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鹅健康养殖与疾病防治宝典
- 张丁华 王艳丰编著
- 1767字
- 2020-08-28 07:52:55
第二章 基础知识
一、鹅的生物学特性
1.生活习性
(1)喜水性 鹅喜欢在水中觅食、嬉戏和求偶交配。鹅有水中交配的习性,特别是在早晨和傍晚,水中交配次数占60%以上。因此,在生产中要创造条件,设计鹅舍时,必须有水陆运动场且两者连成一体,让鹅能自由下水和上陆,才能使其保持健康和羽毛光泽。鹅虽喜水,但并非整天泡在水里,需要在陆地产蛋、采食、休息,尤其是产蛋和休息处,必须保持清洁和干燥。
(2)合群性 鹅喜欢群居和成群行动,行走时队列整齐,觅食时在一定范围内扩散。若有鹅离群失散,则会感到不安、高声鸣叫,一旦得到同伴的回应,失散的鹅则寻声而归群。鹅相互间也不喜殴斗。这种特性使鹅适于大群放牧饲养和圈养,管理也较容易。但不同品种鹅混养时,合群性较差,需通过调教使其合群。
(3)适应性 鹅羽毛细密柔软,尤其是毛片下的绒毛,绒朵大、密度大、弹性好,保温性能好,又有发达的尾脂腺,防水御寒性较强。同时,鹅皮下脂肪较厚,耐寒性强,即使环境温度在0℃左右,仍能在水中活动,维持10℃左右的气温条件,即可保持较高的产蛋率。但鹅较怕热,喜欢泡在水中或树阴下休息,气温较高时,采食时间减少,采食量和产蛋率下降。
(4)警觉性 鹅听觉灵敏,警觉性较强,遇到陌生人或其他动物时,公鹅会伸颈、靠近地面,高声鸣叫进行攻击,有的甚至用喙击或用翅扑击,故有些地方有让鹅看家的习惯。鹅有较好的反应能力,容易接受饲养管理的训练和调教,但易受惊扰而互相挤压践踏,影响生长、产蛋,甚至伤残、致病。因此,必须保持鹅舍安静。
(5)等级性 鹅群中存在等级序列,新鹅群中等级常常是通过争斗产生。在生产中,鹅群要保持相对稳定,频繁调整鹅群,会扰乱原有的等级序列,影响鹅群生产性能的发挥。
(6)规律性 鹅有良好的条件反射能力,可以按照人们的需要和自然条件进行训练,形成各自的生活规律。放牧鹅群的出牧、游水、交配、采食、休息、收牧,相对稳定循环出现。舍饲鹅群对每日的饲养程序一经习惯后则很难改变。因此,要保证稳定的饲养管理制度,特别是产蛋期的种母鹅更要注意。
2.消化习性
(1)广食性 鹅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只要是无毒、无特殊气味的野草均可供鹅采食。通常鹅只采食叶子,但野草不多时,茎、根、花、籽实均会被采食。鹅的颈粗长而有力,对青草、牙草尖和果穗有很强的衔食性。鹅这种食草特性,对于降低饲养成本十分有利。适合我国人多地少、粮食比较紧张的国情。
(2)消化特点 饲料由喙采食通过消化道直至排出泄殖腔,在各段消化道中消化程度和侧重点各不相同,如肌胃是机械消化的主要部位,小肠以化学消化和养分吸收为主,而微生物消化主要发生在盲肠。
3.繁殖习性
(1)季节性 鹅从当年的秋末开始,直到次年的春末为母鹅的产蛋期,即冬、春季节为鹅的繁殖季节,夏、秋季节休产。研究认为,这是由长短光照周期的变化刺激引起的。在非繁殖季节内,不仅母鹅不产蛋,公鹅的精液产生量也很少。因此,与鸡、鸭相比,鹅产蛋少、繁殖力低。同时,由于鹅有较明显的生殖季节,其生殖器官在非生殖季节发生萎缩,到下一个生殖季节前又发育。
(2)就巢性 许多鹅品种具有很强的就巢性,这也是鹅的产蛋量低的原因之一。母鹅就巢性具有种间差异,不同品种鹅就巢期长短不一。同一品种间因个体差异,就巢期也不同。凡是就巢性强的种鹅,产地群众习惯采用鹅蛋自然孵化进行繁殖。就巢性弱或无的种鹅,则多采用人工孵化。
(3)雄性不育性 鹅的雄性不育是与生俱来的先天性缺陷,主要表现为性器官发育不完整和性腺静止。据报道,公鹅雄性不育率为34.74%~43.4%。
(4)择偶性 鹅具有择偶性,公母鹅都会自动寻找中意的配偶,公鹅一般只和认准的母鹅进行交配,而不与群体中的其它母鹅交配,加上公鹅中存在较大比例的繁殖障碍,这也是导致鹅繁殖力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在鹅群中会形成以公鹅为主、母鹅数量不等的自然小群,一般公母鹅比例为1∶(4~6)。
(5)晚熟性 一般中、小型鹅的性成熟期为6~8个月,大型鹅种则更长。母鹅利用年限一般可达5年左右,公鹅可以利用3年以上。
(6)夜间产蛋性 禽类大多数是白天产蛋,而母鹅是夜间产蛋,这一特性为种鹅的白天放牧提供了方便。夜间鹅不会在产蛋窝内休息,仅在产蛋前半小时左右才进入产蛋窝,产蛋后稍歇片刻才离去,有一定的恋巢性。鹅产蛋一般集中在凌晨,若多数窝被占用,有些鹅则会推迟产蛋时间,这样就影响鹅的正常产蛋。因此,鹅舍内窝位要足,垫草要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