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2013年对鲤鱼“急性烂鳃”的了解与认识

1.鱼病测报中初识鲤鱼“急性烂鳃”

郑州市荥阳广武黄河滩区是个万亩鲤鱼养殖集聚区,也是郑州市主要的水产养殖基地。2013年在该区域设置了郑州市鱼类病害的一个测报点,由于病害测报需要,一进入4月份,技术人员就需要定期到现场进行鱼病检测或数据收集。进入5月份,不少池塘呈现出鲤鱼“急性烂鳃”的前期症状,池鱼不耐低氧,一般阴天白天浮在水面,呈漫游状态。捞起漫游的鱼,打开鳃盖肉眼观察,鳃上有大量黏液,挂有脏物,鳃色暗红发乌或呈棕褐色,具有烂鳃症状。

镜检显示鳃上充满了大量的孢子虫以及含有小配子的囊包。处于这种状况下的鲤鱼池,如果不能对症下药,而是随意施用杀虫剂以及水体消毒剂等,往往就会造成池鱼的死亡。

2.鲤鱼“急性烂鳃”的症状

出现鲤鱼“急性烂鳃”前期症状的池塘大多数呈现pH值居高不下、氨氮超标和亚硝酸盐高的特征,池养鲤鱼上浮漫游,不耐低氧,摄食不好。一旦水质调整过来,或天气晴好,鱼摄食情况马上转好。检查鱼鳃可见有轻度的烂鳃症状,镜检鳃上有大量的孢子虫和含有小配子的囊包。该时段应该是提高水体生态系统自净能力,改善水质,控制孢子虫,对症下药,避免“急性烂鳃”病发生的时期。该时段如果没有采取正确的防治措施,病害就会继续发展下去。

(1)轻度症状(Ⅰ期)阴雨天,上午增氧机停不了,有不少池鱼上浮水面漫游着。下午天还没黑,就需要早早打开增氧机,该阶段池鱼表现还是不耐低氧,一旦天气转好,溶氧状况改善,鱼照样吃食比较好。该时期依然是改善水质,对症下药,采取正确的措施,避免“急性烂鳃”的病发。如果盲目用药,施用水体消毒剂或抗生素或杀虫剂等,就会破坏水体生态系统,恶化水质,使症状进一步恶化。

(2)中度症状(Ⅱ期) 阴间多云天气,上午增氧机停不了,有大量池鱼上浮水面漫游着,或晴天上午开着增氧机,仍有少量池鱼上浮水面。该时段一般池鱼吃食不好,也有个别情况,多在下午五六点钟,池塘溶氧充裕时,池鱼吃食状况也会很好,这也麻痹了许多养殖户,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此时段如果不能对症下药,盲目用药,施用水体消毒剂或抗生素以及杀虫剂等,就会破坏水体生态系统,进一步恶化水质,容易造成池鱼大批量死亡,即所谓的鲤鱼“急性烂鳃”病暴发。如果采取正确措施,谨慎应对,依然可以避免“急性烂鳃”病的发生。

(3)严重症状(Ⅲ期) 天气晴好,增氧机整天开着,大多数池鱼仍然上浮在水面漫游着,非常迟缓,不受惊扰,一只手就可以把鱼托起拿出来。更严重时,大量的鱼被增氧机转动的叶轮打得身上伤痕累累。该阶段接下来的夜晚,大批量死鱼不可避免。

3.鲤鱼“急性烂鳃”病因分析

2013年广武黄河滩养殖区域鲤鱼“急性烂鳃”发病情况非常严重。起初都是出现不少池鱼上浮水面漫游,不耐低氧,这时多数是水质出现了问题,pH值居高不下,亚硝酸盐含量高,氨氮含量超高且分子氨占比大,池养鱼类处于应激状态(或说氨中毒或暗浮头)。采取正确措施,首先就是想方设法改善水质,减缓或消除应激状态。

而在实际生产中,鱼类漫游,不耐低氧,人们首先怀疑是不是鳃上有寄生虫?若卖渔药的巡诊人员镜检发现了车轮虫、指环虫或三代虫,不论多少,就会建议施用杀虫剂,一次没有改善,第二天再加量泼洒一次。

如果鳃上没有发现寄生虫,那就要施用抗菌药或水体消毒剂杀灭病菌,常用的抗菌药有恩诺沙星和硫氰酸红霉素,常用的水体消毒剂有二氧化氯等氯制剂、聚维酮碘等碘制剂、苯扎溴铵等,施用一次病情没有改善,第二天再泼洒一次,有时还会加量。

5~6月份面对居高不下的水体pH值,常常连续大量施用醋精和盐酸全池泼洒。

诸如上述的施用硫酸铜、恩诺沙星、硫氰酸红霉素、高质量的氯制剂、高含量的苯扎溴铵以及连续大量施用醋精和盐酸都会出现大量藻类死亡的现象。死亡藻类分解大量耗氧,同时大量死亡的藻类会产生藻毒素,如果没有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健康的鱼都会难以忍受。假如寄生有大量孢子虫,鱼鳃呼吸功能已处于受损衰竭的池鱼遇到上述施药情况,后果就可想而知了,发病急、病死率高、大批量死鱼就在所难免了。

4.有关鲤鱼“急性烂鳃”的几点结论

通过对鲤鱼“急性烂鳃”流行病学调研与发病机理的研究,笔者认为:

(1)鲤鱼“急性烂鳃”病的发生,诱因主要是大量孢子虫充满鱼鳃,继发性病菌感染致使鳃呼吸功能受损衰竭,此时,加上盲目施用抗菌药、水体消毒剂、硫酸铜等,致使大量藻类死亡,死亡藻类分解大量耗氧,使池塘严重缺氧,导致池中大量鲤鱼短时间死亡。

(2)鲤鱼“急性烂鳃”病害流行期,在河南地区为每年的5月份至7月上旬,第二个流行期为9月份。这也与以往孢子虫病的流行水温在20~30℃相吻合。

(3)鲤鱼“急性烂鳃”病因不是所谓的锦鲤疱疹病毒(KHV)感染。据有关资料查证,锦鲤疱疹病毒(KHV)仅仅感染锦鲤、鲤鱼,其鱼苗、幼鱼、成鱼均可感染。这一点与该病害发生流行情况不相符合。该病害发生流行的5~6月份高峰期,多出现在即将成鱼或已是待售的商品鲤鱼池塘,也就是一年养殖周期的夏花养成鱼的池塘(当年5~6月份按照直接养成鱼的放养密度放养鲤鱼夏花养到第二年5~6月份成商品鱼出售的养殖模式)。而两年养殖周期的养殖模式,即5~6月份期间,规格150~200克的鲤鱼鱼种池塘,很少出现鲤鱼“急性烂鳃”病的发生,更不可能发生在当年新繁育鲤鱼苗的夏花培育池塘。

另外,从2013年5~6月份鲤鱼“急性烂鳃”流行期间十七八例的治疗方式效果,以及该病害可防、可控、可治的特征性质方面看,也佐证了鲤鱼“急性烂鳃”不是锦鲤疱疹病毒(KHV)导致的。

(4)鲤鱼“急性烂鳃”不具有极强的传染性。那么2013年5~6月份,鲤鱼养殖集聚区此起彼伏地发生该病害,又该如何解释呢,是不是相互传染导致的?答案是否定的。这是由于养殖集聚区所有池鱼鳃上都普遍充满着孢子虫,发生鲤鱼“急性烂鳃”是池塘水质恶化的客观原因和人为操作不当包括盲目施药等多重原因叠加在一起的结果,如果没有这些不当、不利的多重因素叠加出现,鲤鱼“急性烂鳃”就不会发生。

(5)2013年5~6月份在鲤鱼养殖集聚区,三类规格鲤鱼池塘,即将成鱼的鲤鱼、150~200克的大规格鲤鱼种以及鲤鱼夏花培育池,鱼鳃上都镜检出数量不少的孢子虫,而发生鲤鱼“急性烂鳃”的只有前者,后两类规格鲤鱼的池塘没有出现。分析原因如下。

一是即将成鱼的鲤鱼,都是自2012年5月份夏花鱼苗放养至今,放养密度大,投喂饲料量大,池塘载鱼负荷大,水质环境污染日积月累,中间没有改善的机会,至池鱼长到750~1250克待出售规格,水质环境普遍处于恶化的状况;二是养殖池塘长期大量用药,滥用药不但损害鱼类,而且频繁地破坏水生态环境,使鱼类经常处于应激状态,导致池鱼一直处于亚健康状态,此时抗病力和免疫力低下;三是饲料因素,长期使用含有促生长素的饲料或替代性低质原料制成的饲料,导致鲤鱼机体抗病能力降低;四是鲤鱼种质逐步退化,由于鲤鱼苗种繁育特别容易,其近亲繁殖导致的种质退化比其他养殖鱼类品种更为严重,其抗病力和免疫力的降低更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