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窗灯盏”苦读书

1980年5月,八十三岁高龄的叶剑英重访广东梅县雁洋旧居,回到熟悉的老屋子,看到儿时读书用的小方桌,他触景生情,感慨万千,用手抚摸着桌子说:“我还记得,这张小桌是我小时候吃饭和读书用过的。”说完坐在桌前,面对昔日的木窗和灯盏,陷入久久的沉思之中……往事如云,他便挥笔写下一首七言绝句:“八十三年一瞬驰,木窗灯盏忆儿痴。人生百岁半九十,万丈霞光值暮时。”

叶剑英出生之时,中国正处于灾难深重的年代。那时候叶剑英的家庭经济状况,同大多数劳动人民家庭一样,非常贫苦。全家生活来源,除了依赖种植庄稼维持外,只靠父亲叶钻祥经营一些酿酒、磨豆腐等小本生意,摆摊叫卖,勉强营生。母亲也要经常给人打短工,赚点微薄的收入补贴家用。

自古寒门出俊才。叶剑英五岁那年,虽然生活拮据,但父母仍然省吃俭用,借钱垫补送他到雁洋堡钟傲泉私塾读书。七岁时,又去了雁洋堡古玉泉私塾读书。后来,雁洋堡办起了怀新学堂。叶剑英随着新学潮流,转到了新学堂就读。

叶剑英深知读书机会来之不易,读书非常勤奋。在课堂上,他全神贯注地听讲;放学回家,一边帮父母做家务,一边坚持学习,整日以书为伴。每天晚饭后,他和弟弟、妹妹帮助妈妈收拾完碗筷,用抹布把小方桌擦得干干净净,便坐下来在书本的海洋里刻苦攻读,直到深夜。

叶剑英故居

夜晚读书必然要点灯费油,去学堂读书家里已经花了不少钱,哪里还有闲钱去买油灯呢?有没有既能读书又能省油的两全其美之法呢?叶剑英灵机一动,想起了山里人用的“竹精子”。他在大人们的帮助下,从山上砍来一种叫“硬头黄”的竹子,然后把它们剖成一根根筷子大小的竹篾子,缠上破布,再浸些松脂,晾干以后,能够照明的“竹精子”就做成了。“竹精子”虽然省钱,但是燃烧时间短,每根只能燃烧一刻钟左右。为了读书,叶剑英就一根接着一根地点,那小小的火苗跳动的是一颗充满求知欲望的心。一个晚上下来,要点十几根竹精子。每天早上,小方桌下都会堆积着厚厚的灯灰。由于读书太过用功,一次叶剑英实在太累,趴在桌子上打盹儿,被“竹精子”飞溅的火星烧焦了一缕头发。母亲见了十分心疼,而他却毫不在乎,依然埋头苦读。

即便是出门玩耍,叶剑英都会随身带着一个小本子。每到一处,凡是刻有楹联诗句的地方,他就会驻足观看,一边吟诵,一边记录。一句句妙语佳联就这样深深地印刻到了叶剑英的脑海里,这对他写文作诗提供了很大帮助。

上学期间,叶剑英成绩十分拔尖,每次考试都是名列前茅。除了按时完成学校规定的各门课程外,他还到处借阅课外书籍,扩大知识面。他天资聪颖,文思敏捷,诗文习作也总是受到老师的赞扬和青睐,作文还经常作为范文,被老师拿去“贴堂”展示。一次,老师在叶剑英的一篇作文后面,还批了“奇峰突起”四个字。

一张窄小的木制方桌,一根根“竹精子”,陪伴少年叶剑英度过了一段难忘的苦读岁月。日后无论环境多么艰苦恶劣,叶剑英始终能保持每日读书的好习惯。