(如芯片)身上我们只能看到果而看不到因,因此高技术产品应该以何种面貌示人成为信息社会的艺术设计理论和实践共同关注的焦点。对“人”的关注被提到最前列,设计师肩负这样的责任:用艺术化设计的高情感去弥补和平衡高技术环境下人际关系的疏离,心灵深处的孤寂以及人为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对立,减少功能复杂、信息过载的人造物品与人性之间的裂痕。

3.设计:多元性与反思

现代设计是伴随着工业化生产以及消费社会的产生而诞生并逐步发展壮大的。它以简洁、几何、理性的“机器美学”与现代化大生产方式相结合,形成了席卷世界的“国际风格”。此后,现代主义一直被当作主流设计风格,广泛应用于建筑、产品、平面、服装等各个艺术设计领域中。消费社会的来临打破了现代主义的统治地位,生产再也不能仅满足人们单纯功能上的需求,人们对物的需要呈现了多元化的趋向,设计上反映为“后现代主义”和多元化趋向。复杂性、多元化的设计背景一方面为设计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和创意空间,另一方面也对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计师不仅仅是提供必要的功能和服务,更不是简单地去美化和装饰产品,而是要使人造物更贴近人的情感、生活和多样性的需要。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设计艺术领域的学者、设计师感觉到了设计的最终对象—人的重要。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设计师应该是消费者(用户)的代言人,设计应基于对人的理解,是关于人的设计。心理学正是关于人的学科,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以及造成这些心理现象原因的科学,其研究获得的各种理论成果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掌握与设计相关的心理规律能使我们有效地捕捉用户的心理,发现设计的关键问题和创新点,从而对设计进行行之有效的调整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