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綦母潜

端笏明光宫,历稔朝云陛。

诏看延阁书,高议平津邸。

适意偶轻人,虚心削繁礼

盛得江左风,弥工建安体。

高张多绝弦,截河有清济。

严冬爽群木,伊洛方清泚。

渭水冰下流,潼关雪中启

荷蓧几时还,尘缨待君洗。

【校】

①宫,《文苑英华》作“殿”。

②看,顾元纬本、凌本俱作“刊”。

③《文苑英华》作“适意轻微禄,遇人削繁礼”。又,“繁”一作“烦”。

④启,《文苑英华》作“闭”,非。

【注】

綦母潜:《唐书·艺文志》:“綦母潜,字孝通。开元中,由宜寿尉入为集贤院待制,迁右拾遗,终著作郎。”

端笏:江淹诗:“敛衽依光采,端笏奉仁明。”

明光宫:《雍录》:“汉有明光宫三。一在北宫,南与长乐相连者,武帝太初四年起,即王商之所指借,欲以避暑者也。别有明光宫在甘泉宫中,亦武帝所起,发燕、赵美女三千人充之。至尚书郎主作文书起草,更直于建礼门内,则近明光殿矣。建礼门内得神仙门,神仙门内得明光殿省中,省中皆胡粉涂壁,以丹漆地,谓之丹墀,尚书郎握兰含鸡舌香奏事。此之明光殿,约其方向,必在未央正宫殿中,(下)〔不〕与北宫、甘泉设为奇玩者比,则臣下奏事之地也。”

历稔:何逊诗:“历稔共追随,一旦辞群匹。”

延阁:刘歆《七略》:“孝武皇帝敕丞相公孙弘广开献书之路,百年之间,书积如丘山,故外则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内则有延阁、广内、秘书之府。”《宋书》:“汉西京图籍所藏,有天府、石渠、兰台、石室、延阁、广内之府是也。”

平津邸:《汉书》:“公孙弘为丞相,封平津侯。于是启客馆,开东阁,以延贤人,与参谋议。”陆厥诗:“出入平津邸。”张铣注:“邸,国舍也。”

繁礼:《史记》:“孝文好道家之学,以为繁礼(适)〔饰〕貌,无益于(事)〔治〕。”

江左风:宋、齐、梁、陈四朝并建都江左,其时诗篇多尚绮丽。《宋书·谢灵运传》:“文章之美,江左莫逮。”

建安体:建安,汉末年号。时曹氏父子及邺中七子俱善篇章,后人谓之“建安体”。钟嵘《诗品》:“降及建安,曹公父子笃好斯文,平原兄弟郁为文栋,刘桢、王粲为其羽翼,次有攀龙附凤、自致于属车者,盖将百计。彬彬之盛,大备于时矣。”

高张:《物理论》:“琴欲高张,瑟欲下声。”颜延年诗:“高张生绝弦,声急由调起。”

截河:孔安国《尚书传》:“济水入河,并流十数里而南,截河又并流数里,溢为荥泽。”孔颖达《正义》:“济水既入于河,与河相乱,而知截河过者,以河浊济清,南出还清,故可知也。”

伊洛:《括地志》:“伊水出虢州卢氏县东峦山东北,流入洛。洛水出商州洛南县冢岭山,东流经洛州郭内,又东合伊水。”《唐六典》注:“伊出河南伊阳县,北流入洛;洛出商州上洛县,经虢州、河南入河。”

清泚:谢朓诗:“寒流自清泚。”《说文》:“泚,清也。”

潼关:杜氏《通典》:“华州华阴县有潼关,《左传》所谓桃林塞也。本名冲关,河自龙门南流,冲激华山东,故以为名。”《元和郡县志》:“潼关,在华州华阴县东北三十九里,古桃林塞也。春秋时,晋侯使詹嘉处瑕,以守桃林之塞是也。关西一里有潼水,因以名关。又云:河在关内,南流冲激关山,因谓之‘冲关’。谨按,秦函谷关在汉弘农县,即今灵宝县西南十一里故关是也。今大路在北,本非钤束之要,汉武帝元鼎三年,杨仆为楼船将军,本宜阳人,耻居关外,上疏请以家僮七百人徙关于新安,武帝从之,即今新安县东一里函谷故关是也。而御传所驰,出于南路,至后汉献帝初平二年,董卓胁帝西幸长安,出函谷关,自此已前,其关并在新安,其后二十年,至建安十六年,曹公破马超于潼关,则是中间徙于今所。今历二处而至河、潼,上跻高隅,俯视洪流,盘纡峻极,实为天险。河之北岸则风陵津,北至蒲关六十馀里。河山之险,逦迤相接,自此西望,川途旷然。盖神明之奥区,帝宅之户牖,百二之固,信非虚言也。”《太平寰宇记》:“自函谷至于潼关,高出云表,幽谷秘邃,深林茂木,白日成昏。又按,今关即隋大业七年移于南北镇城门坑槛谷所置,去旧关四里馀。至唐朝天授二年移近,向北临河为路。”《雍录》:“潼关在华州华阴县东北三十九里,自华而虢,自虢而陕,自陕而河南,中间千馀里地。古尝立关塞者凡三所:由长安东一百八十里出华州华阴县外,则唐潼关也;自潼关东二百里至陕州灵宝县,则秦函谷关也;自灵宝县三百馀里至河南府新安县,则汉函谷关也。”

尘缨:沈约诗:“愿以潺湲水,沾君缨上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